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小故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以及自身控制能力差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运用“数学小故事”来进行教学,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故事;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47-03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方法可以说一窍不通,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当前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数学的课堂是否也可以生动起来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每当语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都是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都在仔细地听,认真地思考,都沉浸在优美的故事当中。能否让语文课上的故事也帮到数学课,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者算式来讲一讲数学中隐含的小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开始了尝试,每一节课不先讲新知识,而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图片或者算式,说一说里面所隐藏的数学小故事。真的,学生的思维好活跃,他们的故事让我惊讶,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小小的脑袋了蕴藏着太多的故事,慢慢地,他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数学小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实践证明,讲“数学小故事”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时,我先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接着出示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讲讲里面所隐含的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说:“花坛边原来有5名学生在浇花,因为有事,两名先走了,还剩下3名。”他们讲得都很好,能够将图片表达得清楚、明了,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我接着问:“由图片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很快提出了“还剩下几名?”这个问题,并列式计算:5-2=3(名)。通过数学小故事,我告诉学生:数学中很多东西都来源于生活,平时自己要注意多积累,学生对故事百听不厌,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已经听了许多遍,他们也不会厌烦;同样,在课堂上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掌握了所要学的内容。因此,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二、巧编故事,深入挖掘教材
作为数学教材,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和编写。作为教师,就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处理教材和挖掘故事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数学课本79页第10题时,我知道有些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的时候,已经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我大胆地将题目改编为这个故事。当我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个个都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讲话,都坐得端端正正。我讲完故事,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学生一起回答:“好听。”接着,我又问:“你们可知道,这个故事和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大声说道:“想知道!”自然而然,我就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转换到这道题目上来。我又问:“课本上这道题只是告诉我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自然就会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可以用算式“1 7”来表示,其中1代表是白雪公主,7代表是七个小矮人,结果等于8,也就是1 7=8,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编故事,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学习,他们精神愉悦,兴趣高涨,知识掌握更牢靠,又能顺利解决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故事,加强理解能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试卷上一道题,一看题目,学生根据前面做过的类似题目和自己的经验,拿起笔就开始写,列出了下面的算式:9-3-1=5(只),细细看来,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岸上只剩下3只鸭子,而不是5只鸭子。在订正这道题目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现在岸上还剩下3只鸭子。讲故事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认真思考。在评讲试卷的时候,我将题目改为: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现在岸上还剩下几只鸭子?问题一出来,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道题目的意思,列出了正确的答案:9-2-4=3(只)。生动的“数学小故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也能够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化简了题目的难点,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情境
例如,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中,我利用课件,充分展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里面有一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都知道吗?
生一起:知道。
师:请看前面的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原来车上有7个人,下去2个,又上来3个,要求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生2:唐僧和女妖怪,唐僧被女妖怪困住了。
师接着问: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孙悟空,把唐僧救出来吗?
生一起:想!
师:要想救出唐僧,就必须解决数学问题,谁能把这道题目做出来,就可以救出唐僧,你们愿意吗?
生一起:愿意!
师问:这道题目中告诉我们原来有7个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3:用减法,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7-2=5(人)。
师接着问:又上来3人,“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4:用加法,就是用剩下的5个人加上上来的3个人,5 3=8(人)。
师:这道题连起来怎么列式呢?等于几呢?
生一起:7-2 3=8(人)。
师总结:先下去我们用减法,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他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会对学生形成刺激,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故事情境,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接受数学、更乐于学习知识,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 高洁]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故事;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47-03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方法可以说一窍不通,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当前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数学的课堂是否也可以生动起来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每当语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都是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都在仔细地听,认真地思考,都沉浸在优美的故事当中。能否让语文课上的故事也帮到数学课,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者算式来讲一讲数学中隐含的小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开始了尝试,每一节课不先讲新知识,而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图片或者算式,说一说里面所隐藏的数学小故事。真的,学生的思维好活跃,他们的故事让我惊讶,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小小的脑袋了蕴藏着太多的故事,慢慢地,他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数学小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实践证明,讲“数学小故事”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时,我先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接着出示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讲讲里面所隐含的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说:“花坛边原来有5名学生在浇花,因为有事,两名先走了,还剩下3名。”他们讲得都很好,能够将图片表达得清楚、明了,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我接着问:“由图片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很快提出了“还剩下几名?”这个问题,并列式计算:5-2=3(名)。通过数学小故事,我告诉学生:数学中很多东西都来源于生活,平时自己要注意多积累,学生对故事百听不厌,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已经听了许多遍,他们也不会厌烦;同样,在课堂上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掌握了所要学的内容。因此,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二、巧编故事,深入挖掘教材
作为数学教材,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和编写。作为教师,就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处理教材和挖掘故事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数学课本79页第10题时,我知道有些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的时候,已经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我大胆地将题目改编为这个故事。当我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个个都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讲话,都坐得端端正正。我讲完故事,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学生一起回答:“好听。”接着,我又问:“你们可知道,这个故事和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大声说道:“想知道!”自然而然,我就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转换到这道题目上来。我又问:“课本上这道题只是告诉我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自然就会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可以用算式“1 7”来表示,其中1代表是白雪公主,7代表是七个小矮人,结果等于8,也就是1 7=8,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编故事,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学习,他们精神愉悦,兴趣高涨,知识掌握更牢靠,又能顺利解决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故事,加强理解能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试卷上一道题,一看题目,学生根据前面做过的类似题目和自己的经验,拿起笔就开始写,列出了下面的算式:9-3-1=5(只),细细看来,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岸上只剩下3只鸭子,而不是5只鸭子。在订正这道题目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现在岸上还剩下3只鸭子。讲故事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认真思考。在评讲试卷的时候,我将题目改为: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现在岸上还剩下几只鸭子?问题一出来,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道题目的意思,列出了正确的答案:9-2-4=3(只)。生动的“数学小故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也能够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化简了题目的难点,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情境
例如,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中,我利用课件,充分展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里面有一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都知道吗?
生一起:知道。
师:请看前面的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原来车上有7个人,下去2个,又上来3个,要求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生2:唐僧和女妖怪,唐僧被女妖怪困住了。
师接着问: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孙悟空,把唐僧救出来吗?
生一起:想!
师:要想救出唐僧,就必须解决数学问题,谁能把这道题目做出来,就可以救出唐僧,你们愿意吗?
生一起:愿意!
师问:这道题目中告诉我们原来有7个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3:用减法,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7-2=5(人)。
师接着问:又上来3人,“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4:用加法,就是用剩下的5个人加上上来的3个人,5 3=8(人)。
师:这道题连起来怎么列式呢?等于几呢?
生一起:7-2 3=8(人)。
师总结:先下去我们用减法,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他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会对学生形成刺激,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故事情境,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接受数学、更乐于学习知识,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