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叙事逻辑与创作提升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y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程腾、李炜执导,郑希、杨凝等人配音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主要讲述姜子牙在“封神大战”后,因“一时之过”被贬入凡间,失去神力,为重返昆仑,追寻自我、回归自我的神话故事。作为一部对经典神话人物进行“颠覆式”创作的作品,影片以“疗救”与“自省”的方式,赋予姜子牙全新的“凡人”形象,揭示了“立人”的真实性与“生活”的艰难性,实现了神话人物的“真实”与“幻觉”一体、“抽象”与“现实”相融的艺术效果。研究《姜子牙》“解构—重构”的创作方式对我国动画产业良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神仙演绎题材小说的巅峰之作,“姜子牙”及封神故事在我国具有较强的认知度和辨识度,是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传统文学审美韵味的重要素材。在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年轻姜子牙以拯救苍生为志向,步入中年却对早年信仰产生质疑,最终顿悟,以回归自我的方式实现了“封神称神”。电影版《姜子牙》中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图景,姜子牙“由神转人”、重返昆仑的磨难历程与现代社会大众的漂泊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本文以动画电影《姜子牙》为研究对象,从解构与重构视角对其中的叙事逻辑与创作提升进行研究。
  一、新表达: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叙事风格
  电影艺术是彰显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载体。影片《姜子牙》在敘事表达及创作构思过程中,通过汇集传统神话作品中蕴含的精髓理念,融入现代影视化创作的新颖风格和独特审美,塑造了有凡人色彩的“姜子牙”形象,以东方神韵展现特有的故事美学。该片既以普通人的创作视角表达了贴近真人电影的“真实”,也在人物“解构—重构”的创作逻辑中,营造了故事想象与现实情感高度融合的全新空间。
  (一)回归人间的叙事基调
  明代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讲述了姜子牙领元始天尊诰敕,筑封神台,成就封神大任的神话故事。在经典小说的影响下,姜子牙成为大众心中公认的“封神人物;但电影《姜子牙》以影视化创作手法,以青春的理解视角进行创作,为观众呈现“去神”后,回归平民的凡人“姜子牙”。该片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创新性特征,以现代人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植根传统经典神话文化的创作故事。影片中,姜子牙面对强权,面对自我信仰坍塌,没有进行反抗与破坏,而是以困顿、疑惑等普通大众的处事方式来追寻自我、回归自我。该片通过解构经典神话人物形象,将现代社会、大众情感以注解的方式融入其中,使原本虚幻缥缈的神话历史、经典传说获得更新颖的展示空间,实现了人物形象的“重构”。
  (二)唯美画面的叙事氛围
  《姜子牙》画面唯美,注重细节描述,影片所勾勒的画面常出现超大景别与渺小人物,使观众借助银幕对人物角色建立一种新的情感反馈。片中剧烈倾斜的针叶林、狭长的天梯,穿越星河的玄鸟,苍茫的芦苇,充分体现影片较高的美术创作水准。创作者通过使用夸张的角色造型、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在光线、剪影等创作手法加持下,以“史诗般”的影视画面生动展现出商周时期的历史厚重感,塑造了具有东方神韵的精美画面。影片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强化场景空间的开阔性,通过明确划分颜色区块、简单构图,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东方风格的完美融合。[1]其中,二维动画采用“以形写意”的创作手法,重点交代影片发生的故事情境,三维动画简单质朴,从写意走向写实,突出表现了故事的叙述主线与场景质感。该片整体以一种介于写实和简约之间的创作风格,表达紧凑的故事逻辑和流畅的叙事情节,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三)现实主题的叙事表达
  该片以人性回归、心灵成长为创作基调,将艺术性与娱乐性、写实性与科幻性相融合,通过刻画“四十不惑”的中年姜子牙凡人形象,引发观众形成代入感与精神共鸣。影片在解构封神故事,阐述宗教纷争过程中,选择了易于大众理解的“二元”叙事结构,以现代人物情感困境来演绎神仙形象,用神仙的视角来传递和表达“现实生活”,生动展示了生命、理想和家国情怀等内容。影片在构建成熟、流畅的叙事模式基础上,蕴含着丰富的人物角色情感,其中叙述亡魂归家、妲己被强送入宫等故事细节,生动传递出影片的人文关怀。[2]面对救普世苍生与救眼前一人的道德选择困境,创作者用姜子牙“一己之力的微弱”手法呈现了更加悲壮与宏观的叙事主题。
  (四)叙事风格的经验沿袭
  随着影视动画创作技术不断成熟,以精选素材、恰当视角展示传统文化意蕴;以好故事、唯美画面和合理逻辑回应大众现实关切已成为我国动画电影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姜子牙》的创作风格,需要从其背后的出品方视角进行理解;而创作《姜子牙》《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爆款动画影片的出品方正是同一家公司——彩条屋影业。出品方坚持以高品质为要求,以快乐、奇幻为主要创作风格,创作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为国产动画电影积极突破“幼儿向”的创作壁垒注入强大动力。
