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炬成灰 烛照青年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雁翎文稿》,是雁翎老师以八十高龄的年纪,创作并出版的,可喜可贺,也非常令我感动。老人家在耄耋之年,还能够笔耕不辍,而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言之有物、一句千钧,是几十年的功力使然,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掩卷之后,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我就谈一些读《雁翎文稿》之后的感受吧。
  营口市委宣传部韩瑞祥副部长对雁翎老师有一个评价非常精准,他说:“要弘扬老人家寄情家国为文,甘做嫁衣为师,淡泊名利为人的情怀”。我也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感受,我以下说的也是对这个评价的阐释。
  感受之一。雁翎老师从1959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到现在整整60年了,已经出版了诗集四部,诗歌理论集一部,文学评论集四部,可以说是成果丰硕。老师这些出版的作品我手里都有,但前一段时间辽宁作协要建辽宁文学馆,我把老师赠给我的作品集,都捐给了辽宁文学馆,我觉得也是这些宝贵作品的最好归宿。老师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雁阵在故乡的天空》,送给我,我非常喜欢,里面有些诗句我都能背诵下来,应该说这本诗集对我的诗歌写作影响非常大。老人家有一份家国情怀,这本诗集里面的作品内容都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这本诗集的书名就说明了这一点。我手里还有雁翎老师另一本诗集《晨露集》,这本书是1995年出版的,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写家乡赞祖国的,随手一翻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这首《祖国,亲爱的妈妈》:你是光芒万丈的长虹/我是一抹云霞闪亮在晨曦/你是耸立云霄的大树/我是一片绿叶与你相依/你是晴朗明净的天空/任我展开飞翔的双翼/你是碧波浩瀚的大海/任我高扬远航的战旗/呵,祖国/我亲爱的妈妈/你以乳汁把我哺育/我成长在你温暖的怀抱里/这首诗很短,也朗朗上口,包含了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深情。后来被营口的一名作曲家谱上曲,并获得198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也是在这本集子里,另外有一首《我爱辽河湾》,诗中写道:我爱辽河湾/我愛辽河湾/辽河从这里入海/带去了千里征帆/也带去了亲人的梦/梦里飘着大海的鲜美与甘甜/桅杆在风浪里出没/迎着旭日,背着夕阳/挑着一个金色的秋天。这首诗一共三节,这里是第一节,把营口临海依湾的特点和生活的甜美都写出来了,可见老师对营口的热爱和了解,早已在胸间。这本集子里,热爱家乡,赞美祖国的诗歌还有《辽河,我心中的河》《海上渔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站在高山望家乡》等等,这仅仅是我手边现有的一本诗集,窥一斑知全豹,在雁翎老师的作品中,体现这样主题的作品比比皆是。
  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过:我知道语言也可以是一种音乐,一种热情。他还说过:我不认为矫柔造作会对文章带来什么好处,时间一到,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那时你会听到你真实的声音,还有自己的旋律。他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写作一定要回归内心,回归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老师的诗歌处处充满着对家乡、对亲人、对劳动者的热爱,充满着对这个伟大国度的热爱。这本《雁翎文稿》中的很多文章也处处体现着这种情怀,比如《好诗是能让人感动的》《人间真情义 诗歌好声音》《大道至简 贵在践行》这几篇文章的题目都是在强调写诗为文要真诚,要以真情动人这个特点。其中的第三辑都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其中讲到酒、讲到对联、讲到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无一不充满着对我们国家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通篇弥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我觉得这是我们学习老师的关键所在。一名作家、诗人,如果不把国家放在心上,不把热爱家国视为至高无上,那他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会被历史记住的。我们这些青年作家以及后来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一定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要有家国情怀,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起点,否则就是弃本求末。
