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1.对比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在白纸上画一个圆表示月亮,这个月亮并不亮,如果在月亮旁边画上一抹云彩,它就亮起来了,这就叫“烘云托月”,所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
《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形象的缘故。换句话说,在通过文学作品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中,包括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这样一对对的对比美的美学范畴。
2.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艺术家被陶醉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然后通过自己的主体情志去揣摩它,咏叹它,赞美它。由此创造出一首首乐曲,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画作。由此可见,欣赏大自然的美,首先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自己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美的感受,才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3.联想美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引起暖的感觉;看到蓝色、紫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就会产生美的效应。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联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奇异功能,它是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活动范畴。那么,怎样提高我们的联想能力呢?这就需要平时的训练和积累。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联想虽然具有自由而超越的特点,但绝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因此只有扎根于广阔丰厚的生活土壤之中,到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招之即来。诗人郭沫若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怎能从“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又从“无数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产生牛郎和织女骑着牛儿在天街游逛这种神奇的联想呢?其次是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充沛的感情。在创作中,即使有了丰富的材料积累,但没有明确深刻的思想认识,就很难确定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最后一课上他的言行举止,不仅表现了他是一个爱国志士,更表现了他是一个保卫祖国的战士。所以在小弗郎士的眼中,他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样的联想使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感情更加充沛,使得联想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还有一点就是,在激发联想的同时,应该有一个最佳的創作状态,要能“入境”,集中心思,这样才能放胆联想,出神入化、丰富新奇的形象才会涌流于笔端。
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活怀有一种真诚、广博而又高尚的爱,这是我们对周围世界持有审美感情的前提。善于发现美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有一颗充溢着爱的心灵。为了能把心灵的爱辐射到观察对象上,平时就应该涵养自己的心灵,让它像春日的阳光那样温暖,像无垠的天空一样广阔,像浩瀚的大海那样深邃。
1.对比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在白纸上画一个圆表示月亮,这个月亮并不亮,如果在月亮旁边画上一抹云彩,它就亮起来了,这就叫“烘云托月”,所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
《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形象的缘故。换句话说,在通过文学作品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中,包括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这样一对对的对比美的美学范畴。
2.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艺术家被陶醉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然后通过自己的主体情志去揣摩它,咏叹它,赞美它。由此创造出一首首乐曲,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画作。由此可见,欣赏大自然的美,首先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自己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美的感受,才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3.联想美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引起暖的感觉;看到蓝色、紫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就会产生美的效应。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联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奇异功能,它是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活动范畴。那么,怎样提高我们的联想能力呢?这就需要平时的训练和积累。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联想虽然具有自由而超越的特点,但绝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因此只有扎根于广阔丰厚的生活土壤之中,到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招之即来。诗人郭沫若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怎能从“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又从“无数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产生牛郎和织女骑着牛儿在天街游逛这种神奇的联想呢?其次是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充沛的感情。在创作中,即使有了丰富的材料积累,但没有明确深刻的思想认识,就很难确定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最后一课上他的言行举止,不仅表现了他是一个爱国志士,更表现了他是一个保卫祖国的战士。所以在小弗郎士的眼中,他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样的联想使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感情更加充沛,使得联想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还有一点就是,在激发联想的同时,应该有一个最佳的創作状态,要能“入境”,集中心思,这样才能放胆联想,出神入化、丰富新奇的形象才会涌流于笔端。
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活怀有一种真诚、广博而又高尚的爱,这是我们对周围世界持有审美感情的前提。善于发现美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有一颗充溢着爱的心灵。为了能把心灵的爱辐射到观察对象上,平时就应该涵养自己的心灵,让它像春日的阳光那样温暖,像无垠的天空一样广阔,像浩瀚的大海那样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