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角色塑造的关键在于“修己”的程度,在《论语》中,“修己”是“君子”对于自身道德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内省”和“内悟”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修己”,它们对人们进行约束。当代社会,大学生虽然向着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孤独感的不断增强也在不断的约束这当打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孤独感,重要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受制于儒家传统“修己”思想。
在《论语》当中,“修己”思想是孔子“君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己”通过“内省”和“内悟”两个阶段达成。本文也阐述了孔子形成“修己”思想的原因和过程,也对我们深入了解孔子思想有所启发。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孔子“修己”思想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很高的推崇。但是,本文认为,“修己”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全部肯定的方向。我们要有辨别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过度的“修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1“修己”思想
1.1“修己”的途径
“修己”从“内省”开始。省,《尔雅》曰“察也”,《说文》意“视也”。“内省”者,即需自我审视,自我观察。通过《论语》,儒家深刻的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必须要在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并不断的完善自身思想和行事,以此来达到对“君子”角色的不断靠拢。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孔子对于内省行为的强调和赞同的程度不言而喻。这种思想也不断地传承,孔子的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后世非常赞同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曾子的这几句话是孔子“内省”思想的不断延伸和解释。
在做人方面,一个不断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我的人,对其他人展现出的品性和行为,都不再做任何要求,有的只是自己对对方的反应和行动要求。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不怨天,不尤人”(《论语·里仁》)。在为政方面,孔子多次谈到,通过自身的行事方式去影响政治,“或为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有政,奚其为为政?’”
“内悟”是“内省”的延续。“悟”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觉醒和觉悟。其次是领会和理解。《尚书·顾命》中有句话——“今天降疾殆,弗与弗悟”,就是觉醒和觉悟的意思。第二指理解、领会。汉代的时候班彪曾经在《王命论》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做学问是一个不断自我约束,自我醒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书中,在经典中,感悟出真理,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宽度,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自身的求学梦想。孔子曾经在跟子夏讨论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的时候,子夏并不明白,问了孔子,孔子并没有直接的告诉子夏,而是引导子夏“绘事后素”,子夏在孔子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领悟,明白“礼”和“仁”的关系。然而并不确定,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孔子,孔子称赞了子夏,认为子夏的悟性很强,自己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1.2从内省到内悟——“君子”形象的部分假设
内悟是内省的不断延展,是进一步发展的毕竟之路,内省为内悟打好基础,为人们通过内悟达到完善的人格修养和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能够跟这个塑造中的人匹配上的人,被称为“君子”。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即不断的“修己”,在“修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与世界的沟通能力和自我为人、从政、求学的能力。而“修己”的过程就是内性和内悟。“君子”是假设的,那么“修己”思想也一种假设,内省内悟即为假设的途径。
孔子产生“修己”思想的原因。孔子是殷人后代,且是一个贵族家族。祖先因为政治因素,全家迁往鲁地,并最终定居在鲁国。迁移的祖先不再是贵族,成为身份不再高贵的新兴士族。士族需要不断的学习“礼”,这样看来,孔子很早就开始学习“礼”,加上孔子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他跟着母亲一直跟随曾祖父,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状态,内心难免产生不好的情绪,自小产生“修己”思想的苗头不言而喻。
孔子推崇“修己”思想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提出的“修己”目的。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种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分为西东两朝,东周继续分为春秋和战国,当时的年代是德礼崩坏的。这样就让孔子“忧天下而忧”这类人,产生“修己”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道德修养发展的不断重视和加强是“修己”思想的核心,很形象的描绘了孔子的思想动向。“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君子”形象的概括,是孔子对“君子”的完美追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君子”的追求者在“修己”的过程中不断的遵从这五个标准。
2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养成
2.1矛盾的生成
