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创意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条件。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展现地方文化印记,打造城市形象,努力提升地方文化、服务、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以陕北榆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传统文化资源条件等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区域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的融合及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等,旨在找出区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 传统文化 陕北榆林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于陕西榆林民间艺术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JK0884)。
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各国纷纷通过文化创意和商业机制来彰显各自的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产业附加值和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因而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创意经济的浪潮不仅创造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也发展和构建了全新的创意型社会结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我国虽然起步得相对比较晚,但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诸多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国家政策推动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陕北榆林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临宁夏、甘肃,北接内蒙古,南接延安市,是中国能源富集区。随着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问题逐渐制约着榆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榆林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发展路径,去发展低碳、附加值大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的推动下,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文艺演出业、影视广播业蓬勃发展,推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榆林市政府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榆林虽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陕西省其他市及其他省同类的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观念相对滞后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端,离西安较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精神层面相对落后,从个人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接受度与重视度相对比较薄弱。人们整体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没有完全跟上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内在因素制约着榆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投入不足
由于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原因,早些年榆林人连温饱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后来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得到了众多的关注,众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能源化工产业上,盈利与回报都很可观。在利润的追逐中,较少有企业家将资金投向并不成熟且获益周期较长的文化产业。
3.消费因素
榆林的经济状况与人们精神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当地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富裕起来的本地人大多将手中的资金用于盖房、买车等方面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进行投资与消费的则比较少。
4.人才培育
人才是產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元素,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取决于创意人才,这也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榆林文化人才的匮乏是其最大的硬伤,这也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的一个问题。榆林高校少,从事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机构也少。在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构建出相对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榆林传统文化资源条件
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带的榆林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其文化积淀深厚、久远。榆林区域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及商周文化遗迹等。榆林自古为多民族的聚集之地,是历代的边关要塞,独特的边塞文化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多元融合,催生出了灿烂夺目的民间艺术、丰富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以及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和特色民俗中的民间艺术,它们个个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千百年来,榆林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陕北民歌、秧歌、清涧道情、唢呐等形成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风貌、历史特色,而丰厚的人文底蕴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继承和发扬的。
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融合
1.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意开发
文化是建立在人们长期生活积淀之上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但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不是有好的文化资源就能一劳永逸的,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旅游资源需要一个过程,转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文化旅游的价值。
榆林这片土地神秘而又厚重,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石峁遗址(2012年),引来了无数专家学者的猜想与探究;有保存完好的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有闯王李自成的行宫……众多的历史遗存及塞北独特、大气、绮丽的风光,逐渐进入并吸引住了大众的目光。榆林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大后方,红色革命文化遗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只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虽多样但却未能形成一个整体且统一的形象,也未能形成产业链。针对这些,榆林应当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塑造品牌,以品牌思维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古迹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旅游品牌, 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有效释放和彰显榆林的文化个性特色,打破“千人一面”的旅游模式。
2.文艺表演创意开发
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形成了榆林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及民间艺术,如高亢宽广、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气势磅礴宏大的秧歌,纤细动听的榆林小曲等,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文化如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榆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绥米唢呐、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鼔、靖边跑驴、二人台、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匠艺丹青等。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世代积淀而形成的精神内涵、灵魂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传统技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民间艺术面临着危机。政府相关机构应根据不同艺术种类发展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给予相应的指导和一定的资助,积极举办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艺术活动展示等,提高民众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和渗透到榆林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之中,激发人们对榆林特有艺术的关注度与保护意识,并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状态。随着近年来策划和制作的文化遗产系列节目的增多,陕北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弘扬和宣传,其中榆林古城步行街设立的非遗传习所和非遗示范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与示范作用。2018年5月在榆林市开馆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我国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沿革及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的专题博物馆,它一建成就成为了榆林新的人文地标。 3.年节民俗活动的创意开发
年节民俗活动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带动下复苏并繁荣起来,这些曾承载着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传统民间特色、地道民俗的年节民俗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将现代与传统、乡村与城市、乡土与时尚等诸多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如榆林各区县正月的民间社火活动、城隍庙会、大型民间祭祀活动等,把不同的文化形式集于一体,同时把美食、技艺集为一体,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的购物、娱乐消费等。既达到了将文化融入文化节庆活动的目的,又使人们可以直接参与文化、体验文化并浸润于文化之中。
