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湖东大堤地质现状,分析观测水站布设情况,重点探讨测点结构与埋设以及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为同类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关键词:湖东大堤 地面观测站 布置
1 观测方案
本次地表移动观测设立于湖东大堤,下方为21226及21228工作面。
工作点的外端至控制点的距离100m,并且保证控制点位于开采范围之外。
由于湖东大堤与下方埋藏煤层走向不一致,倾向方向上为积水区,不能埋点,因此,在提供走向移动角会有一定偏差,倾向移动角无法获得,但可为大堤各观测期内的下沉情况及损毁程度提供可靠资料。
2 观测水站布设情况简介
①设计西风井路上布设控制点4个,在湖东大堤南端布置2个控制点,控制点应由采空区向外200m。②控制点间的距离确定为50m以上,采动盆地边界处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20m,其他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40m。③工作测点的编号,排灌站南大堤,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共28个测点;排灌站北大堤,由南向北顺序编号,共6个测点。
3 测点结构与埋设
埋设时所有测点埋深50cm,桩面在地面下10cm,埋设时夯实基础,测点周围随填土分层夯实。
4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4.1 地表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主要是在采动阶段,对不同时期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变化进行反复的测定。单独的水准测量、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及编录等均为地表移动观测的工作内容。
4.2 首级控制测设情况总结
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采用西风井办公楼上办公楼西及办公楼西南两个控制点。
水准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4.3 连接测量
未采动以及各测点未受采动影响之前,先熟悉各测点的坐标,以便掌握作业面与观测站之间的位置关系。本次连接测量,分别在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导线联测。实测时采用宾得R-322N全站仪。
高程连接测量,分别在初期、中期、末期进行观测。
4.4 全面观测
为获知在地表移动开始之前、移动后和移动稳定后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变化,须在连续施测后再进行全面观测。顾名思义,全面观测除了要对测点的高程、平面位置进行观测以外,还需要观测测点与测点的间距以及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距离,并通过素描完整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情况。
高程测量:确认观测站控制点无碰动、高程值无变化,以观测站为基准全面施测。
平面位置的测量: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采用宾得R-322N观测一个测回。
4.5 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繁琐,需要在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全面观测之间,参考地表下沉量、下沉速度增加水准观测的频次。一是可对地表的移动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当回采作业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后,将测点布设于可能最早出现移动的区域,并在一定时限内两次施测,目的是掌握测点沉降情况,由此确定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作业面回采过程中多次开展了水准观测工作,根据地表下沉速度设定的时间间隔,每隔0.5-3个月观测一次。
4.6 进度安排
地面设施的监测和地表移动变形的观测主要是在采动阶段,对不同时期内各测点空间位置进行反复测定,观测内容除了涉及单独的水准测量和观测站的连接测量以外,还进行了全面观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及编录等工作。
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在观测点埋好10-15天,点位固定之后,观测区域地面受采动影响之前,测定观测站的控制点在矿区控制网中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即进行连接测量。联测独立进行两次。
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和监测点在地表移动稳定后(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mm)地表各点的空间位置,在地表移动活跃期和地表移动稳定后进行全面测量。测量要求和方法与上述相同。
在采运过程中,即采前和采后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工作。其中,加密水准测量,在地表移动初始期和衰退期,每个月观测一次,在活跃期每月观测二次,采用水准支线测量。
参考文献:
[1]马亚斌,浩毕斯哈拉图,刘芳.台站地面观测工作常见问题处理方法[J].内蒙古气象,2011(05).
[2]李爱华.日常地面观测应注意的问题[J].陕西气象,2011(04).
[3]苗志华,侯球锋,王晓生,章爱华.日照观测中常见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关键词:湖东大堤 地面观测站 布置
1 观测方案
本次地表移动观测设立于湖东大堤,下方为21226及21228工作面。
工作点的外端至控制点的距离100m,并且保证控制点位于开采范围之外。
由于湖东大堤与下方埋藏煤层走向不一致,倾向方向上为积水区,不能埋点,因此,在提供走向移动角会有一定偏差,倾向移动角无法获得,但可为大堤各观测期内的下沉情况及损毁程度提供可靠资料。
2 观测水站布设情况简介
①设计西风井路上布设控制点4个,在湖东大堤南端布置2个控制点,控制点应由采空区向外200m。②控制点间的距离确定为50m以上,采动盆地边界处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20m,其他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40m。③工作测点的编号,排灌站南大堤,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共28个测点;排灌站北大堤,由南向北顺序编号,共6个测点。
3 测点结构与埋设
埋设时所有测点埋深50cm,桩面在地面下10cm,埋设时夯实基础,测点周围随填土分层夯实。
4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4.1 地表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主要是在采动阶段,对不同时期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变化进行反复的测定。单独的水准测量、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及编录等均为地表移动观测的工作内容。
4.2 首级控制测设情况总结
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采用西风井办公楼上办公楼西及办公楼西南两个控制点。
水准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4.3 连接测量
未采动以及各测点未受采动影响之前,先熟悉各测点的坐标,以便掌握作业面与观测站之间的位置关系。本次连接测量,分别在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导线联测。实测时采用宾得R-322N全站仪。
高程连接测量,分别在初期、中期、末期进行观测。
4.4 全面观测
为获知在地表移动开始之前、移动后和移动稳定后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变化,须在连续施测后再进行全面观测。顾名思义,全面观测除了要对测点的高程、平面位置进行观测以外,还需要观测测点与测点的间距以及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距离,并通过素描完整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情况。
高程测量:确认观测站控制点无碰动、高程值无变化,以观测站为基准全面施测。
平面位置的测量: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采用宾得R-322N观测一个测回。
4.5 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繁琐,需要在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全面观测之间,参考地表下沉量、下沉速度增加水准观测的频次。一是可对地表的移动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当回采作业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后,将测点布设于可能最早出现移动的区域,并在一定时限内两次施测,目的是掌握测点沉降情况,由此确定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作业面回采过程中多次开展了水准观测工作,根据地表下沉速度设定的时间间隔,每隔0.5-3个月观测一次。
4.6 进度安排
地面设施的监测和地表移动变形的观测主要是在采动阶段,对不同时期内各测点空间位置进行反复测定,观测内容除了涉及单独的水准测量和观测站的连接测量以外,还进行了全面观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及编录等工作。
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在观测点埋好10-15天,点位固定之后,观测区域地面受采动影响之前,测定观测站的控制点在矿区控制网中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即进行连接测量。联测独立进行两次。
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和监测点在地表移动稳定后(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mm)地表各点的空间位置,在地表移动活跃期和地表移动稳定后进行全面测量。测量要求和方法与上述相同。
在采运过程中,即采前和采后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工作。其中,加密水准测量,在地表移动初始期和衰退期,每个月观测一次,在活跃期每月观测二次,采用水准支线测量。
参考文献:
[1]马亚斌,浩毕斯哈拉图,刘芳.台站地面观测工作常见问题处理方法[J].内蒙古气象,2011(05).
[2]李爱华.日常地面观测应注意的问题[J].陕西气象,2011(04).
[3]苗志华,侯球锋,王晓生,章爱华.日照观测中常见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