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其次,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充分利用好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等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本能。再次,教师要充当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也就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否则,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同时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在具体的操作中,第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设问情境,为灵活设问的效能最大化创造前提。提倡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第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设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第三,启发引导,保持创造性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应该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些,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问题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二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本能,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怎么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本能呢?一要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的教材中,课本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得出所学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而是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多说,引导他们准确理解和完美表达。
三、教师充当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总之,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性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实现这一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也就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否则,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同时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在具体的操作中,第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设问情境,为灵活设问的效能最大化创造前提。提倡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第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设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第三,启发引导,保持创造性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应该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些,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问题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二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本能,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怎么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本能呢?一要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的教材中,课本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得出所学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而是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多说,引导他们准确理解和完美表达。
三、教师充当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总之,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性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实现这一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