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成为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企业向国际化战略的跨越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必然选择。我国企业要打造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应从建立战略联盟入手。首先阐述了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我国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战略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
一、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分析
(1)战略联盟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产业时的进入壁垒。为了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时将面临着各种进入壁垒,例如技术专利和诀窍、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分销渠道等等,使得一个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时遇到重重阻碍和限制。通过战略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成员的力量降低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壁垒,迅速进入新产业、占领新市场。战略联盟还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产业时的风险。
(2)战略联盟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实现优势互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共享彼此的生产经验,分销渠道和管理经验,节约不必要的重复的消耗和费用,使企业突破了地域和规模的限制,战略联盟不仅创造了企业的赢利机会,而且扩大了企业规模的界限和企业利润空间。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互有关联的企业在业务上进行合作,其实质是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一体化,并且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会使交易关系牢固,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3)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未实现规模经济的企业若通过兼并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成产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市场全球化、贸易壁垒不断降低的背景下,规模收益会加强产业集中,使市场上企业数目减少,规模扩大,这时规模较小的厂商很难生存。
(4)战略联盟可以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复杂的国际环境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因为资本及人才的匮乏,企业经营常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缺乏海外经营的经验,跨国投资项目的失败率很高。许多企业为达到迅速打开局面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企业所有可能的资本来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联盟战略来获取资源,分摊风险。
二、我国企业实行战略联盟的优势
(1)成本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廉物美是我国产品的最大特点。这一特点自然成为了我国企业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最有力武器。中国企业不但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相对于竞争国家,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及零部件的费用和价格也较低。中国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2)综合规模优势。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国情、科技水平等因国家而异。各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有相对差异。企业有时也正是体现在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跨国经营具有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特点,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性强、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
(3)跨国公司普遍实施的归核化、本土化及开发新兴市场战略。这为我国企业参与由其组建或主导的跨国战略联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也给我国企业在参与或构建战略联盟增添了谈判的筹码。归核化战略是指公司将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而将其他范围内的经营行业外包给合作伙伴。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外包,为我国企业构建跨国战略联盟,寻求战略伙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出于接近市场、接近人力资源、接近技术源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用了本土化战略。抢滩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他们普遍实施本土化策略,这使得国外企业有了与我国企业合作的动机,也为我国企业寻找国际市场上的战略联盟伙伴创造了优越的客观环境。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面临的挑战
(1)国外公司不愿结盟或者结成了不平等的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属弱势企业,以往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愿意寻求强大的合作伙伴,但国外公司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与我国中小企业结盟,导致联盟难以达成。或者,国外企业虽同意与我国中小企业结成联盟,但仗着其强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协议,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在联盟中得不到平等地位。
(2)我国中小企业常被被收购或兼并。加入战略联盟的先决条件在于,加盟成员必须具有其特有的的竞争优势或与其他成员能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否则难以进入联盟。有些国内企业在加盟前未能清楚的审视自身优势所在,盲目地与国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如果该企业确实不具备加盟条件而勉强加入的话,那就很可能在联盟后被其他联盟成员兼并。或者许多企业在加入联盟时具有某项核心优势,但在加盟后,自己的核心技术或市场资源外泄,导致自身竞争优势的弱化甚至是消失,从而失去了自身与其他成员合作的基础条件,就有可能被国外企业兼并。
(3)战略联盟中的组织文化差异。在国际战略联盟中,各企业会很明显得表现出各国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大部分只注重物质资本的整合,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整合;只考虑组织机构重构,忽视了文化的整合;忽视了成员之間在行为和观念上的的文化冲突,使战略联盟结成后的企业间矛盾不断。
四、我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寻求合适的联盟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战略伙伴可以使企业容易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外部资源或科技,从而在短时间内进入国际市场。
(2)要注意联盟方式的选择。企业在进行跨国联盟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联盟内各成员资源种类、联盟处于价值链的位置,才能做出合理的联盟方式决策。
(3)要建立联盟内的信任机制。对成功的战略联盟而言,其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通常被视做必要的前提。大多数战略联盟的失败被归结为联盟内部缺乏信任机制。这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这种承诺既可以是公开,也可以是隐蔽的。
(4)要注意联盟内的文化整合。联盟成功的基本保证是文化融合。要做好跨国文化的管理与整合,增强员工之间的心理默契。国际战略联盟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联盟企业文化能否达到互相兼容的程度,能否创造新的独有的联盟文化。
(5)要注意企业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在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时我国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即拥有吸引对方的互补性资源。我国中小企业应尤为注重“软资源”的开发,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着重培育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通过此途径我国企业才能拥有吸引跨国公司与其结成战略联盟的资本和条件。
综上所述,建立战略联盟对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组织变革,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全新的分工方式。它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与联盟内国外企业间竞争的削弱,相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竞争。中国企业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须充分注意借助战略联盟这一形式,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培育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注意加强联盟内各方组织文化的融合和联盟的风险防范,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兴,蔺海鲲.战略联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郑仰南.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催生剂[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付春,陈秀梅.国际战略联盟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4(6)
