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传统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就必须编制与之相应的教材。但如果对传统文化缺乏相应的认识,那么学生在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时就会受到一定影响,难以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本文主要對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面临很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对提高语文教学素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将是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主要途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承载文化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去理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重点更集中于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而非语文教材,一旦学生丢掉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难独自去鉴赏、理解以及翻译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极强,使之无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主要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独自的品味传统古诗文的含义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国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高度重视积累和传承知识,但却忽略创新和理解。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重复单纯的承接过程,更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但事实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语和字词,然后分段分层次地讲解课文,最后再总结归纳,这种模式既实现不了教学创新,也融入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也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二、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担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记载于文字中,中国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记载。教师应积极引导高中生学习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读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体现的独特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神韵。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古诗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来源——乐府。而乐府是汉代皇宫的一个音乐掌管机构,乐府诗的诗句完全是依据固定音乐旋律谱写的,它的要求即韵律和平仄,且乐府诗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专人演唱,这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歌词与歌曲的关系。之后,虽然乐府诗、词被分别流传,但仅从艺术角度评价乐府诗,其艺术价值可谓巨大,《春江花月夜》在乐府诗内相当出色。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对艺术的追求。因此,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体现。例如:中华政治文化表现出内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为“仁”,秩序为“礼”。“仁”对人们内心提出充满仁义,对待他人以宽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对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确保臣民生活安定;民众必须心含仁义,做到克己恕人。“礼”则对人们提出认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发挥价值的要求。儒家学说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约束;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约束。法家对君王提出修订合理法律的要求,对执行法律提出公正无私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态度。法家精神通过外在约束,稳定国家和社会。再如:《廉颇蔺相如传》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内心重视大局的思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点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们内心有着重于个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三)阅读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其实当学生学习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会发现针对现代人的阅读水平来说,只要除开其中的专业术语,并非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该文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文章,它其中运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现代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中国各个时代文章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诗经》比较难读懂,如果不借助教参基本上读不准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还有汉、晋两代的赋虽然形式优美但难于读懂,其主要由于汉、晋时期通常以世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他们对于风雅生活的表现主要通过诗赋,但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和理解这些。唐代推广九品中正制度让民众获得机会读书,民众也逐渐开始了解诗词文章,所以唐代的诗词、政论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时期,民众将文字阅读视为一种休闲的生活,因此为方便当时的人们读懂文章内容,撰写者通常会运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话文进行描述。只有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仅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从历史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看待古文。学生不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忽视其魅力,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斌.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教育,2015.
[2]范志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3]王扣锁.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上)201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面临很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对提高语文教学素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将是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主要途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承载文化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去理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重点更集中于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而非语文教材,一旦学生丢掉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难独自去鉴赏、理解以及翻译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极强,使之无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主要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独自的品味传统古诗文的含义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国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高度重视积累和传承知识,但却忽略创新和理解。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重复单纯的承接过程,更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但事实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语和字词,然后分段分层次地讲解课文,最后再总结归纳,这种模式既实现不了教学创新,也融入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也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二、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担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记载于文字中,中国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记载。教师应积极引导高中生学习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读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体现的独特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神韵。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古诗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来源——乐府。而乐府是汉代皇宫的一个音乐掌管机构,乐府诗的诗句完全是依据固定音乐旋律谱写的,它的要求即韵律和平仄,且乐府诗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专人演唱,这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歌词与歌曲的关系。之后,虽然乐府诗、词被分别流传,但仅从艺术角度评价乐府诗,其艺术价值可谓巨大,《春江花月夜》在乐府诗内相当出色。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对艺术的追求。因此,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体现。例如:中华政治文化表现出内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为“仁”,秩序为“礼”。“仁”对人们内心提出充满仁义,对待他人以宽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对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确保臣民生活安定;民众必须心含仁义,做到克己恕人。“礼”则对人们提出认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发挥价值的要求。儒家学说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约束;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约束。法家对君王提出修订合理法律的要求,对执行法律提出公正无私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态度。法家精神通过外在约束,稳定国家和社会。再如:《廉颇蔺相如传》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内心重视大局的思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点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们内心有着重于个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三)阅读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其实当学生学习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会发现针对现代人的阅读水平来说,只要除开其中的专业术语,并非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该文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文章,它其中运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现代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中国各个时代文章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诗经》比较难读懂,如果不借助教参基本上读不准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还有汉、晋两代的赋虽然形式优美但难于读懂,其主要由于汉、晋时期通常以世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他们对于风雅生活的表现主要通过诗赋,但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和理解这些。唐代推广九品中正制度让民众获得机会读书,民众也逐渐开始了解诗词文章,所以唐代的诗词、政论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时期,民众将文字阅读视为一种休闲的生活,因此为方便当时的人们读懂文章内容,撰写者通常会运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话文进行描述。只有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仅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从历史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看待古文。学生不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忽视其魅力,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斌.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教育,2015.
[2]范志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3]王扣锁.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