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不单单是一条大河,同时与黄土地、黄种人、黄帝及“几”字形“中国龙”形象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表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随着诸如长江流域文明等相关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地区的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即便如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形成及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流域文明是在旱地粟作农业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黄河流域便开始种植粟、黍等不需灌溉的作物,这是因为黄河河道不断变迁,难以实现正常灌溉。之后陆续出现了小麦、高粱、大豆等的培植,不过产量有限。一直到汉代之前,黄河流域都是以粟、黍为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的形成发展为黄河流域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基于此,黄河流域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口不断增多、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场影响深远的农业革命为之后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打下了基础。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针对黄河流域文明展开了全面深入研究,集中体现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文明。下面基于对该书的评述,对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专论,论述了中国大河流域开发与国家文明发育。第二部分经济与社会,论述了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产业发展分析与政策模拟——以河南省为例,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化与外向型经济等内容。第三部分地理与生态,介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的空间差异,城市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第四部分比较与借鉴,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基于浦东、深圳、滨海新区的比较分析,苏州的经济发展历史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收录了丰富的学术信息,供读者阅读借鉴。该书内容涵盖面广,可为黄河治理、沿黄省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有益借鉴。
  黄河流域包含洮湟区、中原区以及海岱区等历史文化区。其中,洮湟区对应的是黄河上游一带,且洮河、湟水流域为该区域的核心地带,这一历史文化区包含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以及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其中,大地湾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源头,分布于渭河流域,核心地带为甘肃东部地区,距今4 800~8 000年;仰韶文化廟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属于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期,凭借该时期人口的迅猛扩张,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家窑文化可分成马家窑、半山等类型,存在于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50年,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源头;齐家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作为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同时已迈进铜石并用阶段。中原区对应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且主要包含陕西关中、晋南、冀南、豫等大部分地区,经历了由前仰韶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中原龙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前仰韶文化是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由磁山文化、裴李岗以及老官台文化构成,磁山文化分布于冀中南部,大约发生于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裴李岗文化分布于河南省中部,大约发生于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老官台文化分布于关中一带,年代与前两种文化相近。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核心地带包括关中、晋南以及河南大部分地区,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这一文化是由华夏族先民所创造的,相关考古研究认为,“华夏”一词中的“华”与仰韶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中原龙山文化分布于陕西、晋南、冀南、河南等地区,主要可分成王油坊、王湾、陶寺、三里桥等类型,大约发生于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000年。尽管龙山文化已迈入铜石并用时代,通常仍将其纳入新石器时代中。海岱区对应的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及苏北一带,其经历了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再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北辛文化分布于山东中南地区及淮北地区,大约发生于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山东丘陵地区以及苏北地区,大约发生于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山东龙山文化也可称作“典型龙山文化”,其与中原龙山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同于中原龙山文化,分布于鲁中、鲁东、苏北等地区,大约发生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中,因为各区域地理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不尽相同,以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类型,各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无不呈现出鲜明的风格,进而建立起复杂而独特的文化系统,为研究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如前文所述,农业的诞生与文明的起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文明的有力支持,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而,中华民族先民很早便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生产劳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比如,在黄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生产便已发展至较高水平,不仅出现了诸如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器械,还从一些遗址中提取出诸如油菜籽等农作物。研究人员将分布于黄淮平原西部边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与两河流域浅山丘陵一带的农业村落遗址开展对比分析,指出裴李岗文化的主要经济形态为农业。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依旧为粟,诸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邵县下孟村等地区都发掘有粟。农业作为古代世界至关重要的产业,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文化事业也可实现繁荣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唯有拥有富余的社会财富,方可推动阶级分化,促使一部分群体开展非生产性活动,推进科技、文艺方面的创新与创造。结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的成果,我国古代文化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的文化,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深深根植于农业文化土壤之中。
  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同一棵千年古树,盘根错节。在龙山文化时期,长江流域中下游出现了与黄河流域相近发展水平的文明,并且部分区域的发展水平甚至在黄河流域之上。比如,考古人员在浙江余杭地区发掘的良渚遗址中由夯土台基、贵族坟山、祭坛等构成的庞大复合体,便是黄河流域尚未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云雷纹饰及琮、璧等玉器,均在后世的商周文化中得到广泛推广。进入夏商周时期,黄河中游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不过其周边仍存在大量邦国,并繁衍出各式各样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类型通过与夏商周文明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十分繁杂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黄河流域的文明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文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结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提出了以下几项策略:第一,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推进区域有序健康发展。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当全面考虑各区域的差异。黄河水主要源于上游,泥沙主要源于中游,灾害多发于下游,由此决定了黄河流域各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各不相同。