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已不能拘泥于课文本身,更不能局限于考试的“参考答案”。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科学品质,是创新的突破口。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少年儿童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思考,授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在自己的大胆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后,学生提出疑问:“扬科并没有成为音乐家,为什么标题要标上‘小音乐家’呢?”在学习《鹿柴》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空山’为什么还‘但闻人语响’呢?这样不是前后矛盾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驳斥,而应让他们沿着自己思维的不同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可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发问,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钥匙。
二、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听。有时即使换了教学方法,诸如谈话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大都也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传授者转化为督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化为伴奏者。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学的美。不少教师已经把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东西,这有利于学生去感悟和品赏文字。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把一些不可捉摸的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通透;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古诗的内涵,权当是一次情境口头作文训练。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学生往往会做出与众不同的描述,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要求对同一事物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个见解。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无论是综合探究的试题,还是作文,都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异议”,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新”思维、“新”见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凭借课文这一载体,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立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
如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广开言路:“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营救方法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纷纷发言,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好,学生一致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船长的方法还是最好的。这样一来,既鼓励了学生求异,又肯定了他们求佳。
除了运用课本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想象,鼓励自主创新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依“习惯”回答,一个班级学生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想靠近教师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异向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东西确实比知识更重要,那就是想象。试想,没有想象,爱因斯坦怎能发明相对论?没有想象,爱迪生怎能发明电灯?没有想象,人类怎能飞上太空,邀游太空?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各种有利因素,把培养学生想象力真正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蜻蜓飞来,告诉我清早飞的快乐,小鱼从我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句话,可设计成“蜻蜓飞来告诉我哪些事情”“鱼儿昨夜做的是什么梦”,这样,同学们就会大胆想象,积极讨论,教师也就会不断优化和调节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表达感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扩展。
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获取一种审美愉悦,而是要让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在广阔高远的意境中想象开去,让他们潜在的智慧迸发出闪亮的火花。我们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行动,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沃土。
(责 编 木 子)
一、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科学品质,是创新的突破口。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少年儿童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思考,授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在自己的大胆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后,学生提出疑问:“扬科并没有成为音乐家,为什么标题要标上‘小音乐家’呢?”在学习《鹿柴》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空山’为什么还‘但闻人语响’呢?这样不是前后矛盾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驳斥,而应让他们沿着自己思维的不同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可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发问,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钥匙。
二、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听。有时即使换了教学方法,诸如谈话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大都也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传授者转化为督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化为伴奏者。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学的美。不少教师已经把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东西,这有利于学生去感悟和品赏文字。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把一些不可捉摸的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通透;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古诗的内涵,权当是一次情境口头作文训练。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学生往往会做出与众不同的描述,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要求对同一事物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个见解。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无论是综合探究的试题,还是作文,都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异议”,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新”思维、“新”见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凭借课文这一载体,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立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
如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广开言路:“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营救方法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纷纷发言,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好,学生一致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船长的方法还是最好的。这样一来,既鼓励了学生求异,又肯定了他们求佳。
除了运用课本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想象,鼓励自主创新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依“习惯”回答,一个班级学生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想靠近教师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异向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东西确实比知识更重要,那就是想象。试想,没有想象,爱因斯坦怎能发明相对论?没有想象,爱迪生怎能发明电灯?没有想象,人类怎能飞上太空,邀游太空?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各种有利因素,把培养学生想象力真正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蜻蜓飞来,告诉我清早飞的快乐,小鱼从我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句话,可设计成“蜻蜓飞来告诉我哪些事情”“鱼儿昨夜做的是什么梦”,这样,同学们就会大胆想象,积极讨论,教师也就会不断优化和调节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表达感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扩展。
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获取一种审美愉悦,而是要让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在广阔高远的意境中想象开去,让他们潜在的智慧迸发出闪亮的火花。我们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行动,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沃土。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