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黑夜》是一篇名为微型小说的荒诞诗。小说全篇没有具体的情节,叙述者凭自我的意识,诉说着这个悲观、绝望的世界。小说在交错的时空里,用意象的交叠和破碎的语言,使文本具有多重阐释,表现出世界的荒诞,精神的空虚,人类绝望的悲观精神。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一个黑夜》;荒诞;死亡与绝望
《一个黑夜》,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在荒野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小说里的人物,没有身份,没有形象,没有姓名,没有外形,只有叙述者混乱的、不连贯的叙述语言。小说打破传统的叙述逻辑,通过破碎的语言叙述、时空的交错、意象的叠加,呈现出荒诞与虚无的世界中死亡与绝望的悲观精神。
一、时间的错乱
小说在时间上具有交错性,将过去现在,白天与黑夜熔铸在一起。首先小说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全文只有一个段落,抛弃了分段所具备的结构清晰的功能,让时空交错在一起。在文本的开头,叙述者明确了一个模糊的时间,“大概说来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开始叙述发现尸体的事情。以及在文本中间,又肯定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由此,叙述者重新叙述,再次叙述老妇人发现尸体。我们暂且可以以“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虽然将文本分为两部分,但文本中的时间却是流动的,交互的。“过去”的概念被模糊了,我们分不清那一段过去了。这种时间的模糊、交错在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中更明显。
由题目“一个黑夜”,我们可以得知文本中故事的时间是黑夜。但文本中时间却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再回到黑夜。开始,老妇人发现了伏地的尸体,并描述了尸体的衣服。说明此时的时间是白天。“天色已暗”表明时间在流逝,天渐渐黑了,影子在光的余晖里拉长。终于“东方在夜晚动弹不得”,天全黑了。但时间又瞬间转换,“西北偏西的边角终于露出了太阳”。夜忽然消失,清晨太阳从西边偏西的地方升起。故事又开始重新叙述,她“看着夜幕降临的危机”,时间又回到了黄昏。随着“太阳西下,太阳不见了”,“黑夜无星无月”,夜完全统治了世界。从客观上说,老妇人发现尸体的事情是在一天里的事情,但文本像一个梦境一样,时间随着意识在不断地轮回、交错。白天和黑夜的随意颠倒,世界也被时间肢解,陷入错乱之中,突出了荒诞性。
除了这些变换的时间,文本还隐含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小说的末尾部分,出现了一个时间概念“3月或4月的夜晚”。而3月或4月是初春的时节,是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季节。可老妇人去寻找野花,发现的却是一具尸体。尸体“身穿大衣,尽管不合时宜”,“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这都隐含这春天这个季节。“终不见人烟。终不见羊羔。终不见野花。”这一切又将春天的氛围打破,陷入了死亡的黑夜里。
二、意象的交叠
虽然《一个黑夜》文本简短,但在文本却出现了多个意象。这些意象随意排列,没有逻辑关系,却赋予了这世界虚无与绝望的意义。
在文本中,老妇人和尸体都没有发声,他们是两个被表述的角色。尸体已是白骨,不能发声,但老妇人发声的权利也被剥夺,任由叙述者言说。叙述者没有告诉他们的身份,他们只是两个躯体、文本中的两个符号。两个独立的个体,也被叙述者安排相遇。“发现他伏地趴着。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位老妇人发现了他。”这时,尸体和老妇人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只有老妇人才可以证明尸体的存在。就如小说中所说:“假设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他只能看到躯体。起初一眼是哪位老妇人站立的躯体。走进再一瞧躯体就地趴着。”即使有第三者出现,最先看到的也是老妇人。