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幽愤 不泯童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Rea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词人之佳作,往往于写作期间,字句从肺腑中流出,不假修饰,而深情存焉。辛弃疾的这首乡间小词,句句如话家常,其实在文字后面,一腔幽愤,跃然纸上。这是熟读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和了解他的一生之经历,可以有所领悟的。
  首先注意小序中“检校”二字。“检校”,既是审查核实之意,也是古代官名(如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作者用这样的词语来写他巡视自家山园,尽管可能出于无意,却小题大做般地道出了一种检阅军队的味道,打下了其戎马生涯、为官多方的生活印记,透露了其平生矢志不渝的恢复志向,值得玩味。
  且来看小词的开端。“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这两句不过是说,作者栽种了成片的松竹,那松竹耸入云霄,使得自己深感满意,以至到了万事皆足的程度。怎么理解作者这一感受?我们可以泛泛地说,与松竹为伴,过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士般的生活,享受天人合一的审美乐趣,大概就是此意了。不错,这是古人常用来表达情感的路数,辛弃疾也不例外;然而除此之外,在作者心中,还有其他的情趣内涵吗?
  辛弃疾对松竹极其喜爱。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他心目中,松和竹都是人,是有灵性、有情感的人。作者把它们亲切地当作朋友:“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其实,岂但是朋友,他还把松树作为他心爱的、一直率领过的士兵来看待。在遭受打击后谪居山中的词人曾经“检校”过他的松树士兵们:“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即使在退居山林时,作者也竟将那十万松树想象成高大的士兵,被他一丝不苟地核查、检阅着。收复故土,完成抗战大业,稼轩一时一刻也未曾忘怀啊。如前所述,本词小序中“检校”二字,正是他那“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之志向的不经意流露。在古人作品中,像辛弃疾这样以检阅部队之态对待那高大青松,还真是罕见。
  这就是辛弃疾的独特个性。他面对众多高松,得到了一种检阅军队般的满足,这便是“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的词句中所具有的稼轩式的满足感受的重要内涵。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是“天教多事”者,面对松樹,偏偏想象为战斗的兵士,偏偏和自己的火热的军旅生涯联系起来;而现实却无情地告诉他,他与之相处的,不是真的士兵,而仅仅是松树而已。于是,作者就在想象的满足中,更感受着一种报国无路、面对惨淡人生的痛苦。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纯粹的知足常乐语,其实一腔愤懑注满其间。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接下写人,写风俗,将“万事从今足”之情绪,进一步补足。已经上了年纪的“拄杖”的辛弃疾,从村东头掌管祭祀的人家(东家,指东邻)处分到一份社肉,而此刻,自家新酿的白酒恰从糟床上榨出——作者可以和乡民同祭祀,同欢乐,饮美酒,岂有不满足之理?更何况他与“东家”、乡邻,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了呢!辛弃疾词中出现的“殷勤野老苦相邀”“认是翁来却过桥”(《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几个轻鸥”)的景象,表明作者与这样朴实、善良的乡人住在一起,分享祭祀社神之肉,心情是惬意的,感情上是满足的;然而另一方面,与乡村里的“东家”长期相处,又使稼轩悲哀。他曾经这样唱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与“东家”为邻,将自己所著兵略之书换为“种树书”,也就意味着与戎马生涯、抗金事业的永远告别。词人的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哀,如此自然而又如此深邃地隐藏在和邻居共分社肉、共饮美酒的寻常叙述中,实为辛弃疾词之重要特色,此乃词家之能事,亦稼轩之所以为稼轩也。
  “西风梨枣山园”——就在作者满腔愤懑无从平息,穿行于梨枣山园时,蓦然间,他发现有儿童们蹑手蹑脚,手举长竿,偷偷在扑打他山园中的果实——“儿童偷把长竿”。这一突发的小事件,颇有戏剧性。它为读者窥视词人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看检校山园的作者怎样对待这些“不劳而获”的顽童吧!
  在本词的结尾,词人将中国诗词史上罕见的情趣、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杜甫之“堂前撲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穷人能吃上一顿枣子,实非易事;词人面对偷打其山园梨枣的孩子们,怜爱之情,涌上心头。他兴趣盎然地观看他们将怎样用稚嫩的小手打下枣子,满载而归;同时又带着几分焦虑地环顾四周,心想,此刻可千万不要有行人经过,否则,这些顽童们会被惊散的——那时,他与一场令人愉悦的人间绝美戏剧就失之交臂了!
