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方能像成都平原那么富饶,即使种一粒石子都会萌芽,也不是所有的地方能像深圳那么幸运,一夜之间就会冒出森林似的高楼大厦。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仍没有跳出贫困的圈子。这固然是由于自然条件所致,是历史造成的。问题是,贫困地方的孩子出生了,而且要读书。尽管他们挎着破烂的书包,坐在简陋的教室,伏在粗劣的课桌上,他们毕竟从小学升到中学,其中一些孩子将乘着梦进入大学。这些孩子,除了自己的聪明之外,他们要具备含辛茹苦的素质,不能挑剔饮食不香、衣服不新、床铺不软,尤其不能讨论文具的精致与漂亮。在贫困的地方,欲望是要勒紧的。欲望也能够勒紧,他们当然是一直勒紧着欲望的。
然而,大学常常伫立城市。城市的水不是乡村的水,城市的水涨得很高。城市的水并不管他们是从贫困地方而来的,一顿简单的饭,几元就是几元,一本必需的书,十几元就是十几元。这里的水逼迫他们把船撑得很高,如果不能撑得很高,他们就不能留于此。遗憾的是,父母的供养实在有限,有的家长即使拿出吃奶的力气,每月也才能给孩子挤出20元。贫困的学生在城市支撑着,节俭度日,设法挣钱,有的学生竟悄悄卖血,以致因为身体的虚弱而昏倒教室。贫困是要呈现自己暗淡的颜色的,于是他们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回避冷脸,抗争歧视。贫困学生的压力,只有自己才能感觉。他们难免产生退学的念头,不过这往往使老师的心抽搐和颤抖。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刘路,岁近五十,教授写作。他以自己读书时候所遭遇的窘迫,体会贫困的学生。刘路怕贫困摧毁了他们,担忧他们退学,或是沉沦,或是对社会产生仇恨。他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将是老师的耻辱,是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的失败。刘路的所虑,实际上是他周围大部分老师的所虑。只有老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最爱自己的学生。刘路颇想对贫困的学生有一点资助,只是老师也甚清寒,他的月薪仅仅数百元,而且上有老母,下有学子,必须计算着月薪而持家。这使他对学生的资助,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他不忍,无法推开,无法割舍。为此,他确实有一点耿耿于怀。当学校一次发给刘路3000元奖金以后,他才有了实现愿望的机会。发给他奖金,是由于他的搭桥作用,学校获得了一个奖励基金。拿到钱,刘路直接把它交给了中文系。他提出,要把这些钱全部资助给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而且绝对无偿。
一个老师资助贫困学生的意义所在,领导是清楚的,于是一天下午,中文系就为刘路的资助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20名特别贫困的学生都来了,他们是由班级选出的,而且经过了调查,证明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真的极差。其中一个男生是靠母亲卖凉皮积累学费的;另一个女生更难:她只有一张从铁岭市到西安市的车票。走进校园,她的手就空了。无可奈何,宿舍的同学便凑钱,作了她的报名费。10月的一天下午,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低着头,静静地坐在教室,心情是复杂的。一抺从窗口探入教室的夕阳,想以它的金光照亮他们的眼睛,然而不易。秋天的夕阳让他们伤感,所以他们都眯着眼睛。刘路站在讲台上,他戴着眼镜,穿着普通的猩红夹克,亲切地看着他们。此刻,刘路与教授写作知识所不一样的是,在这个异常的气氛之中,他没有旁征博引,没有抑扬顿挫。刘路只是轻轻地说:
“同學们,见一见你们,是我长久的想法。我资助的钱,只能平均每人150元。这对你们的生活实在是杯水车薪,我很内疚。然而,它带来的信息是,老师牵挂着你们。对于贫困,你们不是孤军作战,你们的后方除了有家长,还有社会!盼你们一定要自强自立,完成学业,万万不能半途而废。在这里,我要提醒你们:贫困是尴尬的,不过变换一个角度考察它,它就成了一笔财富。它培育人的同情之心,忍耐之心,而且它锻炼人的意志,所谓寒门出奇,所谓雄才多磨!贫困是由于缺钱,缺钱必然想钱,对钱作召唤或是诅咒。然而无论如何,你们应该保持精神的自由和昂扬,不做钱奴,不为钱役。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贫困归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抱怨和嫌弃他们。贫困者供养你们,送你们上大学,已经难能可贵了。还有,你们所产生的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质朴而坚毅的品质,也多是受他们的影响。他们足以敬重!”
