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1日22时许,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延长线江津段,江津滨江新城南北大道与西江大道交汇处在建桥体突然断了。“江津发布”发布信息:“轨道交通5号线延长线江津段100余米在建桥体发生垂直错位。”“垂直错位?”什么鬼?原来是建筑物或伸缩装置发生的与原界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方向的错位,其实就是断了,就是梁体掉落,难怪有网友惊叹:“学到新名词了!掉落不叫掉落,叫垂直错位!!”
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的新概念、新名词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特点是不从根本上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反倒一味热衷于抠字眼、换说法,试图混淆视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待业”,甚至叫“创业”,出台不久的《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就将“失业人员”改称“创业人员”;穷人不叫穷人,叫“待富者”;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叫“慢就业”;经济停滞不叫“停滞”,叫“零增长”;经济下滑不叫“下滑”,叫“负增长”;物价上涨不叫上涨,叫“震荡上行”;强奸不叫“强奸”,叫“即意性犯罪”……在这些新名词的映衬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日子,好一派岁月静好,云淡风轻。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差生都是一定存在的一类群体,因为好中差永远是相对而言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也给差生搞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称呼。
孔子当年称“朽木”,如今有的老师叫“饭桶”“蠢猪”“白痴”“学渣”。这些叫法,往往都是老师急得不行了脱口而出的举动,有教育专家就指责这样的称呼十分不妥,很是伤学生的自尊。有些专家觉得差生只是学习困难而已,就叫“学困生”吧!有些专家觉得这些学生只是潜在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已,就叫“潜能生”吧!还有些专家觉得这些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追上优秀的学生,那么叫“后进生”吧!这些叫法难道学生就听不懂了吗?如果听得懂,不是一样伤自尊?“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定性吗?于是,又有老师或专家发明了许多别出心裁的称呼:“个性生”,不是差,只是有个性;“待优生”,等待“优秀”的学生;等等。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有词条“差生”,其解释:“学习不良的学生。”并造句:“帮助一些差生补习功课。”根据这一解释,“差”是指学习不良,“生”是指学生,简言之就是特指在校中小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學习不良”呢?后面的这个句子似乎告诉我们是“需要补习功课的学生”,大学生一般不补课,也可以直接将“差生”理解为“中小学学习不好的学生”。
2016年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再有“差生”词条,有“后进”无“后进生”,有“潜力”无“潜力生”,当然更没有“待优生”“学困生”,看来词典编纂者也不想陷入这个弯弯绕了。因为不管叫什么,教师和家长对这类学生的认识是明确的,就是“差”,就是“后进”。其实,“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所谓“客观”,就是你不叫它也存在;所谓“动态”,就是“差生”也好,“后进生”也罢,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向“先进”和“优秀”转化。既然如此,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把精力用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正如不管是大学生就业难,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抑或是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的是正视问题,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非换个说法、创造个新词儿就万事大吉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他称这类学生为“难教儿童”。为什么“难教”呢?因为这类学生“差”嘛!尽管“难教”,但苏霍姆林斯基却没有放弃,而是花大量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身为校长,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
否则,这种玩文字游戏挖空心思变称呼的做法,与掩耳盗铃何异?能说这不是一种虚伪?“待富者”闪亮登场,从此就没有“穷人”了吗?“创业人员”横空出世,自此再也无“失业”了吗?包容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大学生就不用急着找工作,就可以天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了吗?“待优生”一出,就可以不用刻苦学习、赖在安乐椅上呼呼大睡等优秀了吗?
◇责任编辑 晏祥辉◇
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的新概念、新名词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特点是不从根本上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反倒一味热衷于抠字眼、换说法,试图混淆视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待业”,甚至叫“创业”,出台不久的《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就将“失业人员”改称“创业人员”;穷人不叫穷人,叫“待富者”;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叫“慢就业”;经济停滞不叫“停滞”,叫“零增长”;经济下滑不叫“下滑”,叫“负增长”;物价上涨不叫上涨,叫“震荡上行”;强奸不叫“强奸”,叫“即意性犯罪”……在这些新名词的映衬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日子,好一派岁月静好,云淡风轻。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差生都是一定存在的一类群体,因为好中差永远是相对而言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也给差生搞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称呼。
孔子当年称“朽木”,如今有的老师叫“饭桶”“蠢猪”“白痴”“学渣”。这些叫法,往往都是老师急得不行了脱口而出的举动,有教育专家就指责这样的称呼十分不妥,很是伤学生的自尊。有些专家觉得差生只是学习困难而已,就叫“学困生”吧!有些专家觉得这些学生只是潜在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已,就叫“潜能生”吧!还有些专家觉得这些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追上优秀的学生,那么叫“后进生”吧!这些叫法难道学生就听不懂了吗?如果听得懂,不是一样伤自尊?“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定性吗?于是,又有老师或专家发明了许多别出心裁的称呼:“个性生”,不是差,只是有个性;“待优生”,等待“优秀”的学生;等等。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有词条“差生”,其解释:“学习不良的学生。”并造句:“帮助一些差生补习功课。”根据这一解释,“差”是指学习不良,“生”是指学生,简言之就是特指在校中小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學习不良”呢?后面的这个句子似乎告诉我们是“需要补习功课的学生”,大学生一般不补课,也可以直接将“差生”理解为“中小学学习不好的学生”。
2016年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再有“差生”词条,有“后进”无“后进生”,有“潜力”无“潜力生”,当然更没有“待优生”“学困生”,看来词典编纂者也不想陷入这个弯弯绕了。因为不管叫什么,教师和家长对这类学生的认识是明确的,就是“差”,就是“后进”。其实,“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所谓“客观”,就是你不叫它也存在;所谓“动态”,就是“差生”也好,“后进生”也罢,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向“先进”和“优秀”转化。既然如此,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把精力用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正如不管是大学生就业难,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抑或是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的是正视问题,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非换个说法、创造个新词儿就万事大吉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他称这类学生为“难教儿童”。为什么“难教”呢?因为这类学生“差”嘛!尽管“难教”,但苏霍姆林斯基却没有放弃,而是花大量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身为校长,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
否则,这种玩文字游戏挖空心思变称呼的做法,与掩耳盗铃何异?能说这不是一种虚伪?“待富者”闪亮登场,从此就没有“穷人”了吗?“创业人员”横空出世,自此再也无“失业”了吗?包容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大学生就不用急着找工作,就可以天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了吗?“待优生”一出,就可以不用刻苦学习、赖在安乐椅上呼呼大睡等优秀了吗?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