荒诞可笑的是,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依靠另一个证明。哪尸体跟老妇人真的毫无关系吗?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那具尸体就是老妇人的丈夫。小说开篇,老妇人穿着黑长裙,又通过“早年丧夫那会儿她还年轻,穿着一身黑衣”,我们可以推断出老夫妇人一直穿着禁欲、肃穆黑衣。而且“为了让坟上的花儿再度开花,她浪迹四处寻觅他昔日钟爱的花朵”。这里的坟就是死去的丈夫的。那躺在荒野里的尸体还是老妇人的丈夫吗?笔者仍认为可能是。在老妇人见到尸体时,叙述者就提出疑问,他们是否见过。答案是“在他的脚的某个部位见过”,他们过去见过。至少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文中提到“更为凄伤的是她的长黑裙在草地上拖曳时发出的熟悉的瑟瑟声”。这黑长裙就是老妇人丧夫后长期穿的丧服,长黑裙拖曳是熟悉的瑟瑟声,是不是就是老妇人的凄伤呢?丈夫去世,女性得为丈夫守节,过凄苦的后半生。白色的头颅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那个“阳光晒焦陈旧的面容”又是有形的。所以这具尸体很可能是老妇人的丈夫,在一个想象的、异度时空里的再现。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羊羔的意象。第一次天色已暗,从漫长的黑影跳跃到“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可并不见羊羔”。夜的到来,即黑暗、死亡、毁灭的到来。由此转到本该出生的羊羔却并不曾看见。表面上这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没出现的羊羔代表着希望与上帝的拯救。在圣经中,耶稣是神为人类预备的“神的羔羊”,他要背负世人的罪孽。为了担当世人一切的罪孽,神的羔羊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但是在“夜幕降临的危急”面前,“这年头仍不见一大群羊羔”,拯救世界的耶稣没有出现。这个世界被神遗弃了,只剩下绝望与死亡。一切涌动着生命的东西都不见了,“阴影笼罩着万物”。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既荒诞又是理性的。就如毫不意外,“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样。世界被遗弃,陷入了五星无月黑夜与无穷无尽的绝望之中。
三、语言的破碎
小说全篇基本都采用短句,且每个句子都各自独立,句与句之间充满多义性、跳跃性,没有逻辑。语言散乱,像一首没分节、没分行的诗。老妇人“漫无目标地寻找野花,仅仅是黄色儿的”。人失去了灵魂,没有目标,漫无目的找寻,却不知道要那朵黄野花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精神空虚,陷入黑夜的危机中,狂热地寻找着野花,渴求获得拯救。但又如渴求清晨的幾颗雨滴,“就此说定”却没有下文。
“现在她是否该离去走进东方。这是她的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黑夜即将来临,她在考虑是否奔向东方,寻找亮光。“东方”对于她来说,是她影子常走的方向。说明她始终在向西方前进,只有被黄昏拉长的影子在东方里行走。她从没去拥抱东方,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有“一条漫长的黑影”。“东方在夜晚动弹不得”,这里用“东方”代太阳、光明。黑夜俘虏了光明,光明被囚禁在夜里,动弹不得。人也被囚禁在躯体里,动弹不得。
“她的故友她的身影使她厌恶。受不了了因此她把面孔转向太阳。”“她的故友”是谁?“她的身影”又是谁的?她厌恶这看得见的一切,但她又将面孔转向太阳,希望黑夜吞噬一切。“身影和萧瑟声令人厌恶”,裙摆的萧瑟声,是她自己的凄伤;而那个身影有何尝不是自己了,被夕阳拉长的影子。这里又透出一丝孤独感,世界只剩老妇人和荒野的尸骸。老妇人在“行走途中脚震动了一具尸体”,发现了这个无名者。而“现在开始万籁俱静只要她不再走动”。老妇人的未来是什么呢?不是也是走向死亡吗?尸体一般的躺下,不发出声响,任凭黑夜肆虐侵袭。就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一个黑夜》只是叙述者意识的流动,任意编织的一个异度空间。贝克特通过非连续性的手段,打破世界连贯、意义连贯,时空连续的虚幻假象,揭示世界非逻辑的荒诞性。世界充满绝望,人类精神的空虚孤独,但人类已被上帝遗弃,得不到拯救,陷入黑夜里。
