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起风雨 才惊四百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曾刻一方印章,日“青藤门下走狗”。因此,这个兀傲孤高、目空一切的怪人,却还有个有趣的别名,叫做“青藤门下走狗”,青藤就是徐渭。不仅板桥愿作青藤门下走狗,实际上,古今书画家,崇拜徐渭者不乏其人,石涛有诗:“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老涛不会论冬春,四时之气随余草”,表达了他对徐渭无限敬佩之情。扬州八怪之中的另一位李觯在题画诗中说:“青藤笔墨人间宝,世人得之真稀少”,现代大画家齐白石也曾表示“恨不生前三百年,为君(青藤)磨墨理纸,君不纳,余立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涓是一个奇人,拥有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兵书战策等方面的惊人天赋。徐渭的名声不仅在文化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才子徐文长”的故事。据说但凡生活在江南一带,都是伴随着他的二三逸闻趣事而长大的,才子周作人就专门写过一篇《徐文长的故事》,记录了八个坊间流传的徐文长的传说,诙谐有趣。
  在民间传说中,徐文长似乎是一个阿凡提式的人物,快乐幽默,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徐渭却并没有那么幸运,徐渭的一生可以说非常的苦闷。幼年失怙,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八次落榜,秀才终身,这对他来说虽是伤痛也因此造就了他的狂逸品格。由于徐渭平素生活狂放,不媚权势,当时若欲求其画者,须值其手头拮据时,否则投以金帛,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虽有如此雄才大略,却终因政治斗争被无情地抛弃,报国无门,长才无用,慷慨悲歌,忧愤于世,曾因杀妻而入狱,也曾以持斧破头、利锥穿耳等极端方式,九次自杀,皆未遂。一个天才,却用如此激烈残酷的方式折磨自己,因此有人将徐渭比作“中国的梵高”,也有人认为徐渭之才在梵高之上,应称梵高为“中国的徐渭”。无论怎么说,总之我们由此可看出徐渭在人们心中无可超越的地位。
  然而徐渭如此非凡的绘画成就,却并非徐渭唯一所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以及近代的齐白石等,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但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画如其人。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虽然徐渭的绘画个性鲜明,但其绘画创作也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徐渭对前代画家颇有研究,且对苏轼、夏圭、黄公望、倪瓒、吴镇、王冕、沈周、唐寅等人的画十分推崇,特别是沈周,认为其艺术“雏中藏老”、“秀中现稚”、“由腴而造平淡”。因此,在徐渭的作品中,可常见到吴门、浙派的影子。
  
  
  
  
  其次是人物画。同水墨大写意花卉不同,徐渭的人物画多用减笔简画的手法。他画的《驴背吟诗图》(故宫博物馆藏)分外引人注目。画家以极其简洁洗练的笔法勾画出人物和小毛驴,特别是毛驴的四条腿,用近乎草书的笔法挥写而成,极为生动地描绘出行走时的运动感,其传神之态,呼之欲出,令观者不禁拍案叫绝。
  徐渭对画的主张,虽没有系统的画论流传下来,但从散落在其诗及其画的题跋上可见端倪。有题画诗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徐渭一生命运多舛,时常发诸笔端,以泄胸中意气。徐渭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中国绘画史上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历来被世人称道并效法,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中,我们都不难感觉到青藤老人的影响。
  《四时花卉图》 长卷纸本墨笔纵46.8厘米横62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于万历二十年,以墨笔画四时之花卉松竹。风格劲健洒脱,豪放宕逸,尤其冬季之雪竹、腊梅,以墨色渲染背景,烘托出雪落枝头之意,竹梅皆以焦圣渴笔写出,对比鲜明。整幅作品气势宏大,用色淋漓,气韵连贯畅通。不仅体现了作者一向标榜的“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思想,并以其惯有的题画风格将胸中郁结的愤懑之气行诸诗文,以“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彀差池”之句来讽喻世事。
  《蕉石图》立轴纸本水圣纵186厘米横91厘米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徐渭存世有多幅《蕉石图》,可见他对于这一题材的偏爱。蕉石更便于发挥他大写意水圣的特性。图中,隆石纯以水圣纵横抹出,浑厚华滋。石后芭蕉,间以梅竹,相互映衬。渴笔潇洒灵动,逸气豪发。图右上自书七绝一首:“冬烂芭蕉春一茅,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谁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青藤漱者圣谑。”
  《墨葡萄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65.7厘米横6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表现手法独出心裁,水墨酣畅。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画上自题七绝一首,前两句“丰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说明此画作于其晚年。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闭掷野藤中”则流露出了作者忧愤的心情。
  《菊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90.4厘米横44.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写菊花昂立,菊叶垂聚,花朵簇拥,生机勃勃。菊叶以大笔刷写,挥洒自如。旁依修竹,竹梢低垂,与菊花相呼应,饶有趣味。竹叶用笔潇洒。菊、竹下端衬以叶草,清姿逸态,淋漓尽致。笔,圣干湿浓淡相宜相辅,一气呵成,韵味隽永。上题诗曰:“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黄甲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4.6厘米横29.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笔峭劲挺拔,以奔放而精炼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息。蟹的造型,虽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俱足。覆在上面的荷叶,笔阔气贯,偃仰有致,点画之外更寓无尽秋意,是徐渭的一幅杰作。
  《竹石图》立轴纸本圣笔纵122厘米横5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圣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水墨技巧。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更见玲珑剔透。画上自题诗云:“纸畔濡毫不敢浓,窗前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自风波满太空?”
