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日益凸显,为了切实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院校急需探讨一种与数据结构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协作学习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利用PBL教学模式中协作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课程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提升中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PBL教学模式中协作学习法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关 键 词] PBL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数据结构;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16-02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充分掌握数据结构的知识内容,才能进行程序设计的学习[1]。简言之,数据结构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作为一门抽象且复杂的课程,对于许多中职院校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并掌握其内涵有一定的难度[2]。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算法设计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师应当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过去,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数据结构这种较为抽象的课程知识而言,学习者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积极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3],利用基于问题的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但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着眼于中职学习者的学习现状进行教育方式的改进,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考虑到PBL教学模式中重点强调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对协作学习法的充分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师不能有效利用PBL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法进行课程教学,这在无形中阻碍了PBL教学模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用能力的提升。根据上述不足,笔者提出了在中职院校的数据结构课程中应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的核心,因此,PBL教学模式又被称为问题教学法。在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中,教师往往通过有代表性的、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寻找问题背后隐藏的信息,学习者在问题导向下研究课程的知识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模式更具实效性,可以让学习者接触课程内容中隐含的知识。学习者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推动其进行知识建构,不仅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提高学习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问题在学习中的指引作用,它可以为迷茫的学习者指明学习的方向,并且通过构建“失衡”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状态投身于学习中。所谓失衡状态,即现有知识和问题解决所需知识之间的不平衡。
(二)以学习者为主体
基于PBL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教学法是通过引导、组织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在各个协作学习阶段都需进行充分交流,包括问题选定、制定解决方案、角色分工、成果分享和展示等,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者自主探究当下所需的信息和学习材料(教师在课前会提供相关参考资料)。PBL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巩固和提升。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支架和必要的帮助,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要想充分发挥PBL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探寻合适方式来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推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中职学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应用基于PBL教学法的协作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具有编程能力、计算机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专业人才的任务。在素质教育不斷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应当随之提升。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因此,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中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习自主性较差。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原理融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中,大大降低了课程中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拉近与学习者生活的距离,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更适用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再者,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同期的高中教育来说,中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习课程的真正目的——培养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特征被划分到合理的小组中,积极与小组成员就同一目标进行写作,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为了求证的实践、为了求知的探索,并且在知识建构中逐渐形成职业的概念。 综上所述,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索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非常有必要。
三、PBL教学法中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基于PBL教学的协作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中的应用原则
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从而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
首先,问题的设计应该从真实情境出发,贴合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并包含将学的知识,在易于学习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调动其探究的兴趣。问题的设计可以采用Hung提出3C3R概念框架作为指导,该模型包含两个部分:核心部分与过程部分。其中核心部分关于问题中蕴含的内容知识、知识产生的情境和知识的整合等问题,包括内容、情境和连接三要素。过程部分是关于学习者如何获取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包含研究、推理和反思三要素。
其次,协作学习中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位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能力水平,在分组时遵循异质分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包含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并且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二次分组”,即在一个小组讨论阶段结束以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和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进入其他组,和他组成员再次探究。“二次分组”使协作探究发生在更大的范围,而不局限在一个组的固定成员中,真正实现了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的融合。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汲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想法,拓展思路,跳出固定思维,从多种信息中选择真正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资源,有助于其多元思维的发展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再次,在教学中应当时刻保持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事可做,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编程算法等复杂知识的学习时,应当充分参与到学习者的分组协作中,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中职学习者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课程知识的接受速度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每组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调整或增加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中应用的评价指导
评价应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包括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全方位参与学习者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过程,并及时指出各个小组在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如选定的问题过于偏离所学知识、小组分工不合理等,要引导学习者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每一阶段的成果展示环节组织小组互评,包括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帮助学习者更加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发现,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中职数据结构传统教学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该方法不仅推动了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本文着重研究了问题导向法在数据结构課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中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雷,马安香,张晓红,等.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基于PBL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1(8):105-108.
[2]张彦虎,鄢丽娟.基于PBL+PAD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0,17(34):2.