4.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创意开发
自古以来榆林的石雕、泥塑、木雕、匠作画、皮革、毛纺等工匠艺术就十分发达,妇女们创造的剪纸、刺绣、面花、编织等民间艺术仍保留着中华民族最本源的文化造物、审美、思想、感情、精神和气质,件件都是绝好且独有的艺术佳品,这些民间艺术都是榆林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许多传统工艺甚至延续了上千年,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传统工艺在新观念、新技术、新产业下要努力找到更好的并且适合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途径,通过系统设计、研发、转化,真正融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良性发展。
榆林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文创产业发展的当下及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与提升视域下,我们需要加快速度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需要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
1.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土壤在民间,传统文化的灵魂在民间,其是人们日常辛苦劳作中的一抹生命的色彩,代表的是一方人的精神,也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所在。榆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其世世代代生活累积并融入此地而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这些是无法简单复制和照搬的。只有理解和融入其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底蕴,才能打造产业链,才能进行活态传承,使文化产业、文化服务展现出专属于榆林的文化印记。要努力创造发展出具有代表性且能打动人心的文化品牌及文化产品,从而提升榆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生存的土壤在时代的变迁、发展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好像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因此,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将其精髓融入现实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中,努力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产品与服务之中蕴含和折射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创产业的创意开发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照搬和模仿,而是需要依靠创意人员的理解、领悟,运用卓越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之活化传承与再生,同时借助高科技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再创造,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激活市场活力,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3.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榆林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就要先提升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发展生活美学,培育创意人才,同时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先进经验,加强文化创意研发,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政府机构可以多推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定与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城市的发展,从而展示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结 语
要想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就要使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隐性的文化显性化、生活化,将其转化为可看、可触、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人是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厚积千年的文化之美、人文之光应该释放出它的光泽,润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然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同时赋予它们时代精神,使其价值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2]刘小炼.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赵士初.网络时代大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117-119+149.
[4]王慧敏,曹祎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5]王慧敏,孙洁,蒋莉莉,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6]韩翔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郭冰庐.乡土陕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张元春.榆林沙漠休闲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42-43.
[9]梁楠.榆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0]垄耘.老榆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榆林
[关键词]文化创意 传统文化 陕北榆林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于陕西榆林民间艺术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JK0884)。
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各国纷纷通过文化创意和商业机制来彰显各自的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产业附加值和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因而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创意经济的浪潮不仅创造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也发展和构建了全新的创意型社会结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我国虽然起步得相对比较晚,但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诸多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国家政策推动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陕北榆林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临宁夏、甘肃,北接内蒙古,南接延安市,是中国能源富集区。随着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问题逐渐制约着榆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榆林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发展路径,去发展低碳、附加值大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的推动下,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文艺演出业、影视广播业蓬勃发展,推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榆林市政府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榆林虽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陕西省其他市及其他省同类的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观念相对滞后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端,离西安较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精神层面相对落后,从个人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接受度与重视度相对比较薄弱。人们整体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没有完全跟上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内在因素制约着榆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投入不足
由于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原因,早些年榆林人连温饱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后来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得到了众多的关注,众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能源化工产业上,盈利与回报都很可观。在利润的追逐中,较少有企业家将资金投向并不成熟且获益周期较长的文化产业。
3.消费因素
榆林的经济状况与人们精神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当地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富裕起来的本地人大多将手中的资金用于盖房、买车等方面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进行投资与消费的则比较少。
4.人才培育
人才是產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元素,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取决于创意人才,这也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榆林文化人才的匮乏是其最大的硬伤,这也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的一个问题。榆林高校少,从事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机构也少。在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构建出相对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榆林传统文化资源条件
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带的榆林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其文化积淀深厚、久远。榆林区域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及商周文化遗迹等。榆林自古为多民族的聚集之地,是历代的边关要塞,独特的边塞文化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多元融合,催生出了灿烂夺目的民间艺术、丰富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以及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和特色民俗中的民间艺术,它们个个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千百年来,榆林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陕北民歌、秧歌、清涧道情、唢呐等形成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风貌、历史特色,而丰厚的人文底蕴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继承和发扬的。
