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3D打印技术作为传统制造业中新出现的一种加工方式,在社会各种行业和领域中,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那么将其应用于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创新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实体模型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环节。
[关 键 词] 3D打印;中职;机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174-02
一、3D打印技术概述
从2005年在美国研制出全世界第一台高分辨率彩色3D打印机开始,到2018年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太空空间站打印出实验老鼠的甲状腺体,3D打印技术开始在社会应用领域逐步得到普及与推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把复杂的三维模型构建起来,进而形成产品的过程。其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性制造、特殊环境下制造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3D打印技术的特点
(一)增材制造方式
传统的机械加工领域,对零件的加工方式都是不断减少材料,逐级加工,一步步实现加工工艺,并最终得到想要的产品形状和尺寸要求,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零件加工方式,它具有快速成型的特点,通过增材制造的方式,把零件从下往上,一层层打印出来,同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使零件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全程智能化操作,实现机械设计到机械制造的快速转化。
(二)个性化的定制方式
传统的机械制造,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流程较多,只适用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现代社会,工业产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在逐渐加快,产品的应用性和功能性都在不断提高。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用户需要的工业产品。而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帮助下,具有个性化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用户信息,我们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定制化的生产,使个性化的创意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用户产品的设计制造成本,同时减少了设计生产的时间。
(三)无人化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机械制造领域,工业产品主要通过技术工人一道道的机器操作得以实现,其加工环境需要人员聚集在一起,大规模的生产。2020年这一特殊时期,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人员密集型生产方式,减少人与人接触,采用无人化的生产方式,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性,3D打印技术由于其加工的特殊性,打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在没有人力的情况下,通过3D打印机完成全套加工制造过程,完美契合了特殊背景下,对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为相关物质的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降低损耗,增强安全性
传统的机械加工方式中,我们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刀具、夹具以及相关的材料,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铁削废料,无形中加大了我们的生产成本。大量的刀具在加工过程中,损耗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正常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都是刚刚接触机床的操作,操作失误率比较高,在实训教学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冲刀和撞刀的现象,刀具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反复的重新刃磨,加重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和时间成本,同时刀具的损毁也对机床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机电教学较为头疼的问题。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则完美化解了这个难题,3D打印技术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刀具和夹具,没有任何的加工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3D打印加工精度高,对于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可以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加工工艺的流程,可以更为高效、安全地进行零部件加工。
三、当前中职机电教学存在的现状
(一)生源质量不高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甚至在中考阶段就要求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入学,接受职业教育。但是整个社会对于中职的认可度依然不高,成绩较好的学生无一例外会选择进入高中学习,将来准备完成三年高中的学业之后,考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升入中职的学生在入学之后,对于自己的定位较为模糊,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没有个人的学习生涯规划,甚至个别学生还会觉得上学只是无奈的选择。因此,整体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缺乏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课程内容学习,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少
机电专业在教学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等理论学科,学习内容和知识点较为繁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领悟力较差,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缺少教学实物模型的展示,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具,难以为学生清楚演示零部件的结构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尽管学校也开设了与机电专业相关的钳工、焊工和车工等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在内容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简单对学生进行专业入门级别的培训,拔高的课程内容较少,使学生在学校无法学习到足够的专业技能,走入社会应聘时,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 在机械制图CAD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三维立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从平面图形到空间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将这一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同时又缺少想象,对于平面图的理解能力较弱。平面图纸的直观性较差,使得学生对于各类机械构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信息化教学应用少
在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更喜爱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短视频和流媒体的崛起,更是加快了信息化教学的步伐。而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更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枯燥的板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仅仅依靠老师的言语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描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大大降低。老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也存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不足、应用能力不强等短板,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引导,不断努力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
