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分析对象,通过解读种族歧视下主人公阿米尔和阿桑之间身份的缺失与追寻、人性的迷失与回归,以及情感的背叛与救赎, 来探析“风筝”的多重性象征意义。
关键词:种族歧视 风筝 象征
一、引言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他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了半自传体作品《追风筝的人》,以崭新的视角为世人揭开一个不同以往的阿富汗。此书一经出版即大获好评,屡获殊荣,作者也因这部小说荣获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
文章以第一人称阿米尔的视角,追忆了他与忠诚的哈拉扎仆人哈桑之间“似是而非”的友谊。在一年一度的斗风筝大赛中,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到象征着胜利与荣誉的蓝色风筝,履行自己对阿米尔少爷许下的诺言,哈桑拒绝向恶霸阿塞夫交出追到的风筝。阿塞夫在盛怒下将其奸污。而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剧,却选择了旁观。不久,经历了战争涤荡的阿富汗哀鸿遍野,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从富甲一方沦为衣可蔽体,阿米尔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但他从始至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悲剧的不作为。岂料哈桑已死,其子索拉博被阿塞夫当作面首豢养。为了赎罪,阿米尔在二十年后重新踏上了令他爱恨交织的故土,将索拉博救出并带回美国。最后,阿米尔在广场上为索拉博追赶飘摇天际的黄色风筝,在灵魂救赎的道路上追赶希望。
二、风筝的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黑格尔是这样界定的:“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如狮子象征刚强、威严,3K党的白头巾象征仇恨和种族主义,五芒星象征阴阳平衡等。但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和复合性受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不以风筝的自然属性为论,而是将风筝视为承载多元意象的载体,从三只主要的风筝入手,对风筝的象征意义进行多层次解读。
(一)蓝风筝
阿富汗冬季传统的斗风筝比赛曾先后三次出现,贯穿整部小说,构成一连串明显的主题意象。在斗风筝冬季巡回赛中,蓝风筝意象出现了。蓝色象征纯洁。在比赛的最后关头,阿米尔的红风筝果断地切断蓝风筝的玻璃线,求胜的激情战胜了象征纯洁的蓝色风筝。为了获胜,蓝风筝的跌落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随后的情节——阿桑帮阿米尔追赶断线蓝风筝——为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阿塞夫和他的两个为虎作伥的党羽用武力恐吓阿桑交出他捡到的蓝风筝,在遭到拒绝后,愤怒的阿塞夫将阿桑奸污。在阿塞夫看来,这个卑贱的哈扎拉小子必须为自己的不顺从付出代价。哈桑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祈祷哈桑从不错过,就算我们在玩,他也会告退。”而根据阿富汗当地严格的伊斯兰教义,强奸和同性性行为被视作一种禁忌。根据传统,可以对这类人实施三种刑法:火刑,推下悬崖,或者被塌墙砸死。但单纯真诚的哈桑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甘愿自我牺牲。在阿富汗,贫穷的什叶派哈扎拉族被视为低贱的民族,而富足的逊尼派普什图人才是阿富汗真正的统治者。偏见、歧视,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不仅使阿塞夫成为希特勒种族清洗思想的追随者,也使阿桑,这个勇敢机敏的哈扎拉男孩逆来顺受,承受与之年龄不符的隐忍和无可奈何,甚至在面对阿塞夫的恶行时竟流露出待宰羔羊般的神色。更为悲哀的是,阿米尔居然趴在坍塌的泥墙后面诺诺窥视哈桑遭受凌辱,在心底矢口否认与这个哈扎拉小子的情谊。他荒唐地在心底想象这个哈扎拉人能够理解这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纯洁的哈桑以及哈桑所代表的那份跨越等级和宗教的友谊只是不得不牺牲的代价。虽然哈桑的纯洁之身被阿塞夫玷污了,正如蓝风筝黯然坠地,但哈桑对蓝风筝的舍命相护,恰恰是对纯洁友谊的坚守。
(二)黄风筝和绿风筝
当获悉哈桑为守护父亲的旧宅而死于非命后,阿米尔只身回到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冒着几近丧命的危险将索拉博救出。索拉博,这个在恤孤院长大并被院长卖给阿塞夫做面首的孩子,在经历了亲人离丧,继而遭到成人世界里暴力、性虐的伤害后,一直被无助和自卑感笼罩,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拒人于千里的沉默。“他走路的样子似乎害怕留下脚印,移动的时候似乎不想搅起周围的空气。多数时候,他选择了睡觉”。
黄色象征着希望、光明和温暖。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在广场上为索拉博放飞了一只黄色风筝,并与天空中的另一只绿风筝展开了较量。绿色象征嫉妒。莎士比亚曾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满心嫉妒甚至憎恨父亲对哈桑比对自己更多的关爱,将哈桑视为争取父亲关注的牺牲品。如今阿米尔手持黄色风筝的玻璃线,亲手割断了绿风筝。光明和温暖战胜了曾经的嫉妒、困惑和愤恨,内疚转化为博爱。曾经温文儒弱的阿米尔在成年后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宽恕了自己。阿米尔像哈桑曾为自己做的那样,奋身为索拉博追赶那只跌落的风筝,并向索拉博许下了哈桑曾为自己许下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小说最后出现的黄色风筝,不仅预示了阿米尔在灵魂救赎的道路上拥抱亲情与温暖,索拉博脸上露出的几乎看不见的、微微翘起的嘴角,也象征了索拉博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胡塞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莎士比亚. 奥赛罗[M]. 孙大雨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关键词:种族歧视 风筝 象征