  二、真理念: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叙事逻辑
  随着观众对电影创作逻辑、叙事手法和主旨呈现等审美要求的日益提高,动画类电影题材创作面临选择余地较小、创新难度较大等一系列客观难题。《姜子牙》创作主题深刻、风格鲜明,以独特构思、新颖巧妙的创作方式将时代风貌与现实生活融入经典神话,通过姜子牙的人物遭遇与精神蜕变引发观者的精神共振与情感共鸣。
  (一)“真”理念下的价值回归
  无论何种故事题材、影片风格,只有从深层次叙事视角探讨影片叙事逻辑,用真实反映现实,用人物传递生活,才能有效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电影《姜子牙》通过将神话、凡人等多类型色彩进行杂糅,在影片的故事内容中,通过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融合,积极挖掘现代大众的精神诉求,不断融入新的人文情感与特色关怀,使该片不仅满足了大众的观影诉求,更成为传递文化、展示文化融合的载体,实现了对传统神话人物的“平凡”改造与“灵魂”追索。[3]
  (二)“好”逻辑下的故事表述   好故事需要好逻辑。面对经典神话人物既有的形象与影响力,如何突破现有创作思维,平衡观众的传统印象与新鲜感,为观影者呈现一种全新的经典表达方式,成为该类型题材影片创作的突破点。《姜子牙》以现代叙事逻辑与创作手法来回应大众关切话题,在传统神话故事与大众人物印象的传承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其中既蕴含了导演对姜子牙人物的独特理解,也反映出动画电影创作要回归时代审美、突破观众视野的基础要求,生动呈现好作品要建立在好主题上的创作逻辑,实现了影片主题重塑与文化再造的創作升级。
  (三)“真”情感下的创作精神
  有品质、有口碑的影片皆旨在传递和展现真实、全面的叙事情感。鉴于《封神演义》在大众认知世界中已有的形象与地位,创作者在以动画电影语言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达时,需要突破大众想象中已有的故事章法与叙事架构。因此,选择人性视角来传递和诠释神仙形象,能够更完整、更生动地传递其中蕴含的叙事情感。[4]该片以回归人性的方式满足了“网生一代”代入式想象的观影需求,在突破传统动画电影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通过将“人性”“凡心”融入“神仙”角色,体现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实现了传统“封神故事”与现代“大众生活”的统一。
  (四)“真”人物下的创作逻辑
  影片塑造的姜子牙是一位相对真实、贴近大众的凡人形象,该人物形象完全异于以往文学著作及影视作品中的“姜子牙”。该片通过对人物故事经历进行“解构”,融入创作者的理解,“重构”了姜子牙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人物塑造过程中,创作者赋予姜子牙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真实、复杂的心理矛盾,避免了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同质化”,不仅传递出其作为神仙人物的一面,也赋予其普通人才有的心理困惑以及特定语境下的无力感。该片正是书写了“姜子牙”的人性一面,才使得其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在视觉美学方面,影片选择商周文明作为视觉符号与美学素材的创作基调,以严谨、考究的态度来刻画影片细节,展现影片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在创作理念上,导演赋予姜子牙儒家的“仁爱”、墨家的“侠义”和道家的“遁世逍遥”等儒墨道精髓,展示了先秦时期的朴素哲学,实现多元的思想碰撞与一体融合。
  三、再升华: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创作提升
  封神文学作为影响力深远,创作空间丰富的重要作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故事素材进行合理提取与时代改造,不仅为国产动画影片创作注入了强大生命力,也为创作一批有中华美学风格的优质作品,实现动画“破题”发展提供了素材来源。《姜子牙》通过赋予主人公新的人性思考与伦理困境,将“兼济天下”的救世情怀与“探寻自我”的个人追求相融合,实现了姜子牙人物形象的现代转化。
  (一)从文化性到现实性的创作“升级”
  为创作出具有鲜明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作品,创作者需要对经典文化进行深刻理解,遵循动画艺术的创作规律,融合大众审美需求、接受心理与艺术风格,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点,并通过合理构建动画电影的叙事框架、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激活传统文学作品及经典人物形象的当代意义,将叙事重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全面提升创作品质,以“解构—重构”的创作方式重塑东方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以传递导演浓厚的理性主义创作风格。[5]动画电影《姜子牙》以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为创作基础,以姜子牙为主要人物,生动构建出全新的神话世界。该片的创作内核源于我国传统礼制文化,重点叙述传统英雄神话史诗,其中既有东方哲学与传统美学的文化自信,也有对现代人性与自我精神的积极探索,在相对有限的创作空间中传递了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影片所描述的姜子牙形象淡化了“神仙”的无所不能,增添了人的悲悯、仁爱之心。片中姜子牙在追寻真相过程中,苍生悲苦、亡灵挣扎,使他呐喊出“愿天下再无不公”的内心愿景,从而砸碎天梯,让人间从天佑回归自由。