[3]陈姣,梁繁荣,杨洁,等.基于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方法与PBL结合的《针灸医籍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143-145.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PBL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数据结构;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16-02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充分掌握数据结构的知识内容,才能进行程序设计的学习[1]。简言之,数据结构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作为一门抽象且复杂的课程,对于许多中职院校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并掌握其内涵有一定的难度[2]。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算法设计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师应当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过去,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数据结构这种较为抽象的课程知识而言,学习者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积极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3],利用基于问题的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但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着眼于中职学习者的学习现状进行教育方式的改进,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考虑到PBL教学模式中重点强调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对协作学习法的充分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师不能有效利用PBL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法进行课程教学,这在无形中阻碍了PBL教学模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用能力的提升。根据上述不足,笔者提出了在中职院校的数据结构课程中应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的核心,因此,PBL教学模式又被称为问题教学法。在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中,教师往往通过有代表性的、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寻找问题背后隐藏的信息,学习者在问题导向下研究课程的知识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模式更具实效性,可以让学习者接触课程内容中隐含的知识。学习者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推动其进行知识建构,不仅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提高学习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问题在学习中的指引作用,它可以为迷茫的学习者指明学习的方向,并且通过构建“失衡”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状态投身于学习中。所谓失衡状态,即现有知识和问题解决所需知识之间的不平衡。
(二)以学习者为主体
基于PBL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教学法是通过引导、组织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在各个协作学习阶段都需进行充分交流,包括问题选定、制定解决方案、角色分工、成果分享和展示等,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者自主探究当下所需的信息和学习材料(教师在课前会提供相关参考资料)。PBL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巩固和提升。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支架和必要的帮助,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要想充分发挥PBL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探寻合适方式来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推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中职学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应用基于PBL教学法的协作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以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具有编程能力、计算机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专业人才的任务。在素质教育不斷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应当随之提升。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因此,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中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习自主性较差。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原理融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中,大大降低了课程中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拉近与学习者生活的距离,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更适用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再者,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同期的高中教育来说,中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习课程的真正目的——培养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特征被划分到合理的小组中,积极与小组成员就同一目标进行写作,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为了求证的实践、为了求知的探索,并且在知识建构中逐渐形成职业的概念。 综上所述,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索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非常有必要。
三、PBL教学法中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基于PBL教学的协作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中的应用原则
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法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从而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
首先,问题的设计应该从真实情境出发,贴合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并包含将学的知识,在易于学习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调动其探究的兴趣。问题的设计可以采用Hung提出3C3R概念框架作为指导,该模型包含两个部分:核心部分与过程部分。其中核心部分关于问题中蕴含的内容知识、知识产生的情境和知识的整合等问题,包括内容、情境和连接三要素。过程部分是关于学习者如何获取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包含研究、推理和反思三要素。
其次,协作学习中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位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能力水平,在分组时遵循异质分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包含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并且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二次分组”,即在一个小组讨论阶段结束以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和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进入其他组,和他组成员再次探究。“二次分组”使协作探究发生在更大的范围,而不局限在一个组的固定成员中,真正实现了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的融合。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汲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想法,拓展思路,跳出固定思维,从多种信息中选择真正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资源,有助于其多元思维的发展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再次,在教学中应当时刻保持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事可做,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编程算法等复杂知识的学习时,应当充分参与到学习者的分组协作中,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中职学习者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课程知识的接受速度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每组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调整或增加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在中职数据结构中应用的评价指导
评价应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包括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全方位参与学习者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过程,并及时指出各个小组在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如选定的问题过于偏离所学知识、小组分工不合理等,要引导学习者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每一阶段的成果展示环节组织小组互评,包括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帮助学习者更加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发现,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中职数据结构传统教学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该方法不仅推动了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本文着重研究了问题导向法在数据结构課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中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雷,马安香,张晓红,等.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基于PBL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1(8):105-108.
[2]张彦虎,鄢丽娟.基于PBL+PAD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0,17(34):2.
[3]陈姣,梁繁荣,杨洁,等.基于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方法与PBL结合的《针灸医籍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143-14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