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融合
1.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意开发
文化是建立在人们长期生活积淀之上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但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不是有好的文化资源就能一劳永逸的,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旅游资源需要一个过程,转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文化旅游的价值。
榆林这片土地神秘而又厚重,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石峁遗址(2012年),引来了无数专家学者的猜想与探究;有保存完好的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有闯王李自成的行宫……众多的历史遗存及塞北独特、大气、绮丽的风光,逐渐进入并吸引住了大众的目光。榆林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大后方,红色革命文化遗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只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虽多样但却未能形成一个整体且统一的形象,也未能形成产业链。针对这些,榆林应当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塑造品牌,以品牌思维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古迹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旅游品牌, 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有效释放和彰显榆林的文化个性特色,打破“千人一面”的旅游模式。
2.文艺表演创意开发
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形成了榆林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及民间艺术,如高亢宽广、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气势磅礴宏大的秧歌,纤细动听的榆林小曲等,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文化如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榆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绥米唢呐、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鼔、靖边跑驴、二人台、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匠艺丹青等。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世代积淀而形成的精神内涵、灵魂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传统技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民间艺术面临着危机。政府相关机构应根据不同艺术种类发展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给予相应的指导和一定的资助,积极举办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艺术活动展示等,提高民众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和渗透到榆林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之中,激发人们对榆林特有艺术的关注度与保护意识,并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状态。随着近年来策划和制作的文化遗产系列节目的增多,陕北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弘扬和宣传,其中榆林古城步行街设立的非遗传习所和非遗示范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与示范作用。2018年5月在榆林市开馆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我国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沿革及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的专题博物馆,它一建成就成为了榆林新的人文地标。 3.年节民俗活动的创意开发
年节民俗活动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带动下复苏并繁荣起来,这些曾承载着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传统民间特色、地道民俗的年节民俗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将现代与传统、乡村与城市、乡土与时尚等诸多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如榆林各区县正月的民间社火活动、城隍庙会、大型民间祭祀活动等,把不同的文化形式集于一体,同时把美食、技艺集为一体,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的购物、娱乐消费等。既达到了将文化融入文化节庆活动的目的,又使人们可以直接参与文化、体验文化并浸润于文化之中。
4.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创意开发
自古以来榆林的石雕、泥塑、木雕、匠作画、皮革、毛纺等工匠艺术就十分发达,妇女们创造的剪纸、刺绣、面花、编织等民间艺术仍保留着中华民族最本源的文化造物、审美、思想、感情、精神和气质,件件都是绝好且独有的艺术佳品,这些民间艺术都是榆林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许多传统工艺甚至延续了上千年,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传统工艺在新观念、新技术、新产业下要努力找到更好的并且适合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途径,通过系统设计、研发、转化,真正融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良性发展。
榆林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文创产业发展的当下及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与提升视域下,我们需要加快速度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需要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
1.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土壤在民间,传统文化的灵魂在民间,其是人们日常辛苦劳作中的一抹生命的色彩,代表的是一方人的精神,也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所在。榆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其世世代代生活累积并融入此地而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这些是无法简单复制和照搬的。只有理解和融入其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底蕴,才能打造产业链,才能进行活态传承,使文化产业、文化服务展现出专属于榆林的文化印记。要努力创造发展出具有代表性且能打动人心的文化品牌及文化产品,从而提升榆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生存的土壤在时代的变迁、发展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好像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因此,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将其精髓融入现实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中,努力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产品与服务之中蕴含和折射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创产业的创意开发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照搬和模仿,而是需要依靠创意人员的理解、领悟,运用卓越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之活化传承与再生,同时借助高科技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再创造,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激活市场活力,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3.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榆林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就要先提升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发展生活美学,培育创意人才,同时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先进经验,加强文化创意研发,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政府机构可以多推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定与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城市的发展,从而展示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结 语
要想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就要使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隐性的文化显性化、生活化,将其转化为可看、可触、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人是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厚积千年的文化之美、人文之光应该释放出它的光泽,润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然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同时赋予它们时代精神,使其价值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2]刘小炼.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赵士初.网络时代大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117-119+149.
[4]王慧敏,曹祎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5]王慧敏,孙洁,蒋莉莉,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6]韩翔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郭冰庐.乡土陕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张元春.榆林沙漠休闲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42-43.
[9]梁楠.榆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0]垄耘.老榆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