四、3D打印技术与机电教学相结合
(一)逆向建模教学组织
逆向建模零部件产品,不同于传统的正向正常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开设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课程,对于实物零件,我们首先进行学生自主测量,收集出零件的各项参数数据,利用CAD等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产品的设计环节,然后通过3D打印机,推算和演绎出零件产品的结构特征和使用功能、技术相关规格以及生产加工工艺等环节和要素,进而实现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全过程。
也可以利用3D扫描仪自带的传感器摄像头,对零件进行扫描和捕捉,自动生成机械产品的三维轮廓,扫描的精度和快捷性足以保证3D打印出零件的质量和结构。逆向教学方式,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将传统课堂与3D打印结合,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為实践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后续机电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化的教学组织
现阶段的机电专业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性,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机械设计出的零部件产品,能够产品化和模型化。
在3D打印教学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创新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与掌握,着重强调三维建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领会三维建模的思想,熟练运用建模的基本操作命令,运用机械制图的学习内容进行草图绘制。以此为基础,引入市场化产品研发理论体系,建立产品立项、产品设计、产品建模、产品制造、产品调试和产品售后的全流程运作方式,明确团队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职责。在产品设计环节中,学生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采用当众演说的方式,小组投票选出最佳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产品3D建模,组内成员进行产品零件分工建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建模过程。在产品制造阶段,采用3D打印技术,对设计建模进行样品打印得出产品。对产品进行小组试用和评价,形成产品反馈意见,通过反复的试验和验证,使零件产品得以最终成型。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引入了工程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
五、结语
3D打印技术与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相结合,是中职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其中3D建模又是课程推广的重中之重,通过CAD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广泛的教学资源,是我们广大中职教师需要关注和提升的要点。学习新的教学软件应用技术,提升个人的机电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我实践,扩展学生的想象力,以项目化应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业产品化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的思维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专业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黎志勇.3D打印技术在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8(20):215-216.
[2]罗军.中国3D打印的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28.
[3]郑经伟,姚蓉.3D打印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7):17-18.
[4]崔国强,刘朋.3D打印产业发展前景明朗人才技术不足[EB/OL].中国经济网,2008-07-11.
[5]王萍.3D打印及其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13(8):83-87.
[6]邱海飞.3D打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8(5):62-67.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3D打印;中职;机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174-02
一、3D打印技术概述
从2005年在美国研制出全世界第一台高分辨率彩色3D打印机开始,到2018年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太空空间站打印出实验老鼠的甲状腺体,3D打印技术开始在社会应用领域逐步得到普及与推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把复杂的三维模型构建起来,进而形成产品的过程。其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性制造、特殊环境下制造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3D打印技术的特点
(一)增材制造方式
传统的机械加工领域,对零件的加工方式都是不断减少材料,逐级加工,一步步实现加工工艺,并最终得到想要的产品形状和尺寸要求,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零件加工方式,它具有快速成型的特点,通过增材制造的方式,把零件从下往上,一层层打印出来,同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使零件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全程智能化操作,实现机械设计到机械制造的快速转化。
(二)个性化的定制方式
传统的机械制造,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流程较多,只适用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现代社会,工业产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在逐渐加快,产品的应用性和功能性都在不断提高。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用户需要的工业产品。而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帮助下,具有个性化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用户信息,我们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定制化的生产,使个性化的创意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用户产品的设计制造成本,同时减少了设计生产的时间。
(三)无人化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机械制造领域,工业产品主要通过技术工人一道道的机器操作得以实现,其加工环境需要人员聚集在一起,大规模的生产。2020年这一特殊时期,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人员密集型生产方式,减少人与人接触,采用无人化的生产方式,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性,3D打印技术由于其加工的特殊性,打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在没有人力的情况下,通过3D打印机完成全套加工制造过程,完美契合了特殊背景下,对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为相关物质的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降低损耗,增强安全性
传统的机械加工方式中,我们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刀具、夹具以及相关的材料,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铁削废料,无形中加大了我们的生产成本。大量的刀具在加工过程中,损耗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正常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都是刚刚接触机床的操作,操作失误率比较高,在实训教学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冲刀和撞刀的现象,刀具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反复的重新刃磨,加重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和时间成本,同时刀具的损毁也对机床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机电教学较为头疼的问题。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则完美化解了这个难题,3D打印技术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刀具和夹具,没有任何的加工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3D打印加工精度高,对于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可以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加工工艺的流程,可以更为高效、安全地进行零部件加工。