鉴于此,应考虑各区域的差异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上游地区要注重实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应加强该区域各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保证其水源涵养能力,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游地区应开展好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治理工作,不仅要加大淤地坝、旱作梯田等工程建设力度,以保持水土,还应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推动农业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下游地区作为经济活动的高强度区,生态保护形势严峻,应加强生态修复及重建,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与水资源需求不断攀升及工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存在紧密联系,应推进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诸如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予以科学调配,健全水权交易制度,提升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第二,明确区域分工,建立起上中下游区域的协调关系。由于黄河流域各区域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上游地区水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协同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防范生态系统破坏的基础上,推进城镇与产业的科学规划,合理把控开发范围及强度,建立起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处关系。中游地区作为资源密集区,应当注重对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西安、太原等城市带动下,有序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在合理开发的同时还应开展好生态破坏的防范治理工作,推動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应加快城镇化建设脚步,增强产业及人口集聚能力,推动该区域制造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第三,推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是实现现代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产业发展与城市各项功能实现有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可促进城市实现公共服务、人口集聚等功能。基于此,黄河流域各区域应有序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游地区应依托一系列园区载体,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加强对各种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中游地区应立足于能源化工基地,推动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与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交互发展,提升能源产品有效利用率。下游地区应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以各大城市为中心,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聚合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电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技术设备、现代农机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除此之外,黄河流域还应提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协同发展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有序构建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王清月(198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土壤水盐运移机理是改良盐碱化土壤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盐碱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解决土壤盐碱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引黄河水灌溉对盐碱地的影响,选取邢家渡灌区为研究区域,运用HYDRUS模型模擬了邢家渡灌区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的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灌区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为灌区制定适宜的灌水定额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HYDRUS模型
期刊
摘 要:多泥沙引黄明渠流量的智能化精确计量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难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流速测量存在误差,二是渠道冲淤变化大且快,过流面积测量不准。为了保证明渠流量智能化精确计量,针对多泥沙明渠设计了一套流量智能化精确计量方案。该方案采用现代化测量设备及自动控制装置,基于超声波技术测出流速,自动测出淤积厚度,并形成多点数据库,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数据库后传入PC端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比测数据分析表明
期刊
公益广告,即为维护公众利益、提升社会福利待遇为目的所做的广告,是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向消费者说明其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表明自己所追求的不仅是在生产经营中获得利益,而且通过参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态度,向社会传递企业的发展理念。公益广告为非商业性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广告来说社会性明显。只有深刻掌握公益广告的特点,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分支,不仅仅具
期刊
水上体育项目是指运动的所有过程或主要过程集中在水下、水面或水上的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包括帆船、皮划艇、滑水等。水上体育项目是为了区别于陆地与空中的体育项目而命名的,可以分为水上竞技项目、船类竞技项目、滑水运动、潜水运动,其中:水上竞技项目包含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船类竞技项目有划船、赛艇、皮划艇、帆船、摩托艇等;滑水运动包括滑水板、冲浪等;潜水运动是在水下进行的体育项目,运动员需要借助潜水设
期刊
摘 要: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复核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传统模式的实物指标调查复核工作存在耗时长、质量低、人力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应用空间定位技术、云服务技术、GIS技术等相关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复核移动端产品。该产品按照实物指标类别分别设置专门的数据存储库,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底图,形象完整地显示整个水库的空间数据信息,同时满足各类实物指标的便捷入库、查
期刊
摘 要:大扩散角明渠中为抑制水流与边界分离,采用潜没式三角翼调控水流呈大扩散角流动,存在三角翼分流作用偏大、翼后出现局部回流区等问题,影响水流均衡过渡与平顺连接。通过调整三角翼两翼长度和在三角翼底部设置配流孔等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并开展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扩散段单侧扩散角为30°、来流为缓流、三角翼潜没度为1.30~1.90时,适当减小两翼长度,可改善扩散段下游过流断面动量分布,相对翼长η=0.
期刊
摘 要:CCS水电站沉沙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沉沙池,基础为软硬基结合基础,通过多种勘察手段查明沉沙池部位约60%坐落在基岩地基上,约40%位于深厚覆盖层上,覆盖层厚度变化大、物质颗粒组成的粒组分布范围广。结合中美规范对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工程区地震最大动峰值加速度为0.4g,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方法和SEED法对液化进行判别,表明河床覆盖层砂和粉砂有液化的可能,液化等级轻微。根据查明的地
期刊
摘要: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思路优化了南水北调中线总体布局,实现了南北联调、丰枯相济,同时恢复密云水库在供水任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由于丹江口水库和密云水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域,且分别位于两个气候区,因此水体水质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避免调水可能带来的水质及水环境风险,在前期设计阶段與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两库水质调查、水质混合试验,构建密云水库平面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并进
期刊
摘 要:为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状态及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推广五元减法集对势方法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构建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五元联系数水资源承载状态评价模型,并采用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改进减法集对势方法分析水资源承载状态的发展趋势,诊断水资源承载状态的脆弱性指标。采用基于集对分析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分析方法对盐城市2009—2018年的水资源承载状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8年盐城市水资源承
期刊
摘 要:截至2018年汛前,小浪底水库已淤积泥沙33.3亿m3,水库综合调控能力及其对下游滩区防洪保安能力逐步减弱。在保证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条件下,小浪底水库依据洪水预报降低水位排沙,对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拦沙年限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和2019年汛前预报黄河汛期来水偏丰,小浪底水库以控制花园口站流量不超过4 200 m3/s为约束,提前预泄,同时联合调度上中游水库群,充分利用上游来水冲刷小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