  感受之二。就是雁翎老师的这种甘为嫁衣的为师之道,他就像一根蜡烛,用自己全部的光为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爱好者照亮道路,有一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应该说我们这一代包括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作家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80年代是文化意识觉醒的一个时代,是一个注重文化的时代,80年代的青年有理想有奋斗精神,在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又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就是雁翎老师,老师的学生很多,桃李满天下,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现在活跃在营口文坛乃至全国文坛的作家、诗人有很多是老师的学生,近的如盘锦,远的如吉林部分地区乃至东北地区,雁翎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雁翎文稿》书中的开篇之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给湖北的一位叫李汉超的诗人写的,这位诗人是老师在吉林讲课时的学生,后来这位诗人成为湖北孝感市作协的副主席。老师与这位学生交往了整整34年,现在还在交往。以我为例,我是雁翎老师在做市文联主席《辽河》杂志主编时办的诗歌班学员,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办班地点是在营口军分区教导队的大院里。我当时写了厚厚的一大本子诗歌,现在看来都非常幼稚,雁翎老师没有嫌麻烦,每首都进行了批改,然后从中选出三首,以《三月雨》为组诗题目发在了1987年的《辽河》杂志上,这也是我的处女座,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对我鼓励非常大。从这本《雁翎文稿》来看,也突出对青年作家培养这个主题。翻开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为青年作家诗人写的序言,还有对营口地区区域性文学社团、文学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这里面凝结着老师对青年作者寄予的厚望,还有他为此洒尽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我做作协工作以后了解一些情况,近些年雁翎老师不仅在培养和发现个体的好苗子,还注重帮助提高区域性整体文学创作水平。以老边区为例,他担任了老边文学刊物《芦荻》的特邀评论员并且不顾自己年岁大,多次顶风雪冒酷暑参加老边作协搞的文学活动和《芦荻》杂志的活动,每次都亲自对青年作者进行创作指导,几年下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如卜丽爽、海丹青、冯亚娟、冯文等都成长为成熟的作者,老师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每位作者的名字、作品,还能指出其作品的特点。老边的文学芳草工程,凝聚了雁翎老师的谋划、鼓励和亲力亲为。因为这些成绩,雁翎老师受到了市文联的表彰。
  感受之三。就是雁翎老师的为人师表。他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不求所得,只为付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就是学习雁翎老师的为人。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不重述。老师为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是雁翎老师的学习精神。老师不但在职时认真学习,与时俱进,使文联作协在他的领导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是在离职退休后也没有停止学习和笔耕,他不仅看现在的文学刊物,关注文学的发展,更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政治学习,使自己思想不僵化,头脑清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平时与老师的接触中,他能够准确地背诵习总书记讲话里的段落,并谈出自己的体会,让我非常佩服,我肯定是做不到或者做的没有老师好。这本《雁翎文稿》中,他有很多地方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而且用的非常准确非常合适,比如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引用总书记的话把一个作家的成长称做“渐进、渐悟、渐成”,还有引用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对作家的要求“肩上有重任,笔下有乾坤”,他在《大道至简,贵在践行》中说,他让我这个离开了诗歌现场多年的人,通过他的著述对当下诗歌有了比较全面的、具象的了解,学习到他对诗歌解析的全新视角,全新理念,全新语言。就是说雁翎老师能够俯下身从晚辈身上学习新东西,当然了这里也有雁翎老师过谦的成份。可见老师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东西的。
  雁翎老师的为人师表还体现在他对待学问的严谨、认真态度上。在《雁翎文稿》中的《用词艺术》一文中,他讲到用词力求变化,力避重复;用好形象性、修饰性词语。他甚至在写好一个句子,用好一个词上深究细化,他在《写好一个句子中》说,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从写好一个句子开始,而要写好一个句子,必须从用好一个词开始,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老师的作品几乎都是用词用句的典范。
