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特点,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结构类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其中不足,提出将单门课程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CAD》等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提出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结构类课程群的建设总体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结构类课程群 应用型人才1 引言
独立学院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重点及一般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在如今,国家及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能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于是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工程结构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地贯穿于本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工程结构类课程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它综合着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当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彰显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于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结构类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结构类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其中不足,提出将单门课程想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CAD》等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探索结构类课程群的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法。
2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不足
2.1 交叉知识点重复讲解,学生易产生“疲劳现象”
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各门课程相互交叉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处理,会重复多次讲解,比如关于结构设计方法的内容,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中讲过,但是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课程中都又进行了讲解,同一个内容,在三门课程中反复学了3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冗长、枯燥的现象,于是更好处理交叉知识点和重复知识点,降低“疲劳”现象,是建立课程群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课程群就可以对此类交叉知识点在某一门课程中重点讲解,而在其他课程中通过知识点回忆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
2.2 课程前后联系不系统,专业设计中概念设计能力差
每年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概念设计能力差,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课程独立学习,对各课程的前后联系理解不系统,不能将《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CAD》等应用性课程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依葫芦画瓢,对结构设计流程和优化设计方法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应用的知识缺乏,于是需要借助于结构课程群的建立,先传授结构设计基本知识和原理,引入结构设计理念,再通过课程设计体验整个结构设计的过程,并且通过毕业设计中不同方案对比,引导学生寻找最优设计,由浅入深地开展课程学习和设计实践,而这是单门课程所达不到的效果。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足,课程内容落后,致使知识运用与实际脱节
以往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都只是进行常规的结构形式单一的建筑的设计,对于本行业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关设计软件如:PKPM、3D3S、MIDAS、BIM等的应用较欠缺,通过结构课程群的建立,在总课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课变小,适当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的科研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了就会淘汰或用不上的教学弊端。
2.4 与工程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持续发展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制度,某个学校毕业生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之间整体联系方面的调整还不够,致使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在符合报名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因此,为了将大学生教育与执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使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性,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
3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的构建总体思路和实施措施
3.1 总体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特别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听课效率、学习自觉性、知识面等方面与一本及二本学生存在一些差距,同时,对我院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开设学期较晚,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太难,学习信心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知识应用意识薄弱等问题,于是在结构课程群的建设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课程开设学期,合理分配课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措施一:调整开课学期,合理分配课时
一方面,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学生所反映的结构类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较晚,部分学生因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保证在总课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要求适当增加时间课程教学课时,给学生较多的自由思考和创新实践的时间,比如:《结构力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由80课时缩减为72课时,《混凝土结构设计》由40课时缩减为32课时,《钢结构设计》由32课时缩减为24课时,而这些缩减的课时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上得以弥补,其中《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都由原来的1周变为2周;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建筑结构CAD》这一专业软件应用训练课程由原来的32课时增加为40课时,开课学期也由原来的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同时在《毕业设计》中也特别增加了上机课。
3.3 措施二:优化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群中各课程衔接优化
一方面通过重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可避免不必要知识交叉重复讲解,造成学生疲劳现象,同时对学时压缩也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这门课已涉及了结构设计和荷载取值、组合等内容,在其他三门课程中就可作为回忆知识点的方式,加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不必重复仔细讲解,这样可使前后课程能更好地衔接;另一方面,淡化公式推导,强化定性分析,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触相关专业,如建筑、给排水、电气设备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
3.4 措施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结构课而言,有些内容(比如:厂房节点构造、房屋基础做法、高层建筑风洞效应等)课堂上老师只能按书本上及黑板上画的平面图尽量去讲解,但这种平面图,对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自然就难于理解,如果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幻灯胶片、电视录像、数码摄像等陈列大量的建筑实物、节点构造、隐蔽工程等,加大信息传输量,将抽象、枯燥、陌生的教学内容置于图、文、声、景并茂的教学氛围中,给学生一个形、体、色、质并存的教学空间,并引导学生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提高,教学时效将得到提高。
3.5 措施四:把应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推进实践课程的项目化分层次教学
重视和策划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可以加强对所学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两个设计题目的选择要联系实际工程,范围要涵盖整个大土木专业,做到一人一题,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理论课堂教学的反映,并结合学生特长,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通过采取分级选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尝试采用PKPM、Midas、Ansys、广联达等结构分析设计和概预算软件,来完成其全部毕业设计内容,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少走弯路,学以致用。
3.6 措施五:结合注册结构执业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需要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做好教学的同时,又具备执业资格的能力,使大学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更好地结合,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考取相关证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还可发挥结构设计优势,指导“结构设计大赛”等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结构受力特点,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与老师有更多的沟通,也让学生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能力。
4 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能与一本及二本学生竞争激烈且有限的就业岗位,必须要求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彰显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于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结构类课程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将单门课程想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CAD》等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探索结构类课程群的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任淑华,孟 全.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7):37-38.
[2]张西平,陈素红.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3):104-106.
[3]曹军,张拥华,刘绍勤.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4]张亦静,胡忠恒,杨晓华等.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工程结构理论课部分[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18):107-109.
[5]姚大飞,杨子江,郭 波. 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制度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 2011,3(10):89-91.
[6]张 磊,李忠学,赵 伟. 面向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的钢结构教学改革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110-113.