一、引言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他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了半自传体作品《追风筝的人》,以崭新的视角为世人揭开一个不同以往的阿富汗。此书一经出版即大获好评,屡获殊荣,作者也因这部小说荣获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
文章以第一人称阿米尔的视角,追忆了他与忠诚的哈拉扎仆人哈桑之间“似是而非”的友谊。在一年一度的斗风筝大赛中,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到象征着胜利与荣誉的蓝色风筝,履行自己对阿米尔少爷许下的诺言,哈桑拒绝向恶霸阿塞夫交出追到的风筝。阿塞夫在盛怒下将其奸污。而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剧,却选择了旁观。不久,经历了战争涤荡的阿富汗哀鸿遍野,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从富甲一方沦为衣可蔽体,阿米尔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但他从始至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悲剧的不作为。岂料哈桑已死,其子索拉博被阿塞夫当作面首豢养。为了赎罪,阿米尔在二十年后重新踏上了令他爱恨交织的故土,将索拉博救出并带回美国。最后,阿米尔在广场上为索拉博追赶飘摇天际的黄色风筝,在灵魂救赎的道路上追赶希望。
二、风筝的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黑格尔是这样界定的:“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如狮子象征刚强、威严,3K党的白头巾象征仇恨和种族主义,五芒星象征阴阳平衡等。但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和复合性受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不以风筝的自然属性为论,而是将风筝视为承载多元意象的载体,从三只主要的风筝入手,对风筝的象征意义进行多层次解读。
(一)蓝风筝
阿富汗冬季传统的斗风筝比赛曾先后三次出现,贯穿整部小说,构成一连串明显的主题意象。在斗风筝冬季巡回赛中,蓝风筝意象出现了。蓝色象征纯洁。在比赛的最后关头,阿米尔的红风筝果断地切断蓝风筝的玻璃线,求胜的激情战胜了象征纯洁的蓝色风筝。为了获胜,蓝风筝的跌落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随后的情节——阿桑帮阿米尔追赶断线蓝风筝——为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阿塞夫和他的两个为虎作伥的党羽用武力恐吓阿桑交出他捡到的蓝风筝,在遭到拒绝后,愤怒的阿塞夫将阿桑奸污。在阿塞夫看来,这个卑贱的哈扎拉小子必须为自己的不顺从付出代价。哈桑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祈祷哈桑从不错过,就算我们在玩,他也会告退。”而根据阿富汗当地严格的伊斯兰教义,强奸和同性性行为被视作一种禁忌。根据传统,可以对这类人实施三种刑法:火刑,推下悬崖,或者被塌墙砸死。但单纯真诚的哈桑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甘愿自我牺牲。在阿富汗,贫穷的什叶派哈扎拉族被视为低贱的民族,而富足的逊尼派普什图人才是阿富汗真正的统治者。偏见、歧视,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不仅使阿塞夫成为希特勒种族清洗思想的追随者,也使阿桑,这个勇敢机敏的哈扎拉男孩逆来顺受,承受与之年龄不符的隐忍和无可奈何,甚至在面对阿塞夫的恶行时竟流露出待宰羔羊般的神色。更为悲哀的是,阿米尔居然趴在坍塌的泥墙后面诺诺窥视哈桑遭受凌辱,在心底矢口否认与这个哈扎拉小子的情谊。他荒唐地在心底想象这个哈扎拉人能够理解这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纯洁的哈桑以及哈桑所代表的那份跨越等级和宗教的友谊只是不得不牺牲的代价。虽然哈桑的纯洁之身被阿塞夫玷污了,正如蓝风筝黯然坠地,但哈桑对蓝风筝的舍命相护,恰恰是对纯洁友谊的坚守。
(二)黄风筝和绿风筝
当获悉哈桑为守护父亲的旧宅而死于非命后,阿米尔只身回到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冒着几近丧命的危险将索拉博救出。索拉博,这个在恤孤院长大并被院长卖给阿塞夫做面首的孩子,在经历了亲人离丧,继而遭到成人世界里暴力、性虐的伤害后,一直被无助和自卑感笼罩,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拒人于千里的沉默。“他走路的样子似乎害怕留下脚印,移动的时候似乎不想搅起周围的空气。多数时候,他选择了睡觉”。
黄色象征着希望、光明和温暖。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在广场上为索拉博放飞了一只黄色风筝,并与天空中的另一只绿风筝展开了较量。绿色象征嫉妒。莎士比亚曾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满心嫉妒甚至憎恨父亲对哈桑比对自己更多的关爱,将哈桑视为争取父亲关注的牺牲品。如今阿米尔手持黄色风筝的玻璃线,亲手割断了绿风筝。光明和温暖战胜了曾经的嫉妒、困惑和愤恨,内疚转化为博爱。曾经温文儒弱的阿米尔在成年后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宽恕了自己。阿米尔像哈桑曾为自己做的那样,奋身为索拉博追赶那只跌落的风筝,并向索拉博许下了哈桑曾为自己许下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小说最后出现的黄色风筝,不仅预示了阿米尔在灵魂救赎的道路上拥抱亲情与温暖,索拉博脸上露出的几乎看不见的、微微翘起的嘴角,也象征了索拉博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胡塞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莎士比亚. 奥赛罗[M]. 孙大雨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