参考文献:
[1]塞缪尔·贝克特著,裘志康译《一个黑夜》,郑允钦主编,《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一个黑夜》;荒诞;死亡与绝望
《一个黑夜》,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在荒野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小说里的人物,没有身份,没有形象,没有姓名,没有外形,只有叙述者混乱的、不连贯的叙述语言。小说打破传统的叙述逻辑,通过破碎的语言叙述、时空的交错、意象的叠加,呈现出荒诞与虚无的世界中死亡与绝望的悲观精神。
一、时间的错乱
小说在时间上具有交错性,将过去现在,白天与黑夜熔铸在一起。首先小说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全文只有一个段落,抛弃了分段所具备的结构清晰的功能,让时空交错在一起。在文本的开头,叙述者明确了一个模糊的时间,“大概说来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开始叙述发现尸体的事情。以及在文本中间,又肯定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由此,叙述者重新叙述,再次叙述老妇人发现尸体。我们暂且可以以“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虽然将文本分为两部分,但文本中的时间却是流动的,交互的。“过去”的概念被模糊了,我们分不清那一段过去了。这种时间的模糊、交错在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中更明显。
由题目“一个黑夜”,我们可以得知文本中故事的时间是黑夜。但文本中时间却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再回到黑夜。开始,老妇人发现了伏地的尸体,并描述了尸体的衣服。说明此时的时间是白天。“天色已暗”表明时间在流逝,天渐渐黑了,影子在光的余晖里拉长。终于“东方在夜晚动弹不得”,天全黑了。但时间又瞬间转换,“西北偏西的边角终于露出了太阳”。夜忽然消失,清晨太阳从西边偏西的地方升起。故事又开始重新叙述,她“看着夜幕降临的危机”,时间又回到了黄昏。随着“太阳西下,太阳不见了”,“黑夜无星无月”,夜完全统治了世界。从客观上说,老妇人发现尸体的事情是在一天里的事情,但文本像一个梦境一样,时间随着意识在不断地轮回、交错。白天和黑夜的随意颠倒,世界也被时间肢解,陷入错乱之中,突出了荒诞性。
除了这些变换的时间,文本还隐含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小说的末尾部分,出现了一个时间概念“3月或4月的夜晚”。而3月或4月是初春的时节,是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季节。可老妇人去寻找野花,发现的却是一具尸体。尸体“身穿大衣,尽管不合时宜”,“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这都隐含这春天这个季节。“终不见人烟。终不见羊羔。终不见野花。”这一切又将春天的氛围打破,陷入了死亡的黑夜里。
二、意象的交叠
虽然《一个黑夜》文本简短,但在文本却出现了多个意象。这些意象随意排列,没有逻辑关系,却赋予了这世界虚无与绝望的意义。
在文本中,老妇人和尸体都没有发声,他们是两个被表述的角色。尸体已是白骨,不能发声,但老妇人发声的权利也被剥夺,任由叙述者言说。叙述者没有告诉他们的身份,他们只是两个躯体、文本中的两个符号。两个独立的个体,也被叙述者安排相遇。“发现他伏地趴着。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位老妇人发现了他。”这时,尸体和老妇人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只有老妇人才可以证明尸体的存在。就如小说中所说:“假设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他只能看到躯体。起初一眼是哪位老妇人站立的躯体。走进再一瞧躯体就地趴着。”即使有第三者出现,最先看到的也是老妇人。荒诞可笑的是,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依靠另一个证明。哪尸体跟老妇人真的毫无关系吗?