  (二)从片面故事到立体表达的创作“升级”
  《封神演义》是我国神话题材文学作品体系的建构者与引领者,其中对人物、法术与神仙等级等细节的系统化设置,以及对古代神话人物的塑造、仙界秩序的构建,都对后世仙侠类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一部经典神话改编的电影作品,《姜子牙》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掺杂多余杂念,始终以展示人物的真实性为创作理念,通过采用表意性影像语言、宏大的叙事逻辑呈现影片强大的生命力。在商周时期的“封神大战”后,原本应位列仙班的姜子牙因个人之善放过狐妖而被贬至凡间思过,在长达10年的反思期间,姜子牙始终未能解“狐妖真相之谜”。影片在叙事过程中,按照狐妖所说的“元始天尊的真相”与姜子牙苦苦追寻的“狐妖的真相”两大主线展开,通过将两条线索融合为一,促成了姜子牙人性的现实回归。影片以相对娴熟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的现代视角讲述封神故事,以精良制作和唯美画风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不仅生动彰显了传统艺术审美风格,也为封神题材电影突破创作束缚提供了全新突破。
  (三)从人物解构到文化重构的创作“升级”
  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创作动画电影是文化自信背景下,以“开发性利用”的方式拓宽传统经典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方向与积极尝试。以往在对文学著作和经典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改编时,创作者通常难以脱离或跨越固有的人物形象与文本风格。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挖掘和利用时,创作者要以正确的创作基调与内在逻辑,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的理念,展现其中蕴含的审美格局与艺术境界。动画电影《姜子牙》通过把握传统的“姜子牙”人物形象,融合现代人物特征,展现出时代化、多视角的人物风格,成功搭建了传统神话人物向现代社会人物转化的“桥梁”。观众对影片大部分的记忆都源于“姜子牙”人物形象中呈现的人性闪光点,与以往热衷于表达英雄、神仙等高大形象相比,该片中的“姜子牙”更具人物真实感和现实新鲜感。[6]
  (四)从自我寻找到家国情怀的创作“升华”
  动画电影特殊的创作形式决定了其如果想要保持较高的话题度和持续关注,就不仅需要输出优质、有料的作品内容,还需要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扩大受众群体。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黑色幽默风格相比,《姜子牙》所传递的理念视角更为宏大。片中姜子牙因为“灭商大战”引发生灵涂炭,放弃封神的权利,通过与当前民族复兴、家国情怀相融合,使观众从影片中感受到新的家国魅力,也使“姜子牙”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高大。创作者在该片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大胆尝试,不断丰富人物形象,以技术突破画面局限,以时代理念回应文化表达,通过融入现代人物元素,使观众对影片传递的美学风格、英雄形象予以重新思考,进一步释放影片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了具有精神启迪与价值引导的“营养作品”,实现影片内容表达与观众观影的集体对话。
  结语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姜子牙》的良好口碑,反映了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的成长速度。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在借鉴传统动画、现代电影美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进行合理吸收、对主流文化进行动画化表达,为电影艺术发展探寻新的创作思路。动画电影《姜子牙》创作定位精准,通过围绕传统神话人物“众神之长”的形象进行再创作,重视叙事逻辑的合理梳理,深刻把握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与观影诉求,通过将人性化表达与神话题材类作品改编融合,以媲美世界顶尖动画制作技术的创作标准突破了动画电影的创作瓶颈,开创了国产神话题材类动画电影改编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高超,孙立军.“中国学派”动画电影中的东方神韵及其现实意义[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06):5-10.
