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曹葆华三十年代为郭沫若所写悼诗为例,从当时新进青年对郭沫若其人其诗接受的角度,来说明革命家的郭沫若比文学家的郭沫若更有感召力,以至于人们对郭沫若诗歌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情绪内涵的关注和评价,压倒了郭沫若在诗歌艺术方面开创性成就。闻一多与曹葆华的通信中,在十四行诗方面对郭沫若和曹葆华的比较性评价出现偏差,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