  雁翎老师非常看中作家的文化品格。他在作家文化品格的构建上,强调作家要有先进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思维导向,并且不忘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及情绪与理智的关系。可以说他在塑造作家人格、品格上给我们矗立起了一座高山,令我们仰望。这也是雁翎老师传承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他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写道,人品是打开诗品的钥匙,文如其人,诗如其人。我和老师在这一点上看法完全相同,我理解的是做人做到了什么程度,你的诗歌就写到了什么程度。也正像雁翎老师在另一篇文章中写到的,静美优雅是一种人格气质和人生境界,没有蕙质兰心,没有诗人的清高,君子的雅怀是难以达到这一境界的。无疑雁翎老师做到了。
  当然,我对这本《雁翎文稿》的感悟还有一些,限于篇幅就谈到这,有不当的地方,再次请老师谅解。
其他文献
楼下的那家小店  醒得很早  那口方型的电油锅  冬夏都冒着热气  好远就能闻到  炸油条的香味  街坊邻居都排着队买  忍不住的时候  我也买过一两回  有一回我发现  炸油条的两根竹棍  接触油的那端都被油  炸得黑黑的  并且,越来越短  磨刀老人  相对于这个城市  如一块旧麻布  显得可有可无  一架老旧的自行车  连同斑驳的磨石架  支起街口的衣襟  每天以同樣的姿势  打磨晨光和夕阳
期刊
最后的苞谷站在田野里神态安详  她甚至看见一只粗糙的手  已经抵进她的眼角眉梢  她幸福地等待死亡  这个等待的过程是幸福的  就像全日制学生在等北大的录入通知书  那种耐心很有玫瑰花香的味道  而且花香馥郁  最后一个苞谷不是孤军作戰  她汇集前同伴的所有灵气  把最后的时间规划得井井有条  她把金灿灿的黄过继给阳光  或者苇草或者老黄牛不太顺畅的呼吸  让越来越靠近的荒芜一头雾水  最后的苞谷
期刊
一   371年前,也就是大清国顺治五年(1648年),一个从广东被流放的函可和尚,来到了沈阳慈恩寺。时值四月,原本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但在函可眼里却满目萧然:“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幸有千家在,何妨一钵孤。但令舒杖屦,到此亦良途。”(《初至沈阳》)那一夜,玉兔亦不忍睹视人间凄惨,些许愧疚地遮着面颊,任凭乱云飞舞,任凭邪恶泛滥。那一夜,函可无眠。他无暇顾及僧众的误解,
期刊
踏着青石板,踩着这黑白的琴键  很多风景在宋词里已经睡熟  灰瓦、青砖,老去的时间  掌心摊开一滴雨,润开民国那把油纸伞  往事缠绕在廊前蛛丝里  打开一封发黄的信笺,听一支老歌  修鞋的、刻章的、卖卤菜的  与墙上的青苔一起线装成一本老书  小巷的缝隙,藏着祖母的故事  有只萤火虫,被顽皮的孩子借走未还  那棵枣树和枣树下的嘈嘈切切  埋进谁家后院,把天上星星晾在一边  六月的风,归隐在小城古巷
期刊
这是一个  拥有无数错误的春天  你寄给我的信  贴上了沾满秋日麦香的邮票  而信,分明就是  你在凛冽的北风中写就  因为在字里行间中  我看见落在你窗前雪的影子  你到底还是踏着  这江春水远去  莲叶平铺直入彼岸  如烟如缕的碎步  于湖面轻轻涉水而过  你向来是愁思满怀  整个春天的忧思  你流动一个眼神  便可演绎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想爱你  定是属于一个人的丰功伟业  因為心在你那里
期刊
只要没客人了,米米就靠在椅子上嗑瓜子,听师傅师姐她们聊些有趣的人物。她时不时会瞄一眼马路上行走的人。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怕把路过的阿名漏过。对着马路的四方玻璃窗很大,占那片木墙三分之二还多。玻璃每天都有人擦,很干净,要不是玻璃上帖着几个红色镂空方块字,还以为是空的。米米洗玻璃很勤。和师姐师傅她们比,米米住得最远。米米她们村到这里,还要过两个小村子。不快不慢,得走四十几分钟。所以每天到店里
期刊
割草机在单位的草坪上被动前行  嘴角吐出一路草屑  我与它相反  很喜欢这青香的味道  草被腰折,那倒下的光阴  将被填埋被腐烂  现在,有人将碎草堆起來  松散的青山喷出香气  想起草上雨露,像果实一样诱惑视野  沉浸在它们大雨前的尖叫里  似乎听到  每片风里都有故人的声音  洗涤我年少初绽的一丝丝羞涩  些许时日,我偷偷躺在草坪  读晴空万里,想草根连结的灵魂  草香透过身体  我看见每片云
期刊
1  我的月光,从今夜出发  照耀的地方  叫做家乡  我的赞美,从今夜抵达  家乡的麦浪  漫过祖国的秋天  今夜,风吹进睡眠  明朗的月光照耀孩子的梦乡  唇边的呓语是无垠麦浪  将秋天推远,此时  我不想吵醒一些酣睡的秋虫  大地满脸幸福  一如今夜的月光  与乡愁相遇  好像读一首润物细无声的诗  滋润麦子和我的生长……  2  露珠挑灯,星夜漫长  我想:此刻,每一株小草  都会倾听一个
期刊
望着你远去心也飞向  那遥远的天山戈壁  在风里八一军旗高高飘起  多年以后也许可以面对  如今只能望着你离去  留下的  是母亲心底离别时的孤寂  多年以后也许我会  化作漫天的风雨  滋润着那片瀚海戈壁  可如今只能远远的望着  这颗心已经无法承载  离别时的泪滴  不能哭  只能远远地望着  那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  多年以后  也许我会化作一缕阳光  照耀著天山脚下的茫茫戈壁  就让一切随风
期刊
寻找地平线以外的天空  穿越了  那片丛林,那片山  在独立时间  驾驭:一种记忆  真像点燃  远方一片霞光  夕阳,在采摘之手上  你和我  作为一种真实存在  现实中  ——感觉一下吧  远方之间  与我保持一个谜:沉默、穿越、记忆  细心、成熟、微妙  视野这么好  闪电  长空一闪  看见了  你一瞬夺目的光芒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瞬息,靠近天际  如葉脉:纹理清晰  树,根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