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那具尸体就是老妇人的丈夫。小说开篇,老妇人穿着黑长裙,又通过“早年丧夫那会儿她还年轻,穿着一身黑衣”,我们可以推断出老夫妇人一直穿着禁欲、肃穆黑衣。而且“为了让坟上的花儿再度开花,她浪迹四处寻觅他昔日钟爱的花朵”。这里的坟就是死去的丈夫的。那躺在荒野里的尸体还是老妇人的丈夫吗?笔者仍认为可能是。在老妇人见到尸体时,叙述者就提出疑问,他们是否见过。答案是“在他的脚的某个部位见过”,他们过去见过。至少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文中提到“更为凄伤的是她的长黑裙在草地上拖曳时发出的熟悉的瑟瑟声”。这黑长裙就是老妇人丧夫后长期穿的丧服,长黑裙拖曳是熟悉的瑟瑟声,是不是就是老妇人的凄伤呢?丈夫去世,女性得为丈夫守节,过凄苦的后半生。白色的头颅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那个“阳光晒焦陈旧的面容”又是有形的。所以这具尸体很可能是老妇人的丈夫,在一个想象的、异度时空里的再现。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羊羔的意象。第一次天色已暗,从漫长的黑影跳跃到“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可并不见羊羔”。夜的到来,即黑暗、死亡、毁灭的到来。由此转到本该出生的羊羔却并不曾看见。表面上这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没出现的羊羔代表着希望与上帝的拯救。在圣经中,耶稣是神为人类预备的“神的羔羊”,他要背负世人的罪孽。为了担当世人一切的罪孽,神的羔羊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但是在“夜幕降临的危急”面前,“这年头仍不见一大群羊羔”,拯救世界的耶稣没有出现。这个世界被神遗弃了,只剩下绝望与死亡。一切涌动着生命的东西都不见了,“阴影笼罩着万物”。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既荒诞又是理性的。就如毫不意外,“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样。世界被遗弃,陷入了五星无月黑夜与无穷无尽的绝望之中。
三、语言的破碎
小说全篇基本都采用短句,且每个句子都各自独立,句与句之间充满多义性、跳跃性,没有逻辑。语言散乱,像一首没分节、没分行的诗。老妇人“漫无目标地寻找野花,仅仅是黄色儿的”。人失去了灵魂,没有目标,漫无目的找寻,却不知道要那朵黄野花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精神空虚,陷入黑夜的危机中,狂热地寻找着野花,渴求获得拯救。但又如渴求清晨的幾颗雨滴,“就此说定”却没有下文。
“现在她是否该离去走进东方。这是她的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黑夜即将来临,她在考虑是否奔向东方,寻找亮光。“东方”对于她来说,是她影子常走的方向。说明她始终在向西方前进,只有被黄昏拉长的影子在东方里行走。她从没去拥抱东方,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有“一条漫长的黑影”。“东方在夜晚动弹不得”,这里用“东方”代太阳、光明。黑夜俘虏了光明,光明被囚禁在夜里,动弹不得。人也被囚禁在躯体里,动弹不得。
“她的故友她的身影使她厌恶。受不了了因此她把面孔转向太阳。”“她的故友”是谁?“她的身影”又是谁的?她厌恶这看得见的一切,但她又将面孔转向太阳,希望黑夜吞噬一切。“身影和萧瑟声令人厌恶”,裙摆的萧瑟声,是她自己的凄伤;而那个身影有何尝不是自己了,被夕阳拉长的影子。这里又透出一丝孤独感,世界只剩老妇人和荒野的尸骸。老妇人在“行走途中脚震动了一具尸体”,发现了这个无名者。而“现在开始万籁俱静只要她不再走动”。老妇人的未来是什么呢?不是也是走向死亡吗?尸体一般的躺下,不发出声响,任凭黑夜肆虐侵袭。就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一个黑夜》只是叙述者意识的流动,任意编织的一个异度空间。贝克特通过非连续性的手段,打破世界连贯、意义连贯,时空连续的虚幻假象,揭示世界非逻辑的荒诞性。世界充满绝望,人类精神的空虚孤独,但人类已被上帝遗弃,得不到拯救,陷入黑夜里。
参考文献:
[1]塞缪尔·贝克特著,裘志康译《一个黑夜》,郑允钦主编,《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