刘路的声音是低沉的,道理并不高深,不过他的肺腑之言带着穿透人情世故的力量,敲击着学生的心。他的叮咛是滚烫的,旋即融化了学生梗塞于胸的一些块垒。贫困的学生几乎都哭了,含盐的泪水,像秋天的梧桐叶子一样沙沙作响。最激动的时刻是:中文系领导把钱交给刘路,刘路把装钱的红包递给学生,学生依次接过,依次深深地鞠躬,毕恭毕敬,俨然是在顿悟之后表达一种信念,神情突然成熟得有一点肃穆,泪水滴在地上,而谢词则化为哽咽。我想,他们不仅仅是为150元钱才感叹且感奋的。学生之所感,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感动和感激的境界。一个能使人产生万千感慨的境界并不常有,缘分到了,才会遇合。
恶引爆着恶,善点燃了善,而且对于平凡的人,作恶行善大约都很难,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刘路资助贫困学生之举,为我的体会提供了新的证据,它当然是善的反应:在资助仪式上,田娟莉同学获悉张慧茹的家景比自己更拮据以后,便拿出100元,在晚上去找张慧茹,一定要她收下。然而张慧茹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刘路的资助,当然不肯领受。在一棵柳树下,她们悄然地推让着钱,并倾诉着对世间的感受,清亮的眼睛,满是月光。王成义把得到资助的事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这个信奉佛教的妇女虔诚地为刘路烧了香,并从遥远的甘肃赤金堡向刘路祝福。赫振龙是西安市一家副食公司的经理,偶尔获悉刘路资助贫困学生的消息,感佩之至。他放下工作,立即取出1000元钱,让职员送给刘路,以补贴其生活,并表示对一个陌生老师的敬意。善就这样产生着新的善,善所酿出的温暖,使我也情不自禁。我有一个愿望,盼那些得到老师资助的学生,发愤成才,让善的种子开花并结果。我盼他们成为有尊严和有良知的人,并盼在未来的某月某日有关于他们的好的消息。我以为,那才是真正巨大的善。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现在的人一天匆匆忙忙,很是劳累。人当然都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奔波。大约也有想立功的,也有想立言的,然而立功立言,究竟为了什么?立德似乎是不能收获银子和官位的,立德也显得虚无缥缈,立德仿佛是雨点落到了汪洋大海之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从而小善难行,大善更难行。不过我想指出:善自有其善的轨迹,善从来不会不留下印痕,善总是默默地以神秘的方式运作,善总是在关键之际展现它的灵验。可惜庸俗的人不知道,不明德。在凡间,他们往往为富不仁,甚至见死不救。惟有智者懂得,行善就是立德,立德就是永恒。
恶引爆了恶,善点燃着善。
(摘自东方出版中心《在峡谷享受阳光——朱鸿作品精读》)
然而,大学常常伫立城市。城市的水不是乡村的水,城市的水涨得很高。城市的水并不管他们是从贫困地方而来的,一顿简单的饭,几元就是几元,一本必需的书,十几元就是十几元。这里的水逼迫他们把船撑得很高,如果不能撑得很高,他们就不能留于此。遗憾的是,父母的供养实在有限,有的家长即使拿出吃奶的力气,每月也才能给孩子挤出20元。贫困的学生在城市支撑着,节俭度日,设法挣钱,有的学生竟悄悄卖血,以致因为身体的虚弱而昏倒教室。贫困是要呈现自己暗淡的颜色的,于是他们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回避冷脸,抗争歧视。贫困学生的压力,只有自己才能感觉。他们难免产生退学的念头,不过这往往使老师的心抽搐和颤抖。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刘路,岁近五十,教授写作。他以自己读书时候所遭遇的窘迫,体会贫困的学生。刘路怕贫困摧毁了他们,担忧他们退学,或是沉沦,或是对社会产生仇恨。他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将是老师的耻辱,是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的失败。刘路的所虑,实际上是他周围大部分老师的所虑。只有老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最爱自己的学生。刘路颇想对贫困的学生有一点资助,只是老师也甚清寒,他的月薪仅仅数百元,而且上有老母,下有学子,必须计算着月薪而持家。这使他对学生的资助,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他不忍,无法推开,无法割舍。为此,他确实有一点耿耿于怀。当学校一次发给刘路3000元奖金以后,他才有了实现愿望的机会。发给他奖金,是由于他的搭桥作用,学校获得了一个奖励基金。拿到钱,刘路直接把它交给了中文系。他提出,要把这些钱全部资助给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而且绝对无偿。