其他文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画家、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中国人民政协礼堂举办“第二届中国名家书画收藏界提名展暨迎新年名家笔会”大江南北、四海佳朋,可谓群贤毕至。虽正直隆冬之时,大家雅集于此,感到一派惠风和畅、群芳竞秀的融融春意。  在此,我谨代表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代表阎正、高玉涛先生,向为提名展提供书画作品的书画家和收藏家表示感谢,对不辞辛苦前来参加笔会的各位书画家表示崇高的致敬! 
期刊
鼓乐喧天,礼炮齐鸣,又一个民间博物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2011年12月6日,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正式成立。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一家综合性股份制民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郑州市博物院院内。博物馆展厅、仓储面积680平方米,藏品1200余件套。史前陶器、北魏墓志、汉唐名砚及铭文青铜器为其四大特色收藏。    甚爱必大费  馆长李
期刊
1833年:程门生于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关于程门的生年,《黟县四志》没有记载,1833年的说法是《中国浅绛彩瓷》一书的作者梁基永先生根据一块程门瓷板上的题款推断而来,以后各种资料均延续了这种说法,惜未见实物,有待发现确切的实物资料。  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四年对于浅绛彩瓷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御窑厂重建,大量文人画家纷纷来到景德镇,在客观上为文人瓷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目前发现的
期刊
近代我国绘画流派中,以上海画家的“海派”时间较早,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说起“海派”,一般都以赵之谦(1829-1884年)、吴昌硕(1844-1927年)为开山人物、领军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吴昌硕虽是浙江安吉人,但在上海时间长、活动多、成就大,说他是“海派”大师,当之无愧;至于赵之谦,既非上海“寓公”,也没在上海卖过画,似乎与“海派”挂不上钩,搭不上界。  一些近代画史、文学笔记中,凡提到
期刊
认识我的人大多都知道,我喜欢收藏古钱币。同学、朋友常会问我:“什么原因让你喜欢上古钱币收藏?”我总是告诉他们:“只因为我的历史老师的一句话。”2002年,我在乌市十三中学上初二,记得有一天在历史课上,老师介绍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提到银元“袁大头”,并顺便说了一句:“这种钱在华凌市场有卖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历史老师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竟勾起了我那强烈的好奇心。就在那个周末,我迫不及待地瞒
期刊
编者按:  谢稚柳先生百年诞辰,本刊特刊发汤哲明先生、刘一闻先生及徐建华先生撰写的关于谢老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书画鉴定以及生活往事方面的几篇文章,谨以纪念。在约稿过程中,对谢定伟先生的协助在此表示特别的谢意。  谢公在书法、绘画、鉴定领域的造诣与成就,堪称一代宗师巨擘:大师的学养与人格魅力,亦已垂范!面对挡不住的历史风尘,面对悄然而逝的岁月之河,面对一位融古开今的艺术大师,我们已无需再多的哀思与忧
期刊
笔者在闲暇时整理收藏旧物,惊喜地发现一枚直径32毫米圆形银质证章,稍作清理,在双旗的上下镌文为“陕西同盟会会员”(见图)。  同盟会成立之初,在日本东京留学的陕籍学生以张风、井勿幕为首参加同盟会,后又参加28人之“铁血丈夫团”,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各省的中坚人物。同盟会成立后,井勿幕奉孙中山令回陕西建立支部,任支部长。1906年再赴日本,与赵世铎等在东京组织同盟会陕西分会。1907年又回陕联络会党。1
期刊
掐指头盘算,我营销兼鉴定浙江昌化鸡血石已逾三十个年头了。忙忙碌碌三十载,倒腾鸡血石成百上千件,尽管东西都卖早了,挣的全是小钱,但鉴别鸡血石优劣真假的绝活妙招却掌握了不少。尤其是近几年,有钱人纷纷参与鸡血石赌石的行列,找我掌眼的人日渐增多,时常被弄得接应不暇,终了落了个“鸡血眼”浑号。  上月末一日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意中震醒,对方声称,久闻我鉴定鸡血石法眼精准,故费大劲从
期刊
二、“春水玉”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流播社会背景“春水玉”构图题材的出现与流行,渊源于金代女真族乃至更早的辽代契丹族流行的“春猎”习俗。“春水”本意是指春猎之水,一般泛指为春猎地点,后成为春猎活动的代称。春水又称作“春捺钵”,金人这一习俗直接从辽代契丹族春撩钵之制承袭而来,《辽史·营卫志》记契丹族“随水草就畎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并详细记述了辽代契丹皇族春捺钵的过程。金灭辽后于熙宗
期刊
一九七零年四月出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一九八七年九月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设计系,二零零二年三月创建龙泉“天一青瓷”工作室。现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龙泉市第七届政协委员、龙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05年9月《粉青六管瓶》《梅子青水纹双鱼荷叶碗》《粉青葵口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