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不断整合,各种思想不断萌芽和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各类积极与消极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被揭露和展示。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在高校传承和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成型期,是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所以,青年学生很容易将正向传统文化接受和内化成为个体价值观。孔子的“修己”思想主要由内省和内悟构成,是孔子“君子”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很受当代青年学生的认可。多数青年学生以“修己”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断的通过内省和内悟,促进自身的发展。但随着青年学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后,往往是自我规约意识更强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在思想上会产生短期内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已形成的正向思想观念和适应社会生存的矛盾。该矛盾的出现,直接引发了青年学生对于前期设定的指导思想的消极思考,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进而对于社会和人群产生疏离感,逐渐变得孤独和冷漠。那么,以孔子的“修己”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的自身发展,孔子的“修己”思想是否也是青年学生不断产生的“孤独感”重要因素之一,是当代社会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代青年要求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在学习中谋求幸福生活的能量。
2.2现代社会人孤独感的养成
对于“孤独”的界定,在古代文字中并没有明显的规范。只是在一些文字中有所体现,如诗歌、小说等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形象感的景物来呈现出惆怅等忧愁的情绪,以渲染孤独的氛围。但是并没有直接像“孤独”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情感。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孤,无父也。”“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现代社会对孤独的定义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主动的让自己与身边的人和事情相互分开的一种情绪,认为当下的社交关系不能够适应自身的期待时,往往是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的情况。
当代大学生出现这类“孤独感”的数量越来越多。本文认为,在当代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传统的思想也在不断渗透,学生对于自我规约的能力也在不断形成,但是学生能够顺利且正确的形成自我的判断力,能够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并且学会如何去处理后续带来的事件影响,也是学生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修己”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甚至是儒家思想的主流进行宣传和学习。
“孤独感”是另一种形式的贬义。“修己”要求人们需要“慎独”,需要“内省”和不
断的推己及人。这就要求人们在没有他们监管下,自身要有对待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准则,既不能有损于别人,又要使自己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需要现代人有非常强的约束自我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为受教育程度在不断升高,所以就很重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先内省,再内悟。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家庭中父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孩子的学业压力,造成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不断减少,兄弟姐妹的减少,也会减少孩子对于情绪的诉说和排泄。不断的道德约束和对于内心精神的反省,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冲突,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不再信任自己,自信心的降低会让他们减少对于社会的交往。所以,孔子的“修己”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形成。
基金项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青年专项项目《“孔子的‘修己’思想與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KY2019050
在《论语》当中,“修己”思想是孔子“君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己”通过“内省”和“内悟”两个阶段达成。本文也阐述了孔子形成“修己”思想的原因和过程,也对我们深入了解孔子思想有所启发。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孔子“修己”思想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很高的推崇。但是,本文认为,“修己”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全部肯定的方向。我们要有辨别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过度的“修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1“修己”思想
1.1“修己”的途径
“修己”从“内省”开始。省,《尔雅》曰“察也”,《说文》意“视也”。“内省”者,即需自我审视,自我观察。通过《论语》,儒家深刻的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必须要在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并不断的完善自身思想和行事,以此来达到对“君子”角色的不断靠拢。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孔子对于内省行为的强调和赞同的程度不言而喻。这种思想也不断地传承,孔子的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后世非常赞同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曾子的这几句话是孔子“内省”思想的不断延伸和解释。
在做人方面,一个不断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我的人,对其他人展现出的品性和行为,都不再做任何要求,有的只是自己对对方的反应和行动要求。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不怨天,不尤人”(《论语·里仁》)。在为政方面,孔子多次谈到,通过自身的行事方式去影响政治,“或为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有政,奚其为为政?’”