【关键词】 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
一、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分析
(1)战略联盟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产业时的进入壁垒。为了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时将面临着各种进入壁垒,例如技术专利和诀窍、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分销渠道等等,使得一个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时遇到重重阻碍和限制。通过战略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成员的力量降低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壁垒,迅速进入新产业、占领新市场。战略联盟还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产业时的风险。
(2)战略联盟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实现优势互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共享彼此的生产经验,分销渠道和管理经验,节约不必要的重复的消耗和费用,使企业突破了地域和规模的限制,战略联盟不仅创造了企业的赢利机会,而且扩大了企业规模的界限和企业利润空间。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互有关联的企业在业务上进行合作,其实质是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一体化,并且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会使交易关系牢固,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3)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未实现规模经济的企业若通过兼并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成产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市场全球化、贸易壁垒不断降低的背景下,规模收益会加强产业集中,使市场上企业数目减少,规模扩大,这时规模较小的厂商很难生存。
(4)战略联盟可以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复杂的国际环境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因为资本及人才的匮乏,企业经营常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缺乏海外经营的经验,跨国投资项目的失败率很高。许多企业为达到迅速打开局面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企业所有可能的资本来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联盟战略来获取资源,分摊风险。
二、我国企业实行战略联盟的优势
(1)成本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廉物美是我国产品的最大特点。这一特点自然成为了我国企业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最有力武器。中国企业不但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相对于竞争国家,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及零部件的费用和价格也较低。中国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2)综合规模优势。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国情、科技水平等因国家而异。各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有相对差异。企业有时也正是体现在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跨国经营具有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特点,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性强、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
(3)跨国公司普遍实施的归核化、本土化及开发新兴市场战略。这为我国企业参与由其组建或主导的跨国战略联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也给我国企业在参与或构建战略联盟增添了谈判的筹码。归核化战略是指公司将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而将其他范围内的经营行业外包给合作伙伴。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外包,为我国企业构建跨国战略联盟,寻求战略伙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出于接近市场、接近人力资源、接近技术源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用了本土化战略。抢滩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他们普遍实施本土化策略,这使得国外企业有了与我国企业合作的动机,也为我国企业寻找国际市场上的战略联盟伙伴创造了优越的客观环境。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面临的挑战
(1)国外公司不愿结盟或者结成了不平等的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属弱势企业,以往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愿意寻求强大的合作伙伴,但国外公司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与我国中小企业结盟,导致联盟难以达成。或者,国外企业虽同意与我国中小企业结成联盟,但仗着其强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协议,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在联盟中得不到平等地位。
(2)我国中小企业常被被收购或兼并。加入战略联盟的先决条件在于,加盟成员必须具有其特有的的竞争优势或与其他成员能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否则难以进入联盟。有些国内企业在加盟前未能清楚的审视自身优势所在,盲目地与国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如果该企业确实不具备加盟条件而勉强加入的话,那就很可能在联盟后被其他联盟成员兼并。或者许多企业在加入联盟时具有某项核心优势,但在加盟后,自己的核心技术或市场资源外泄,导致自身竞争优势的弱化甚至是消失,从而失去了自身与其他成员合作的基础条件,就有可能被国外企业兼并。
(3)战略联盟中的组织文化差异。在国际战略联盟中,各企业会很明显得表现出各国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大部分只注重物质资本的整合,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整合;只考虑组织机构重构,忽视了文化的整合;忽视了成员之間在行为和观念上的的文化冲突,使战略联盟结成后的企业间矛盾不断。
四、我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寻求合适的联盟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战略伙伴可以使企业容易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外部资源或科技,从而在短时间内进入国际市场。
(2)要注意联盟方式的选择。企业在进行跨国联盟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联盟内各成员资源种类、联盟处于价值链的位置,才能做出合理的联盟方式决策。
(3)要建立联盟内的信任机制。对成功的战略联盟而言,其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通常被视做必要的前提。大多数战略联盟的失败被归结为联盟内部缺乏信任机制。这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这种承诺既可以是公开,也可以是隐蔽的。
(4)要注意联盟内的文化整合。联盟成功的基本保证是文化融合。要做好跨国文化的管理与整合,增强员工之间的心理默契。国际战略联盟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联盟企业文化能否达到互相兼容的程度,能否创造新的独有的联盟文化。
(5)要注意企业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在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时我国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即拥有吸引对方的互补性资源。我国中小企业应尤为注重“软资源”的开发,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着重培育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通过此途径我国企业才能拥有吸引跨国公司与其结成战略联盟的资本和条件。
综上所述,建立战略联盟对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组织变革,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全新的分工方式。它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与联盟内国外企业间竞争的削弱,相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竞争。中国企业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须充分注意借助战略联盟这一形式,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培育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注意加强联盟内各方组织文化的融合和联盟的风险防范,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兴,蔺海鲲.战略联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郑仰南.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催生剂[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付春,陈秀梅.国际战略联盟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