[7]李红明,唐柏鉴, 王治均. 钢结构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1,8(37):236-23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结构类课程群 应用型人才1 引言
独立学院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重点及一般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在如今,国家及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能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于是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工程结构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地贯穿于本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工程结构类课程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它综合着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当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彰显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于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结构类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结构类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其中不足,提出将单门课程想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CAD》等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探索结构类课程群的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法。
2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不足
2.1 交叉知识点重复讲解,学生易产生“疲劳现象”
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各门课程相互交叉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处理,会重复多次讲解,比如关于结构设计方法的内容,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中讲过,但是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课程中都又进行了讲解,同一个内容,在三门课程中反复学了3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冗长、枯燥的现象,于是更好处理交叉知识点和重复知识点,降低“疲劳”现象,是建立课程群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课程群就可以对此类交叉知识点在某一门课程中重点讲解,而在其他课程中通过知识点回忆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
2.2 课程前后联系不系统,专业设计中概念设计能力差
每年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概念设计能力差,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课程独立学习,对各课程的前后联系理解不系统,不能将《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CAD》等应用性课程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依葫芦画瓢,对结构设计流程和优化设计方法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应用的知识缺乏,于是需要借助于结构课程群的建立,先传授结构设计基本知识和原理,引入结构设计理念,再通过课程设计体验整个结构设计的过程,并且通过毕业设计中不同方案对比,引导学生寻找最优设计,由浅入深地开展课程学习和设计实践,而这是单门课程所达不到的效果。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足,课程内容落后,致使知识运用与实际脱节
以往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都只是进行常规的结构形式单一的建筑的设计,对于本行业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关设计软件如:PKPM、3D3S、MIDAS、BIM等的应用较欠缺,通过结构课程群的建立,在总课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课变小,适当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的科研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了就会淘汰或用不上的教学弊端。
2.4 与工程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持续发展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制度,某个学校毕业生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之间整体联系方面的调整还不够,致使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在符合报名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因此,为了将大学生教育与执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使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性,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
3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的构建总体思路和实施措施
3.1 总体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特别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听课效率、学习自觉性、知识面等方面与一本及二本学生存在一些差距,同时,对我院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开设学期较晚,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太难,学习信心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知识应用意识薄弱等问题,于是在结构课程群的建设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课程开设学期,合理分配课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措施一:调整开课学期,合理分配课时
一方面,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学生所反映的结构类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较晚,部分学生因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保证在总课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要求适当增加时间课程教学课时,给学生较多的自由思考和创新实践的时间,比如:《结构力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由80课时缩减为72课时,《混凝土结构设计》由40课时缩减为32课时,《钢结构设计》由32课时缩减为24课时,而这些缩减的课时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上得以弥补,其中《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都由原来的1周变为2周;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建筑结构CAD》这一专业软件应用训练课程由原来的32课时增加为40课时,开课学期也由原来的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同时在《毕业设计》中也特别增加了上机课。
3.3 措施二:优化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群中各课程衔接优化
一方面通过重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可避免不必要知识交叉重复讲解,造成学生疲劳现象,同时对学时压缩也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这门课已涉及了结构设计和荷载取值、组合等内容,在其他三门课程中就可作为回忆知识点的方式,加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不必重复仔细讲解,这样可使前后课程能更好地衔接;另一方面,淡化公式推导,强化定性分析,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触相关专业,如建筑、给排水、电气设备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
3.4 措施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结构课而言,有些内容(比如:厂房节点构造、房屋基础做法、高层建筑风洞效应等)课堂上老师只能按书本上及黑板上画的平面图尽量去讲解,但这种平面图,对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自然就难于理解,如果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幻灯胶片、电视录像、数码摄像等陈列大量的建筑实物、节点构造、隐蔽工程等,加大信息传输量,将抽象、枯燥、陌生的教学内容置于图、文、声、景并茂的教学氛围中,给学生一个形、体、色、质并存的教学空间,并引导学生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提高,教学时效将得到提高。
3.5 措施四:把应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推进实践课程的项目化分层次教学
重视和策划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可以加强对所学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两个设计题目的选择要联系实际工程,范围要涵盖整个大土木专业,做到一人一题,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理论课堂教学的反映,并结合学生特长,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通过采取分级选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尝试采用PKPM、Midas、Ansys、广联达等结构分析设计和概预算软件,来完成其全部毕业设计内容,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少走弯路,学以致用。
3.6 措施五:结合注册结构执业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需要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做好教学的同时,又具备执业资格的能力,使大学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更好地结合,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考取相关证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还可发挥结构设计优势,指导“结构设计大赛”等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结构受力特点,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与老师有更多的沟通,也让学生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能力。
4 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能与一本及二本学生竞争激烈且有限的就业岗位,必须要求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彰显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于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结构类课程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将单门课程想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CAD》等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群,探索结构类课程群的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任淑华,孟 全.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7):37-38.
[2]张西平,陈素红.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3):104-106.
[3]曹军,张拥华,刘绍勤.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4]张亦静,胡忠恒,杨晓华等.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工程结构理论课部分[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18):107-109.
[5]姚大飞,杨子江,郭 波. 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制度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 2011,3(10):89-91.
[6]张 磊,李忠学,赵 伟. 面向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的钢结构教学改革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110-113.
[7]李红明,唐柏鉴, 王治均. 钢结构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1,8(3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