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这正有赖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
   一、课前演讲体现生活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主动发言的现象少了,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有些同学甚至回答问题都支支吾吾,词不达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自由演讲,内容大多自己选择,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虽然简单但颇有成效,许多学生把这几分钟当成了展现自己素养的舞台,学生每节课前都迫不及待地等待演讲的开始。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也开拓了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课前演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在轻松的环境下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
   二、课堂学习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创设生活情景,实施语文情景教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新课标》引进“对话”这一理论,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学习《登泰山记》这篇课文,我们没有条件带着学生去泰山实地感受,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一系列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泰山的雄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学习《雷雨》这部戏剧时,让学生自己走上台去表演,把学生带回到三十年代的周家,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人物的心理与个性。情景教学,是架设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打通了学生生活体验与知识掌握的结合点,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写作教学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把每次作文训练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进入高二后,普遍感到节奏加快压力很大,我就以“压力”为话题让他们谈谈认识,结果有不少学生放下了包袱。普通班有一部分同学埋怨学习环境不够好,我就让他们以“改变环境与改变自我”为话题写了作文,不少同学都认识到了改变自我的重要性。我在讲评作文时说道:越王勾践面对不利的环境,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终成大业。鲁迅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中国,改变志向,弃医从文,决心救治国民。环境是不易改变的,但自我的改变却很容易。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时,不要一味埋怨,试着去改变自己,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更好地去适应环境,发展自我。
   写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生往往只能望洋兴叹,甚至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会这样呢?曾经问过学生,大多数回答是没有材料写。过去的经历对许多“无心”之人犹如过眼云烟,在他们的心湖上偶尔泛起的一点点涟漪很快就融入流水之中。他们倘若不及时发现,不及时捕捉,那精彩的瞬间真的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平时引导学生做有心之人,去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可炊之米”。我让学生把教室后面的黑板利用起来,每写一次作文,就把同学们作文当中出现的好的材料积累起来,办成板报。大家轮流为后面的作文园地提供好的素材,争取把生活中的每一点有价值的感悟都记下来,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只有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才能够适应大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纵观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有三大规律可循。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曾记得,商城的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拨弄出变幻莫测的旋律;好像是千万条琴弦,编织着如泣如诉的缠绵;好像是千万个音符,流淌了落花流水的情怀。商城的雨,你来了吗?    商城的雨,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商城的雨,雨色似花一样的美丽,雨声如歌一样的动听。沉浸在商城的雨里,好像徜徉在音画
期刊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成方圆,必得有规矩。随笔写作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随笔写作要遵循哪些规矩原则呢?   一、真实性原则   随笔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要求作者在写作中做到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   1.写真事   写真事,就是要求写作者要真实地写生活,写社会,写自然。提倡写真事,就是要引导作者到生活的无尽宝藏中去挖掘写作的矿石。写真事就是要求作者要以满腔的热情
期刊
每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在古诗文鉴赏上失分。其实,如果我们能找到其规律和方法的话,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近十多年来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氛围特点、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读纵览,整体感知   如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期刊
随笔写作是指作者自由记录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感悟的写作活动。自由性和个性化是其基本的特征。   一、自由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内容的自主性   随笔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写作内容。写人生、写社会、写自然都可以。随笔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见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都可作为随笔写作的材料。想写什么完全由写作者的
期刊
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课堂已经展现出新的面貌,然而,仍有一些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效率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语文课重现生命的色彩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吃透文本,把握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之本,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吃透教材仓促上阵,那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使自己陷入尴尬之
期刊
诗歌欣赏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就是欣赏诗行中所包含的最大可能性。这也是诗歌最大魅力之所在。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以下将以文学欣赏的方式来解读其诗行中可能的内涵。对文本采取“细读法”,通过对作品中词语的选择和搭配、比喻和象征、反讽和复义以及叙述角度和作品意义的关系等的细密考察,来探讨文学本身的意义。   诗句开头“我打江南走过”,打哪儿走过?是特意?是偶然?是漫不经心走到了江南,走过江南?——这不是选择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要走出作文的低谷,首先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的教学教法上多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粗浅体会,现提出供各位同仁指正。   一、注重积累,为写作打好基础   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剪报让学生学会收集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多的人纷纷离开原来祖辈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打工谋生,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和老人留在家里,让老人照顾孩子上学,自己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或回来,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然后就又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生意或工作中去。留在家里的孩子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或“留守学生”。   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时,也接触到了这样一个群体,如果非要把他们和其
期刊
教材到底该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前不久,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本市一些学校,结果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篇的讲解与分析,而忽略了从中挖掘写作“资源”。结果教材是教材,作文是作文,上课讲的内容写作文时用不上,不得不“另起炉灶”,弄得老师和学生都很被动。教材究竟能不能为写作服务,能不能变成写作的“资源库”?以此为研究课题,新学期开始后,笔者深入进行了探究与摸索。实践中,我体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