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哈萨克族舞蹈《圆月》,传承了五十年,不舍了五十年,记忆了五十年。
一曲传世的歌舞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这是柳亚子先生1950年国庆期间,观看了哈萨克族舞蹈《圆月》后,欣然写下的诗章,毛泽东同志还写诗奉和,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节目,《圆月》一直保留至今,阿娜尔·苏云拜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担任这个舞蹈的领舞,每年都要演出。
在伊犁,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歌舞能如此被关注,并能数十年被传承和改编发展。哈萨克族歌舞《圆月》从1950年轰动中南海、响彻海内外开始,直到现在仍然生机无限,成为舞台表演场次最多的哈萨克族歌舞。
轰动中南海
1950年10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当来自新疆伊犁的11名哈萨克族演员登台表演时,场上气氛更是热烈,舞蹈演员巴黑的单人歌舞《圆月》在演员们的传统乐器伴奏下婉转、翩跹,毛主席高兴地让身边的柳亚子赋诗词以纪念这一盛况。柳亚子即赋赠毛主席《院溪沙》一首: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几圆。(新疆哈萨克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骄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毛主席也唱和一首:
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随着这两首诗词的传播,许多人知道了哈萨克族有一首著名的歌舞叫《圆月》,表演歌舞的演员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有的还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跟随国家领导进行慰问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曲美丽的歌舞,在”十年浩劫”中却一样遭到了摧残和禁锢,在重大场合的演出停演了许多年。
“新生”从1979年开始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1979年,在全国文艺复苏的土壤里,歌舞《圆月》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伊犁州歌舞团将这个歌舞重新创作编排,从单人歌舞扩展为女子集体歌舞,当年参加了自治区北疆片文艺汇演,198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重点节目,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奖。
1980年后,《圆月》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歌词内容、绚丽的舞姿成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保留节目。第一个将《圆月》演唱并推出盒带的是演员夏库拉,她在著名作曲家温中甲的帮助下,将《圆月》的词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编排,“朦胧胧的沙光,朦胧胧的笑口,朦胧胧的夜里,你在陪伴着我,如果没有你陪伴,我会多么寂寞,如果美丽太苦,我会陷入孤独。你像圆圆的明月,照亮我的希望……”。现在的歌舞《圆月》一般由33个穿着13个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表演。舞蹈着重表现明月当空,伊犁各族人民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景象。结束时,13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做出圆月的舞蹈造型与夜空里的明月遥相呼应,体现了伊犁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伊犁的动人场面。
1989年,在首届新疆天山之秋艺术节开幕式上,哈萨克斯坦功勋歌唱家茹扎,俄日拜瓦的演唱,则再次使《圆月》广为人知。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时,在伊犁,60名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儿女也表演了歌舞《圆月》。
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圆月》获得优秀奖。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圆月》演出。
至此,哈萨克族歌舞《圆月》达到了她的艺术顶峰,经过内容、形式、旋律上的大胆创新,成为接待国内外嘉宾和欢度节假日的必演节目。
表演《圆月》25年
阿娜尔·苏云拜是伊犁州歌舞团团长努尔兰·坎吉哈里的爱人,1980年开始担任《圆月》的领舞至今,演出了数百场,这也成了她最钟爱的节目。
同样是舞蹈演员出身的努尔兰,坎吉哈里认为,《圆月》的最早创意应该是取自民间,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放牧生活,在夜晚的月光下会自娱自乐,后来经过不断编排,形成现在的样子。他认为,《圆月》有雄厚宽广的音乐,欢快动人的旋律,载歌载舞的舞蹈情绪,小伙子的动作有力,姑娘们轻巧,如月光式的柔美旋转,给人温柔的视觉享受。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月亮造型的舞蹈动作比较多,手拉手,肩并肩,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
阿娜尔·苏云拜说,这些年表演《圆月》到底多少场,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反正是感觉已经很难舍弃了。参加过1950年怀仁堂演出的老人们大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个美好的歌舞却越传越广,成了哈萨克族舞蹈的代表。每当看到自己影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每当和爱人一起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的时候,她都会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
前不久,伊犁州歌舞团在欢庆五十周年的晚会上,《圆月》又一次隆重上演,许多老演员都落泪了。多少年了,一曲不舍的歌舞连起了多少人的情感,大家商议着,要赋予这个歌舞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誉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歌舞流传到日本、缅甸、朝鲜、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据我国《史记》、《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于阗乐就已在汉宮廷演出。龟兹乐舞、疏勒乐舞、高昌乐舞、伊州乐舞和天山以北匈奴族的悦般乐都是见之子史册的乐舞瑰宝。唐代官制的10部乐中,就有出自新疆的《龟兹》、《疏勒》、《高昌》3部,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欣赏过龟兹乐舞,赞叹龟兹是“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古代新疆还产生了像苏祗婆、白明达、裴兴奴、何妥、尉迟青、尉迟章等一大批音乐演奏家、作典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们曾以就职朝廷、掌管音乐、传艺演奏卓有成就而被载入史册。
伊犁哈萨克族舞蹈是新疆少数民族舞坛里的一柱鲜花,享有很高的声誉。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这是柳亚子先生1950年国庆期间。观看了哈萨克族舞蹈《圆月》后,欣然写下的诗章,毛泽东同志还写诗奉和,一时传为佳话。《圆月》是哈萨克表演舞蹈中有代表性的节目。最初产生于40年代,是单人舞蹈。随后,改编、发展成集体舞蹈。一般由20几位穿着13个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表演。舞蹈着重表现明月当空,伊犁各族人民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景象。结束时,13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做出圆月的舞蹈造型与夜空里的明月遥相呼应,体现了伊犁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伊犁的动人场面。这个表演舞蹈节目一直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的传统保留节目。