三、当前中职机电教学存在的现状
(一)生源质量不高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甚至在中考阶段就要求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入学,接受职业教育。但是整个社会对于中职的认可度依然不高,成绩较好的学生无一例外会选择进入高中学习,将来准备完成三年高中的学业之后,考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升入中职的学生在入学之后,对于自己的定位较为模糊,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没有个人的学习生涯规划,甚至个别学生还会觉得上学只是无奈的选择。因此,整体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缺乏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课程内容学习,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少
机电专业在教学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等理论学科,学习内容和知识点较为繁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领悟力较差,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缺少教学实物模型的展示,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具,难以为学生清楚演示零部件的结构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尽管学校也开设了与机电专业相关的钳工、焊工和车工等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在内容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简单对学生进行专业入门级别的培训,拔高的课程内容较少,使学生在学校无法学习到足够的专业技能,走入社会应聘时,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 在机械制图CAD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三维立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从平面图形到空间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将这一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同时又缺少想象,对于平面图的理解能力较弱。平面图纸的直观性较差,使得学生对于各类机械构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信息化教学应用少
在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更喜爱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短视频和流媒体的崛起,更是加快了信息化教学的步伐。而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更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枯燥的板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仅仅依靠老师的言语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描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大大降低。老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也存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不足、应用能力不强等短板,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引导,不断努力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
四、3D打印技术与机电教学相结合
(一)逆向建模教学组织
逆向建模零部件产品,不同于传统的正向正常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开设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课程,对于实物零件,我们首先进行学生自主测量,收集出零件的各项参数数据,利用CAD等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产品的设计环节,然后通过3D打印机,推算和演绎出零件产品的结构特征和使用功能、技术相关规格以及生产加工工艺等环节和要素,进而实现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全过程。
也可以利用3D扫描仪自带的传感器摄像头,对零件进行扫描和捕捉,自动生成机械产品的三维轮廓,扫描的精度和快捷性足以保证3D打印出零件的质量和结构。逆向教学方式,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将传统课堂与3D打印结合,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為实践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后续机电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化的教学组织
现阶段的机电专业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性,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机械设计出的零部件产品,能够产品化和模型化。
在3D打印教学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创新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与掌握,着重强调三维建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领会三维建模的思想,熟练运用建模的基本操作命令,运用机械制图的学习内容进行草图绘制。以此为基础,引入市场化产品研发理论体系,建立产品立项、产品设计、产品建模、产品制造、产品调试和产品售后的全流程运作方式,明确团队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职责。在产品设计环节中,学生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采用当众演说的方式,小组投票选出最佳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产品3D建模,组内成员进行产品零件分工建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建模过程。在产品制造阶段,采用3D打印技术,对设计建模进行样品打印得出产品。对产品进行小组试用和评价,形成产品反馈意见,通过反复的试验和验证,使零件产品得以最终成型。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引入了工程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
五、结语
3D打印技术与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相结合,是中职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其中3D建模又是课程推广的重中之重,通过CAD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广泛的教学资源,是我们广大中职教师需要关注和提升的要点。学习新的教学软件应用技术,提升个人的机电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我实践,扩展学生的想象力,以项目化应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业产品化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的思维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专业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黎志勇.3D打印技术在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8(20):215-216.
[2]罗军.中国3D打印的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28.
[3]郑经伟,姚蓉.3D打印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7):17-18.
[4]崔国强,刘朋.3D打印产业发展前景明朗人才技术不足[EB/OL].中国经济网,2008-07-11.
[5]王萍.3D打印及其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13(8):83-87.
[6]邱海飞.3D打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8(5):62-6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