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无锡、上海等地创建起以福新面粉、申新纺纱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荣家企业一跃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而在120年后的今天,文史学者陆阳在其著作《汽笛声中:荣家企业工人生活研究》中,还原了荣家企业从起步、扩张、巅峰,到劫难、复兴、转型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企业体制改革与工人劳动情况。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探究企业家成功创业的文化基因,亦可深刻感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艰辛和波澜壮阔。
经过鸦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国步履维艰地走上了近代化进程。而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以救国為己任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呼吁“挽回利权”“设厂自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荣氏兄弟建成了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并向棉纺行业进军,创办了申新纺织厂。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浪潮中,荣家企业四面出击、大肆扩张,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巅峰过后,经济危机悄然而至,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更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荣家企业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直到战后方得以复兴。1954年,荣毅仁拉开申新纺织厂全面公私合营的大幕,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近代荣家企业,以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赋能工人成长,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陆阳提到,荣家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对工人的培训,既为工厂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工人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上世纪20年代,申新三厂分别设立了职员养成所和机工养成所,前者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后者培养具有新技术的一线工人。持续而稳定的职业教育,有效提高了工人的操作技能和素质。此外,荣家企业还十分重视社会层面的教育,一方面创办中小学,培养基础人才;另一方面创办职业学校,培养中级人才。抗战胜利后,在物价飞涨、企业利润下降的1947年,荣氏兄弟仍然投入200亿元法币巨资,创办了江南大学。
客观追溯荣家企业发展的苦难与辉煌历史,以存信史,以求实录,是该书的重要特色。陆阳毫不避讳时代的局限性,在书中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赏罚制度。比如,在申新工厂存在一种“抄身制”,即工人下班时要接受搜身检查。即使寒冬腊月,也强迫工人解开衣服、脱下鞋子让他们搜查,稍有违抗便遭殴打和辱骂,甚至罚薪、开除。一旦搜到一些碎棉布,当事工人就要被双手反绑示众,或者关到笼子里游厂。担任搜身的守卫,还经常借此机会污辱女工。工伤和职业病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从前申新一厂的八个门警,七个都只有一只手,这些人原来都是厂内工人,轧断手后向厂方交涉,才得的这种职务”,“纱厂工人十之七八都有肺病,肺结核的蔓延范围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
围绕劳工教育、住宿、福利、自治训练等方面,陆阳还着重描写了荣家企业推行建设劳工自治区的具体情况。从工人起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历经10年,荣家企业终于达到了“凡工人出生至老死,均已顾及”的初定蓝图。齐备的劳工子弟教育条件、公共设施齐全的集体宿舍,以及覆盖了医疗卫生、日用膳食、运动娱乐、保险储蓄的劳工福利,改善了劳资关系,为工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著名记者陆诒在当时参观后感慨:“只希望国内实业家在这民族工业濒于危亡境地的今日,对于劳工生活多想点改善办法,这样才可以在劳资双方团结下,打破最重的难关。”
历史予人以智慧和力量。《汽笛声中:荣家企业工人生活研究》一书,在博采史料的基础上,从生活史、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典型企业及其工人生活进行了客观叙述,生动再现了那段“实业救国”历史缩影。回望来时路,于时代夹缝中力争上游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经过鸦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国步履维艰地走上了近代化进程。而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以救国為己任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呼吁“挽回利权”“设厂自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荣氏兄弟建成了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并向棉纺行业进军,创办了申新纺织厂。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浪潮中,荣家企业四面出击、大肆扩张,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巅峰过后,经济危机悄然而至,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更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荣家企业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直到战后方得以复兴。1954年,荣毅仁拉开申新纺织厂全面公私合营的大幕,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近代荣家企业,以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赋能工人成长,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陆阳提到,荣家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对工人的培训,既为工厂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工人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上世纪20年代,申新三厂分别设立了职员养成所和机工养成所,前者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后者培养具有新技术的一线工人。持续而稳定的职业教育,有效提高了工人的操作技能和素质。此外,荣家企业还十分重视社会层面的教育,一方面创办中小学,培养基础人才;另一方面创办职业学校,培养中级人才。抗战胜利后,在物价飞涨、企业利润下降的1947年,荣氏兄弟仍然投入200亿元法币巨资,创办了江南大学。
客观追溯荣家企业发展的苦难与辉煌历史,以存信史,以求实录,是该书的重要特色。陆阳毫不避讳时代的局限性,在书中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赏罚制度。比如,在申新工厂存在一种“抄身制”,即工人下班时要接受搜身检查。即使寒冬腊月,也强迫工人解开衣服、脱下鞋子让他们搜查,稍有违抗便遭殴打和辱骂,甚至罚薪、开除。一旦搜到一些碎棉布,当事工人就要被双手反绑示众,或者关到笼子里游厂。担任搜身的守卫,还经常借此机会污辱女工。工伤和职业病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从前申新一厂的八个门警,七个都只有一只手,这些人原来都是厂内工人,轧断手后向厂方交涉,才得的这种职务”,“纱厂工人十之七八都有肺病,肺结核的蔓延范围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
围绕劳工教育、住宿、福利、自治训练等方面,陆阳还着重描写了荣家企业推行建设劳工自治区的具体情况。从工人起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历经10年,荣家企业终于达到了“凡工人出生至老死,均已顾及”的初定蓝图。齐备的劳工子弟教育条件、公共设施齐全的集体宿舍,以及覆盖了医疗卫生、日用膳食、运动娱乐、保险储蓄的劳工福利,改善了劳资关系,为工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著名记者陆诒在当时参观后感慨:“只希望国内实业家在这民族工业濒于危亡境地的今日,对于劳工生活多想点改善办法,这样才可以在劳资双方团结下,打破最重的难关。”
历史予人以智慧和力量。《汽笛声中:荣家企业工人生活研究》一书,在博采史料的基础上,从生活史、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典型企业及其工人生活进行了客观叙述,生动再现了那段“实业救国”历史缩影。回望来时路,于时代夹缝中力争上游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