  观察乃至欣赏儿童们的一举一动,希望他们大饱口福,这是辛弃疾此刻情感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在潜意识中,辛弃疾其实是以感激之情来看待儿童们的这次“光临”的,正是他们的这次光临自己的山园,才使作者那永难平静的忧患心绪得到了暂时的休息,是他“检校山园”中将世间烦恼皆抛于脑后的短暂却是最惬意的宝贵瞬间。在“检校”松林时,作者如面对士兵,他心底那“沙场秋点兵”之壮志难酬的悲情止不住地涌动;与“东家”一起饮酒聚会时,他那“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绝大遗憾也难以止息;而在目击无忧无虑的孩童调皮形象时,他的童心被蓦然唤起,他微笑着,观看着,希望他们多打些梨子、枣子,更希望这一击打枣梨的行动持续更长一些——因为,他的壮志未酬悲哀,只有在此刻才能一时完全忘怀。我们都知道稼轩那些关乎儿童小词的词句:“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柳边飞鞚”);“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茅檐低小”)。在这种时刻,词人总是被人间最纯美、最质朴的情景感动着,他自己的童心已被唤醒,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所有其他思虑都放下了。词人将眼见顽童打枣的那一瞬间,放在全篇结尾处,正在不自觉中,透露了他情感体验之最纯净、最忘我之时,透露出了他深藏着的极重、极厚的悲壮情怀,因而也就留下了余音不绝的韵味,这也就是他在小序中所说“书所见”种种情事中极深重、极纯净的心灵世界。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其他文献
进入高三以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多,管用不多;学习课文多,考试不考;做的训练多,心中无底。在临近高考时,往往感到复习语文没有头绪,觉得无从下手。以致出现部分同学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或者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高三语文复习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内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方法上,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摘 要:语文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问题。语文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不但要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让学生可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围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情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而是以男孩桑桑的眼光,扫描了60年代初苏北水乡油麻地小学及其周遭社会散乱而多彩的社会与人生。全书九章,采撷十几位相对独立人物的光彩片断,连缀编织成一幅奇丽迷人的画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色彩和线条:或是奇思满溢,或是骄傲倔强,或是善良敏感,或是安适恬静,或是坚毅沉稳……这一群晶莹鲜亮的男孩女孩在时间的长河中行走,连同他们身周的成年人、老人
主题出版类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李小林 主编 李新玉 执行主编  商务印书馆  小故事大哲理:24字里的家国智慧  余心言 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脱贫攻坚教育培训教材”系列  丛书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 组织编写  研究出版社  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  黄耀红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文社科类  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  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江苏高考语文卷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针对试卷构成有“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江苏卷考查的一直都是论述类文本,且自2012年起,分值有所增加,固定在18分,且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好一个美丽的季节啊!  小花睁开眼睛了,看见春天给自己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衣服,圆圆的脸朝天微微笑,它正希望自己长得得更美呢!小草正從地里钻出来,看见美丽的春光正沐浴着它,鼓励他快快长大。柳树在春天的怀抱中醒来,看见自己长了绿油油的头发。它把头发往湖边一甩,只见柳树微微笑,还有一些树木也快乐地在春天成长着,都发了芽儿,正进行着"争艳"呢!  美丽的燕子也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长恨歌》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的民间逸闻为题材,抒写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长恨”,以精炼细腻的优美语言和巧于组织的裁剪布局,叙述了帝、妃二人在人间世界和神仙世界的生生死死、缠缠绵绵的爱恋、相思与阻隔,是饱含深情的长篇歌行體叙事诗。以往的研究者多注意该作品内容层面的因素,譬如,仅就主题而言,便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讽喻说、爱情说、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不仅是因为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是衡量学生初中语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最能直观地体现其语文素养,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但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学生的作文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阅历、家庭环境以及小学写作教学中固定化的训练模式等等,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今天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并且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了,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至自然也就难以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可以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段(七—九年级)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标》肯定了课外阅读的法定地位,进一步强调了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位低,令人十分担忧。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