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创造性教学?简单地说,创造性教学是根据“创造心理学”的原理,通过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教学。小学儿童天真、纯朴,不受旧事物、旧观念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柬地想象、创造。因此,儿童期正是培养创造能力的良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美术课开展创造性教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挖掘“求异”素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从某一点出发,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取得问题的多个答案,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现成知识局限,不受传统方式束缚,寻求变异的思维方法。美术课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从概括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概括形象(如几何形中的圆、三角形等)是具体形象调度集中概括的图像。引导学生以概括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形象。这是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同时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教学中出示概括形象,让学生辨认,启发学生由一物象联想到一串有共同特征的物象,使概括形象具体化,形象化。如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它像什么?学生沿着“像什么”这条线索去展开想象,得出很多答案:像三角板、像红领巾、像小队旗、像松树、像切块的西瓜……学生思维发散愈广阔、愈充分,创造出来的形象就愈多愈丰富。用概括图像来指导学生描绘简单物体,是一种易出成效的教学,很适应低年级平面物体教学。
2 从具体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具体形象有自己的属性,以及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去联想其他形象,既加深了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丰富了绘画内容。教学时,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的具体形象为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思维扩散到四面八方。例如,人物画创作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出示儿童的画稿,让学生讨论:①画中小朋友的手上可以添画些什么?表示干什么?(如:添画水桶,表示提水洗地板、浇花;添画茶杯,表示端茶请客……)②他干这件事跟谁有关?(如:洗地板跟同学、老师有关;请客跟客人有关……)③周围应有什么相应的景物?(如:洗地板可添画教室、校园;请客可添画房里摆设……)这几个问题,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横两向同时发散,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又为儿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绘画情景,指导儿童画创作
儿童画创作是儿童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要创设情景,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作品质量,提高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画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景。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景之中,再让学生作画,那么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就会跃然纸上,逗人喜爱。显露出小朋友的创造智慧和创造才能。这样的课,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2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人情景。创作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景,领悟绘画主题。如:命题画“我们爱老师”一课。通过“老师为什么可爱?”的讨论。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描绘的具体情景。因此,“我们爱老师”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成为了一幅画之有物、画之有情、画之有理的作品。
3 以学过的课文为绘画题材,展开想象,创设情景。文字语言与绘画语言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思维形式却是一致的,两者相辅而行,相得益彰。利用教过的课文作为绘画创作题材,更便于学生开拓思路。展开想象。如把第三册《猴子捞月亮》一课中的“月亮掉在井里啦!”改为“月亮掉在河里啦!”,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前半部分,体会猴子发现月亮掉在河里的焦急心情。然后,让学生充分想象猴子如何捞月亮的场面。从而进入创作情境。当学生初稿画完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技巧方面的辅导,而应继续帮助学生从画面的构思和主题的开拓方面考虑,比如,问一问:“天上还可以画什么?”“地上漏画了什么?”再进行一番艺术想象的发散性思维。儿童思维得以充分发散,伴随而来的一些“画蛇添足”的泛画现象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应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东西与主题有关吗?如果无关的,快把多余的擦掉。”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的幅合思维。一幅成功的儿童画作品诞生,往往需要思维从发散到幅合的多次反复。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要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循循善诱。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意识性不强,囿于自身心理“思维定式”的倾向性,教学时“独霸”讲台,置学生于不顾,一遍又一遍地范画讲解,一个例又一个例地列举,生怕学生想不到。画不来。其实,如此“负责任”的教学,反而使学生的思维束缚于单线条、单方向的模式,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学的出路就在于变更这种现状。
一、挖掘“求异”素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从某一点出发,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取得问题的多个答案,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现成知识局限,不受传统方式束缚,寻求变异的思维方法。美术课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从概括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概括形象(如几何形中的圆、三角形等)是具体形象调度集中概括的图像。引导学生以概括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形象。这是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同时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教学中出示概括形象,让学生辨认,启发学生由一物象联想到一串有共同特征的物象,使概括形象具体化,形象化。如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它像什么?学生沿着“像什么”这条线索去展开想象,得出很多答案:像三角板、像红领巾、像小队旗、像松树、像切块的西瓜……学生思维发散愈广阔、愈充分,创造出来的形象就愈多愈丰富。用概括图像来指导学生描绘简单物体,是一种易出成效的教学,很适应低年级平面物体教学。
2 从具体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具体形象有自己的属性,以及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去联想其他形象,既加深了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丰富了绘画内容。教学时,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的具体形象为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思维扩散到四面八方。例如,人物画创作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出示儿童的画稿,让学生讨论:①画中小朋友的手上可以添画些什么?表示干什么?(如:添画水桶,表示提水洗地板、浇花;添画茶杯,表示端茶请客……)②他干这件事跟谁有关?(如:洗地板跟同学、老师有关;请客跟客人有关……)③周围应有什么相应的景物?(如:洗地板可添画教室、校园;请客可添画房里摆设……)这几个问题,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横两向同时发散,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又为儿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绘画情景,指导儿童画创作
儿童画创作是儿童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要创设情景,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作品质量,提高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画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景。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景之中,再让学生作画,那么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就会跃然纸上,逗人喜爱。显露出小朋友的创造智慧和创造才能。这样的课,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2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人情景。创作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景,领悟绘画主题。如:命题画“我们爱老师”一课。通过“老师为什么可爱?”的讨论。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描绘的具体情景。因此,“我们爱老师”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成为了一幅画之有物、画之有情、画之有理的作品。
3 以学过的课文为绘画题材,展开想象,创设情景。文字语言与绘画语言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思维形式却是一致的,两者相辅而行,相得益彰。利用教过的课文作为绘画创作题材,更便于学生开拓思路。展开想象。如把第三册《猴子捞月亮》一课中的“月亮掉在井里啦!”改为“月亮掉在河里啦!”,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前半部分,体会猴子发现月亮掉在河里的焦急心情。然后,让学生充分想象猴子如何捞月亮的场面。从而进入创作情境。当学生初稿画完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技巧方面的辅导,而应继续帮助学生从画面的构思和主题的开拓方面考虑,比如,问一问:“天上还可以画什么?”“地上漏画了什么?”再进行一番艺术想象的发散性思维。儿童思维得以充分发散,伴随而来的一些“画蛇添足”的泛画现象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应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东西与主题有关吗?如果无关的,快把多余的擦掉。”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的幅合思维。一幅成功的儿童画作品诞生,往往需要思维从发散到幅合的多次反复。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要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循循善诱。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意识性不强,囿于自身心理“思维定式”的倾向性,教学时“独霸”讲台,置学生于不顾,一遍又一遍地范画讲解,一个例又一个例地列举,生怕学生想不到。画不来。其实,如此“负责任”的教学,反而使学生的思维束缚于单线条、单方向的模式,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学的出路就在于变更这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