  [2]罗新河,焦佳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艺术及其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启示[ J ].传媒观察,2019(12):54-58.
  [3]崔亚娟.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例[EB/OL].(2020-05-26)https://www.doc88.com/p-23647313304578.html.
  [4]冯笑,张郑武文.国产动画电影传统文化符号的美学审视与建构理路——以“追光三部曲”为例[ J ].当代电视,2019(04):108-111.
  [5]刘林茹.神话与现实:中国动画电影的现代性改编——《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维比较[ J ].电影评介,2020(11):73-76.
  [6]檀秋文.神仙题材·英雄之旅·后启示录——论《姜子牙》的创新突破及摇摆虚焦[EB/OL].(2020-05-1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yxz202005014.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自由表达言论的新平台,人们逐渐开始用键盘和鼠标的方式表达观点,网络技术对公众的赋权使得公众主体进入到新闻产生过程中,催生了“反转新闻”的出现。以罗冠军被控诉性侵犯一事反转为例,网民起初对于罗冠军的谩骂和后期对于梁颖的谩骂都不只是简单的理性思考或情绪宣泄,而是多重复杂社会因素的综合呈现。本文基于互联网平台相对传统平台具有主体隐匿性和极高的虚拟性等特征,从后真相的媒介环境和公众心理的视角分析网络新闻反转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从而探讨如何引导网络言论自由正向发展的合理
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丘陵地带,近几年为了改善交通而陆续完工了多条隧道,这些隧道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为调频广播信号盲区。针对这个问题,福建广电传输发射中心对福州周边六条隧道分别进行调频广播覆盖,极大地改善了隧道内调频广播的播出质量,并最终消除了调频广播覆盖盲区,使司乘人员在进入隧道后可以通过收音机继续不间断地、正常地收听调频广播节目。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布列松以哲学性的思想内涵与简洁理性的影像风格闻名世界。在《扒手》(1959)、《驴子巴特萨》(1966)、《温柔女子》(1969)、《穆谢特》(1967)、《钱》(1983)等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中,布列松在简洁明快的电影语言中展现了电影之美,在超越性的哲学精神中对人生的孤独与迷惘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并构成了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控制社会的精神批判。  一、现代电影美学的不同呈
反转类电影通常在结尾处打破故事常规线路,与前期剧情发展大相径庭,让观众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在前期剧情中发现隐藏的伏笔,意外之余也感到在情理之中。这种充满矛盾对立、峰回路转的反转剧情在现代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往往猜到开始却猜不中结局,令观众感到趣味横生,同时也被作者精妙的巧思所折服。  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正是在电影结尾处加入了反转情节,让整部电影立意得到了升华,上映23
礼记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并不仅仅指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类别,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而与食物相关的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用餐餐具、餐桌礼仪都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知识。《饮食男女》是华人导演李安1974年出品的电影,它与《推手》《喜宴》一起,构成了李安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家庭三
由乔奎因?科西纳(Joaquín Coci?a)和克里斯托弗?列昂(Cristóbal León)联合执导制作的定格动画电影《狼屋》(La casa lobo)于2018年2月22日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第68届
期刊
一rn我拎着拉杆箱把我老婆送到楼下.她问我:“你确定我把家门钥匙塞到拉杆箱夹层里了?”我笑了笑,她并没有打开箱子查验.“那我走了啊,保重——”她转身离去,头也没有回,她是
期刊
期刊
2021年3月初,《寻龙传说》(Raya and The Last Dragon)同时登陆中国院线和迪士尼在线流媒体(Disney ),这部电影以迪士尼的第一位东南亚龙心国公主拉雅为主人公,讲述拉雅和朋友们集齐破碎的龙晶击退黑魔的故事。迪士尼电影工作室保持了一贯成熟流畅、影音俱佳、观赏性强的制作水平,将这个看似简单的成长型冒险故事讲述得讨巧可爱。但是在表象下,真实的东方能否被一个电影工厂用新异性背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不同类型的影片无论是在票房口碑还是艺术水准上都得到了长足进步.悬疑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也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重视.在郝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