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00-02
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土壤。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而不紧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有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在课堂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关心,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就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造的欲望,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张、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沉闷的气氛中,孩子们想象能力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只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才会使学生感到有创造的自由,他们的思维比较开阔,从而有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現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3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数学素养。
当前的数学学习内容很多是现实性强、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学习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恰当有效的利用这些数学活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及其质疑问难等思维品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赞许、表扬和奖励等。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5运用多种训练形式,活化创新思维。
创造力与智力密切相关,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促成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和直觉思维、发观条件和找出关键、补充条件和问题的练习、扩题和缩题的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练习、自编应用题等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土壤。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而不紧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有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在课堂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关心,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就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造的欲望,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张、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沉闷的气氛中,孩子们想象能力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只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才会使学生感到有创造的自由,他们的思维比较开阔,从而有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現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3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数学素养。
当前的数学学习内容很多是现实性强、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学习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恰当有效的利用这些数学活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及其质疑问难等思维品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赞许、表扬和奖励等。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5运用多种训练形式,活化创新思维。
创造力与智力密切相关,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促成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和直觉思维、发观条件和找出关键、补充条件和问题的练习、扩题和缩题的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练习、自编应用题等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