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是高频率出现的重要概念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现阶段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对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一些探索。
一、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中缺失“问题意识”
地理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地理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转变”是指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的满堂灌”改变为“多样化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认知和记忆中解脱出来,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以,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报告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从不打断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的学生达93%;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达91%。这种状况在地理学习上更为普遍,一位地理单科优异的学生,在一篇总结地理学习经验的短文写成后,他醒目地以《死背》为标题,可谓“一言以蔽之”。这样的没有主体主动参与,没有探究理解而内化的一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品性,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不良影响。转变缺失“问题意识”的学习方式应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学习方式的优与劣,关键是看它能否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另一种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新事物,但是用已有的知识往往又无法解决,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无论是“矛盾”还是“空缺”,都促成学生内在心理表征的“失衡”,这种“失衡”的外显就是“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力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质,就是“基于问题的教与学”。这里的“问题”不是指课后的作业题,而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
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持有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動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而这些又都反过来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见,在质疑——探究——释疑的动态过程中,无一不彰显着学习者的主动“自求”状态,这就契合了新课改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催生“问题意识”的情境
“问题意识”情境,说到底就是在学生的意识领域内部,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为学生的进一步思维提供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认知规律看,“问题意识”情境是以内部激活机制来保证的。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问题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要想创设催萌“问题意识”的情境,就必须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并非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课堂氛围难以契合发问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正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个体感到自己的行动或选择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并导致个体出现与要求相反的行为。”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是教师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自行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削减和消除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权威障碍,这样才能发挥好学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问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可具操作性的转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切入口,在各学科的实践中有不同的“变式”,但最终都追求学生能力的获得。“一旦你学会了会问相关的、和实质的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并且没有人能阻止你想学和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一、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中缺失“问题意识”
地理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地理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转变”是指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的满堂灌”改变为“多样化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认知和记忆中解脱出来,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以,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报告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从不打断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的学生达93%;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达91%。这种状况在地理学习上更为普遍,一位地理单科优异的学生,在一篇总结地理学习经验的短文写成后,他醒目地以《死背》为标题,可谓“一言以蔽之”。这样的没有主体主动参与,没有探究理解而内化的一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品性,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不良影响。转变缺失“问题意识”的学习方式应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学习方式的优与劣,关键是看它能否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另一种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新事物,但是用已有的知识往往又无法解决,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无论是“矛盾”还是“空缺”,都促成学生内在心理表征的“失衡”,这种“失衡”的外显就是“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力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质,就是“基于问题的教与学”。这里的“问题”不是指课后的作业题,而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
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持有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動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而这些又都反过来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见,在质疑——探究——释疑的动态过程中,无一不彰显着学习者的主动“自求”状态,这就契合了新课改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催生“问题意识”的情境
“问题意识”情境,说到底就是在学生的意识领域内部,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为学生的进一步思维提供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认知规律看,“问题意识”情境是以内部激活机制来保证的。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问题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要想创设催萌“问题意识”的情境,就必须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并非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课堂氛围难以契合发问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正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个体感到自己的行动或选择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并导致个体出现与要求相反的行为。”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是教师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自行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削减和消除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权威障碍,这样才能发挥好学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问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可具操作性的转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切入口,在各学科的实践中有不同的“变式”,但最终都追求学生能力的获得。“一旦你学会了会问相关的、和实质的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并且没有人能阻止你想学和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