一个老师资助贫困学生的意义所在,领导是清楚的,于是一天下午,中文系就为刘路的资助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20名特别贫困的学生都来了,他们是由班级选出的,而且经过了调查,证明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真的极差。其中一个男生是靠母亲卖凉皮积累学费的;另一个女生更难:她只有一张从铁岭市到西安市的车票。走进校园,她的手就空了。无可奈何,宿舍的同学便凑钱,作了她的报名费。10月的一天下午,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低着头,静静地坐在教室,心情是复杂的。一抺从窗口探入教室的夕阳,想以它的金光照亮他们的眼睛,然而不易。秋天的夕阳让他们伤感,所以他们都眯着眼睛。刘路站在讲台上,他戴着眼镜,穿着普通的猩红夹克,亲切地看着他们。此刻,刘路与教授写作知识所不一样的是,在这个异常的气氛之中,他没有旁征博引,没有抑扬顿挫。刘路只是轻轻地说:
“同學们,见一见你们,是我长久的想法。我资助的钱,只能平均每人150元。这对你们的生活实在是杯水车薪,我很内疚。然而,它带来的信息是,老师牵挂着你们。对于贫困,你们不是孤军作战,你们的后方除了有家长,还有社会!盼你们一定要自强自立,完成学业,万万不能半途而废。在这里,我要提醒你们:贫困是尴尬的,不过变换一个角度考察它,它就成了一笔财富。它培育人的同情之心,忍耐之心,而且它锻炼人的意志,所谓寒门出奇,所谓雄才多磨!贫困是由于缺钱,缺钱必然想钱,对钱作召唤或是诅咒。然而无论如何,你们应该保持精神的自由和昂扬,不做钱奴,不为钱役。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贫困归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抱怨和嫌弃他们。贫困者供养你们,送你们上大学,已经难能可贵了。还有,你们所产生的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质朴而坚毅的品质,也多是受他们的影响。他们足以敬重!”
刘路的声音是低沉的,道理并不高深,不过他的肺腑之言带着穿透人情世故的力量,敲击着学生的心。他的叮咛是滚烫的,旋即融化了学生梗塞于胸的一些块垒。贫困的学生几乎都哭了,含盐的泪水,像秋天的梧桐叶子一样沙沙作响。最激动的时刻是:中文系领导把钱交给刘路,刘路把装钱的红包递给学生,学生依次接过,依次深深地鞠躬,毕恭毕敬,俨然是在顿悟之后表达一种信念,神情突然成熟得有一点肃穆,泪水滴在地上,而谢词则化为哽咽。我想,他们不仅仅是为150元钱才感叹且感奋的。学生之所感,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感动和感激的境界。一个能使人产生万千感慨的境界并不常有,缘分到了,才会遇合。
恶引爆着恶,善点燃了善,而且对于平凡的人,作恶行善大约都很难,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刘路资助贫困学生之举,为我的体会提供了新的证据,它当然是善的反应:在资助仪式上,田娟莉同学获悉张慧茹的家景比自己更拮据以后,便拿出100元,在晚上去找张慧茹,一定要她收下。然而张慧茹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刘路的资助,当然不肯领受。在一棵柳树下,她们悄然地推让着钱,并倾诉着对世间的感受,清亮的眼睛,满是月光。王成义把得到资助的事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这个信奉佛教的妇女虔诚地为刘路烧了香,并从遥远的甘肃赤金堡向刘路祝福。赫振龙是西安市一家副食公司的经理,偶尔获悉刘路资助贫困学生的消息,感佩之至。他放下工作,立即取出1000元钱,让职员送给刘路,以补贴其生活,并表示对一个陌生老师的敬意。善就这样产生着新的善,善所酿出的温暖,使我也情不自禁。我有一个愿望,盼那些得到老师资助的学生,发愤成才,让善的种子开花并结果。我盼他们成为有尊严和有良知的人,并盼在未来的某月某日有关于他们的好的消息。我以为,那才是真正巨大的善。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现在的人一天匆匆忙忙,很是劳累。人当然都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奔波。大约也有想立功的,也有想立言的,然而立功立言,究竟为了什么?立德似乎是不能收获银子和官位的,立德也显得虚无缥缈,立德仿佛是雨点落到了汪洋大海之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从而小善难行,大善更难行。不过我想指出:善自有其善的轨迹,善从来不会不留下印痕,善总是默默地以神秘的方式运作,善总是在关键之际展现它的灵验。可惜庸俗的人不知道,不明德。在凡间,他们往往为富不仁,甚至见死不救。惟有智者懂得,行善就是立德,立德就是永恒。
恶引爆了恶,善点燃着善。
(摘自东方出版中心《在峡谷享受阳光——朱鸿作品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