一曲传世的歌舞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这是柳亚子先生1950年国庆期间,观看了哈萨克族舞蹈《圆月》后,欣然写下的诗章,毛泽东同志还写诗奉和,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节目,《圆月》一直保留至今,阿娜尔·苏云拜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担任这个舞蹈的领舞,每年都要演出。
在伊犁,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歌舞能如此被关注,并能数十年被传承和改编发展。哈萨克族歌舞《圆月》从1950年轰动中南海、响彻海内外开始,直到现在仍然生机无限,成为舞台表演场次最多的哈萨克族歌舞。
轰动中南海
1950年10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当来自新疆伊犁的11名哈萨克族演员登台表演时,场上气氛更是热烈,舞蹈演员巴黑的单人歌舞《圆月》在演员们的传统乐器伴奏下婉转、翩跹,毛主席高兴地让身边的柳亚子赋诗词以纪念这一盛况。柳亚子即赋赠毛主席《院溪沙》一首: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几圆。(新疆哈萨克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骄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毛主席也唱和一首:
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随着这两首诗词的传播,许多人知道了哈萨克族有一首著名的歌舞叫《圆月》,表演歌舞的演员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有的还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跟随国家领导进行慰问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曲美丽的歌舞,在”十年浩劫”中却一样遭到了摧残和禁锢,在重大场合的演出停演了许多年。
“新生”从1979年开始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1979年,在全国文艺复苏的土壤里,歌舞《圆月》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伊犁州歌舞团将这个歌舞重新创作编排,从单人歌舞扩展为女子集体歌舞,当年参加了自治区北疆片文艺汇演,198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重点节目,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奖。
1980年后,《圆月》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歌词内容、绚丽的舞姿成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保留节目。第一个将《圆月》演唱并推出盒带的是演员夏库拉,她在著名作曲家温中甲的帮助下,将《圆月》的词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编排,“朦胧胧的沙光,朦胧胧的笑口,朦胧胧的夜里,你在陪伴着我,如果没有你陪伴,我会多么寂寞,如果美丽太苦,我会陷入孤独。你像圆圆的明月,照亮我的希望……”。现在的歌舞《圆月》一般由33个穿着13个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表演。舞蹈着重表现明月当空,伊犁各族人民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景象。结束时,13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做出圆月的舞蹈造型与夜空里的明月遥相呼应,体现了伊犁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伊犁的动人场面。
1989年,在首届新疆天山之秋艺术节开幕式上,哈萨克斯坦功勋歌唱家茹扎,俄日拜瓦的演唱,则再次使《圆月》广为人知。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时,在伊犁,60名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儿女也表演了歌舞《圆月》。
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圆月》获得优秀奖。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圆月》演出。
至此,哈萨克族歌舞《圆月》达到了她的艺术顶峰,经过内容、形式、旋律上的大胆创新,成为接待国内外嘉宾和欢度节假日的必演节目。
表演《圆月》25年
阿娜尔·苏云拜是伊犁州歌舞团团长努尔兰·坎吉哈里的爱人,1980年开始担任《圆月》的领舞至今,演出了数百场,这也成了她最钟爱的节目。
同样是舞蹈演员出身的努尔兰,坎吉哈里认为,《圆月》的最早创意应该是取自民间,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放牧生活,在夜晚的月光下会自娱自乐,后来经过不断编排,形成现在的样子。他认为,《圆月》有雄厚宽广的音乐,欢快动人的旋律,载歌载舞的舞蹈情绪,小伙子的动作有力,姑娘们轻巧,如月光式的柔美旋转,给人温柔的视觉享受。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月亮造型的舞蹈动作比较多,手拉手,肩并肩,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
阿娜尔·苏云拜说,这些年表演《圆月》到底多少场,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反正是感觉已经很难舍弃了。参加过1950年怀仁堂演出的老人们大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个美好的歌舞却越传越广,成了哈萨克族舞蹈的代表。每当看到自己影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每当和爱人一起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的时候,她都会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
前不久,伊犁州歌舞团在欢庆五十周年的晚会上,《圆月》又一次隆重上演,许多老演员都落泪了。多少年了,一曲不舍的歌舞连起了多少人的情感,大家商议着,要赋予这个歌舞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誉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歌舞流传到日本、缅甸、朝鲜、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据我国《史记》、《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于阗乐就已在汉宮廷演出。龟兹乐舞、疏勒乐舞、高昌乐舞、伊州乐舞和天山以北匈奴族的悦般乐都是见之子史册的乐舞瑰宝。唐代官制的10部乐中,就有出自新疆的《龟兹》、《疏勒》、《高昌》3部,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欣赏过龟兹乐舞,赞叹龟兹是“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古代新疆还产生了像苏祗婆、白明达、裴兴奴、何妥、尉迟青、尉迟章等一大批音乐演奏家、作典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们曾以就职朝廷、掌管音乐、传艺演奏卓有成就而被载入史册。
伊犁哈萨克族舞蹈是新疆少数民族舞坛里的一柱鲜花,享有很高的声誉。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这是柳亚子先生1950年国庆期间。观看了哈萨克族舞蹈《圆月》后,欣然写下的诗章,毛泽东同志还写诗奉和,一时传为佳话。《圆月》是哈萨克表演舞蹈中有代表性的节目。最初产生于40年代,是单人舞蹈。随后,改编、发展成集体舞蹈。一般由20几位穿着13个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表演。舞蹈着重表现明月当空,伊犁各族人民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景象。结束时,13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做出圆月的舞蹈造型与夜空里的明月遥相呼应,体现了伊犁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伊犁的动人场面。这个表演舞蹈节目一直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的传统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