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汉语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例,绝对忽视不得。但由于古代汉语距今遥远,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必须直面的问题。教学中,我尝试着自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此,笔者愿与同道分享,一起探讨。
在高考中,古代汉语语法比例较轻,主要考查词义、翻译、内容理解等,而这些知识点的根基是词义。所以,扩充词义量,牢记120个实词里的主要意思,成为考生的当务之急。可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忙得焦头烂额的考生记住近千个词义,着实有些难为人。基于此,教学中,我就自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提高识记效率。
第一类,多词表同义,自编五字诀。
以往,老师要求学生记一词多义,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而多词表一义,就是高层次的要求了。记住口诀,也就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了。教学中,我主动编,也号召学生编。略举三例:
(1)“之、适、造、诣、如”表“到,到……去”的意思。例证如下: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
乘传诣长安。(《史记·文帝本纪》)沛公起如厕。(《史记 鸿门宴》)
(2)“鄙、薄、少、易、轻”表“轻视、看不起”的意思。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宣公十四年》),厚今薄古。诸老先生不敢少之。(陆游《复斋记》,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掉以轻心。
(3)“克、拔、下、破、举”皆表“战胜、攻破”之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另:攻城拔寨。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轼《赤壁赋》),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第二类,多音多义字,试编七字诀。比如“夫”字,有阴平和阳平两种情形,很多人往往把后者自动省略了。啥时读阴平,啥时读阳平,都是啥意思,我又编了俩口诀:①名词男人读阴平,第一声;余者皆念第二声,阳平。如“夫子”“丈夫”的“夫”都指成年男人,读第一声,阴平。②开端“发语”结尾“啊”,中间译成“这”或“那”。如:《曹刿论战》里“夫战,勇气也”,“夫”在开端,就是发语词,引发议论,不译;《兰亭集序》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论语》里“逝者如斯夫”,“夫”在结尾,读阳平,语气词“啊”,表感叹。《岳阳楼记》里“余观夫巴陵胜状”和《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夫”,都在句子动词后,译“那,那些”,是远指代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夫”译“这,这个,,这些”,表示近指。
近二年語文高考,又增加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文化常识浩如烟海,十分难记。我的口诀,帮助了学生,许多常识,学生基本张嘴就来。比如记少数民族,我这样说:东夷西戎南蛮北胡(狄);科举考试,院乡会殿四级,学生记不清后三级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的称呼,我就教学生像记日本名字那样记住“解会状元”;讲敬辞,我教学生记“令、尊、贤、贵、仁”和“光、惠、大、钧、台”;讲谦辞,我教学生记“鄙、寒、敝、小、下”;讲授予官职,我教学生记“拜、授、赏、封、除”;讲升官,我教学生记“提、升、陟、拔、擢”;讲特殊日子,我教学生记“朔”为初一“望”十五,十六“既望”月末“晦”……
口诀的好处是方便记忆,事半功倍。像二十四节气歌、译文的“留、补、换、调、刪”等,都朗朗上口,好背好记。我的学生平时的考试和高考中,古汉成绩都比较好,证明编口诀是很有用的。
自编古代汉语口诀,需要编者有一份对事业的热爱之心,需要教者用心积累,拥有足够的底蕴。厚积才能薄发,否则,二两棉花——谈不上了。
在高考中,古代汉语语法比例较轻,主要考查词义、翻译、内容理解等,而这些知识点的根基是词义。所以,扩充词义量,牢记120个实词里的主要意思,成为考生的当务之急。可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忙得焦头烂额的考生记住近千个词义,着实有些难为人。基于此,教学中,我就自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提高识记效率。
第一类,多词表同义,自编五字诀。
以往,老师要求学生记一词多义,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而多词表一义,就是高层次的要求了。记住口诀,也就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了。教学中,我主动编,也号召学生编。略举三例:
(1)“之、适、造、诣、如”表“到,到……去”的意思。例证如下: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
乘传诣长安。(《史记·文帝本纪》)沛公起如厕。(《史记 鸿门宴》)
(2)“鄙、薄、少、易、轻”表“轻视、看不起”的意思。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宣公十四年》),厚今薄古。诸老先生不敢少之。(陆游《复斋记》,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掉以轻心。
(3)“克、拔、下、破、举”皆表“战胜、攻破”之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另:攻城拔寨。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轼《赤壁赋》),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第二类,多音多义字,试编七字诀。比如“夫”字,有阴平和阳平两种情形,很多人往往把后者自动省略了。啥时读阴平,啥时读阳平,都是啥意思,我又编了俩口诀:①名词男人读阴平,第一声;余者皆念第二声,阳平。如“夫子”“丈夫”的“夫”都指成年男人,读第一声,阴平。②开端“发语”结尾“啊”,中间译成“这”或“那”。如:《曹刿论战》里“夫战,勇气也”,“夫”在开端,就是发语词,引发议论,不译;《兰亭集序》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论语》里“逝者如斯夫”,“夫”在结尾,读阳平,语气词“啊”,表感叹。《岳阳楼记》里“余观夫巴陵胜状”和《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夫”,都在句子动词后,译“那,那些”,是远指代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夫”译“这,这个,,这些”,表示近指。
近二年語文高考,又增加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文化常识浩如烟海,十分难记。我的口诀,帮助了学生,许多常识,学生基本张嘴就来。比如记少数民族,我这样说:东夷西戎南蛮北胡(狄);科举考试,院乡会殿四级,学生记不清后三级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的称呼,我就教学生像记日本名字那样记住“解会状元”;讲敬辞,我教学生记“令、尊、贤、贵、仁”和“光、惠、大、钧、台”;讲谦辞,我教学生记“鄙、寒、敝、小、下”;讲授予官职,我教学生记“拜、授、赏、封、除”;讲升官,我教学生记“提、升、陟、拔、擢”;讲特殊日子,我教学生记“朔”为初一“望”十五,十六“既望”月末“晦”……
口诀的好处是方便记忆,事半功倍。像二十四节气歌、译文的“留、补、换、调、刪”等,都朗朗上口,好背好记。我的学生平时的考试和高考中,古汉成绩都比较好,证明编口诀是很有用的。
自编古代汉语口诀,需要编者有一份对事业的热爱之心,需要教者用心积累,拥有足够的底蕴。厚积才能薄发,否则,二两棉花——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