“内悟”是“内省”的延续。“悟”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觉醒和觉悟。其次是领会和理解。《尚书·顾命》中有句话——“今天降疾殆,弗与弗悟”,就是觉醒和觉悟的意思。第二指理解、领会。汉代的时候班彪曾经在《王命论》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做学问是一个不断自我约束,自我醒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书中,在经典中,感悟出真理,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宽度,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自身的求学梦想。孔子曾经在跟子夏讨论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的时候,子夏并不明白,问了孔子,孔子并没有直接的告诉子夏,而是引导子夏“绘事后素”,子夏在孔子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领悟,明白“礼”和“仁”的关系。然而并不确定,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孔子,孔子称赞了子夏,认为子夏的悟性很强,自己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1.2从内省到内悟——“君子”形象的部分假设
内悟是内省的不断延展,是进一步发展的毕竟之路,内省为内悟打好基础,为人们通过内悟达到完善的人格修养和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能够跟这个塑造中的人匹配上的人,被称为“君子”。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即不断的“修己”,在“修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与世界的沟通能力和自我为人、从政、求学的能力。而“修己”的过程就是内性和内悟。“君子”是假设的,那么“修己”思想也一种假设,内省内悟即为假设的途径。
孔子产生“修己”思想的原因。孔子是殷人后代,且是一个贵族家族。祖先因为政治因素,全家迁往鲁地,并最终定居在鲁国。迁移的祖先不再是贵族,成为身份不再高贵的新兴士族。士族需要不断的学习“礼”,这样看来,孔子很早就开始学习“礼”,加上孔子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他跟着母亲一直跟随曾祖父,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状态,内心难免产生不好的情绪,自小产生“修己”思想的苗头不言而喻。
孔子推崇“修己”思想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提出的“修己”目的。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种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分为西东两朝,东周继续分为春秋和战国,当时的年代是德礼崩坏的。这样就让孔子“忧天下而忧”这类人,产生“修己”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道德修养发展的不断重视和加强是“修己”思想的核心,很形象的描绘了孔子的思想动向。“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君子”形象的概括,是孔子对“君子”的完美追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君子”的追求者在“修己”的过程中不断的遵从这五个标准。
2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养成
2.1矛盾的生成
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不断整合,各种思想不断萌芽和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各类积极与消极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被揭露和展示。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在高校传承和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成型期,是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所以,青年学生很容易将正向传统文化接受和内化成为个体价值观。孔子的“修己”思想主要由内省和内悟构成,是孔子“君子”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很受当代青年学生的认可。多数青年学生以“修己”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断的通过内省和内悟,促进自身的发展。但随着青年学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后,往往是自我规约意识更强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在思想上会产生短期内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已形成的正向思想观念和适应社会生存的矛盾。该矛盾的出现,直接引发了青年学生对于前期设定的指导思想的消极思考,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进而对于社会和人群产生疏离感,逐渐变得孤独和冷漠。那么,以孔子的“修己”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的自身发展,孔子的“修己”思想是否也是青年学生不断产生的“孤独感”重要因素之一,是当代社会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代青年要求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在学习中谋求幸福生活的能量。
2.2现代社会人孤独感的养成
对于“孤独”的界定,在古代文字中并没有明显的规范。只是在一些文字中有所体现,如诗歌、小说等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形象感的景物来呈现出惆怅等忧愁的情绪,以渲染孤独的氛围。但是并没有直接像“孤独”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情感。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孤,无父也。”“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现代社会对孤独的定义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主动的让自己与身边的人和事情相互分开的一种情绪,认为当下的社交关系不能够适应自身的期待时,往往是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的情况。
当代大学生出现这类“孤独感”的数量越来越多。本文认为,在当代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传统的思想也在不断渗透,学生对于自我规约的能力也在不断形成,但是学生能够顺利且正确的形成自我的判断力,能够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并且学会如何去处理后续带来的事件影响,也是学生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修己”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甚至是儒家思想的主流进行宣传和学习。
“孤独感”是另一种形式的贬义。“修己”要求人们需要“慎独”,需要“内省”和不
断的推己及人。这就要求人们在没有他们监管下,自身要有对待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准则,既不能有损于别人,又要使自己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需要现代人有非常强的约束自我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为受教育程度在不断升高,所以就很重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先内省,再内悟。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家庭中父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孩子的学业压力,造成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不断减少,兄弟姐妹的减少,也会减少孩子对于情绪的诉说和排泄。不断的道德约束和对于内心精神的反省,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冲突,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不再信任自己,自信心的降低会让他们减少对于社会的交往。所以,孔子的“修己”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形成。
基金项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青年专项项目《“孔子的‘修己’思想與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KY201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