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受教育者根据社会、集体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通过自我的反省,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
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问题。农村初中德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能力。自我定位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确切地明白自己在班集体、社会所处的地位,按集体、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做好在这个位置应该做的事,同时也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现今传统的农村文化受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理念的强烈冲击,农村的社会风气一落千丈,同时又由于舆论引导的失范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不清楚自己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的自我教育,能使学生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指为实现社会或集体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的需要,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通常由祖辈抚养或寄宿学校。祖辈的溺爱或疏于管教,使得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同时由于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出现。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会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行为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为了使家庭生计得以维持,理解父母的用心,感恩父母的关爱。进而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使自己不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以关怀缺失产生的原因为动力,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农村初中德育中,教师还是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道德准则、规范,毕竟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师教育毕竟是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本身,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选择和内化即自我教育,才能形成道德品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发展为“主动”,通过思想道德内化,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己发展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使自己不仅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在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从而使自己自觉地促进自身全方面和谐的发展。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有助于减轻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农村初中德育质量。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积极主动地将接受、获取了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德育工作者只要从旁引导、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德育工作者既减轻了工作负担又提高了德育的效率。
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的一个认识过程,其最终表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等手段加速学生自己对道德准则、规范的内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潜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那么,面对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创建各种环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供前提性的条件,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一)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环境影响学生。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格、道德素养的形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对校容、校貌要认真的规划,与农村环境相比更要营造出一种整洁、优美、健康、文明的育人环境。
(二)构建确实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体系。在不违背国家有关初中生德育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在德育内容上,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体系。
(三)创造开展各种活动的条件,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看红色电影,举行歌咏、书画、演讲、征文比赛,开设各种兴趣班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老师来指导,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协调,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其中。
(四)将劳动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农村初中,学生参与劳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使它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劳动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以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劳动观念,两者相辅相成。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为学校修理桌椅、为学校的花草树木浇水、为农村“五保”老人搞卫生、打扫农村“三乱”地带等等。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增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达到了“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效果。
(五)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德育工作者只有提高素质、身体力行、讲究师德、言行一致才能去影响和引导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如一以关爱学生为己任,兢兢业业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一)教师的关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通过关爱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关系,架起了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便于教师的引导。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比较多,教师的关爱可以给这些留守学生以温暖,使缺失父母关怀的学生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和温暖感。这不仅能解决留守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能使学生以一种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兴趣。农村学生生活的空间很狭窄,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很少与社会接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片,以及反映其他发达地区初中教学的短片,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自己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明白现在自己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两者结合,确实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时代要求的人才或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激发他们调整自己、发展自己,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形成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校,自我教育最好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师要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制,将班里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地分配到每一位学生,实行责任到人,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增强班级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换位思考问题,体会教师教导的艰辛,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在这种机制下,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对于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要加以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表扬和总结,以增强学生们进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加快他们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步伐。我在开展“评说汉武帝”活动辩论的过程中,把全班分成A、B二组。A组认为:“汉武帝是十全十美的帝王。”B组认为:“汉武帝有功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而且是知错就改的人物。”当各队把自己的三位主辩手都推出来的时候,开始了各位在主辩手的排序和所持分论点的分工,在“团队必胜”的精神鼓舞下,各组精诚合作,主动交流,筛选论据,主辩手根据大家努力筛选来的材料,围绕自己所阐述的分论点撰写了辩论文,然后同组的三个辩手还分别交换辩论文进行沟通,进一步完善自己辩论的分论点,形成三个人的整合辩论效果,以一致驳倒对方为目的。通过教师的指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中考的方向和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归纳综合能力,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受教育者根据社会、集体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通过自我的反省,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
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问题。农村初中德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能力。自我定位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确切地明白自己在班集体、社会所处的地位,按集体、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做好在这个位置应该做的事,同时也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现今传统的农村文化受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理念的强烈冲击,农村的社会风气一落千丈,同时又由于舆论引导的失范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不清楚自己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的自我教育,能使学生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指为实现社会或集体要求的道德准则、规范的需要,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通常由祖辈抚养或寄宿学校。祖辈的溺爱或疏于管教,使得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同时由于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出现。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会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行为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为了使家庭生计得以维持,理解父母的用心,感恩父母的关爱。进而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使自己不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以关怀缺失产生的原因为动力,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农村初中德育中,教师还是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道德准则、规范,毕竟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师教育毕竟是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本身,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选择和内化即自我教育,才能形成道德品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发展为“主动”,通过思想道德内化,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己发展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使自己不仅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在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从而使自己自觉地促进自身全方面和谐的发展。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有助于减轻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农村初中德育质量。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积极主动地将接受、获取了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德育工作者只要从旁引导、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德育工作者既减轻了工作负担又提高了德育的效率。
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的一个认识过程,其最终表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等手段加速学生自己对道德准则、规范的内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潜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那么,面对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创建各种环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供前提性的条件,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一)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环境影响学生。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格、道德素养的形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对校容、校貌要认真的规划,与农村环境相比更要营造出一种整洁、优美、健康、文明的育人环境。
(二)构建确实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体系。在不违背国家有关初中生德育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在德育内容上,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体系。
(三)创造开展各种活动的条件,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看红色电影,举行歌咏、书画、演讲、征文比赛,开设各种兴趣班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老师来指导,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协调,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其中。
(四)将劳动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农村初中,学生参与劳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使它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劳动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以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劳动观念,两者相辅相成。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为学校修理桌椅、为学校的花草树木浇水、为农村“五保”老人搞卫生、打扫农村“三乱”地带等等。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增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达到了“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效果。
(五)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德育工作者只有提高素质、身体力行、讲究师德、言行一致才能去影响和引导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如一以关爱学生为己任,兢兢业业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一)教师的关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通过关爱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关系,架起了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便于教师的引导。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比较多,教师的关爱可以给这些留守学生以温暖,使缺失父母关怀的学生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和温暖感。这不仅能解决留守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能使学生以一种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兴趣。农村学生生活的空间很狭窄,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很少与社会接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片,以及反映其他发达地区初中教学的短片,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自己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明白现在自己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两者结合,确实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时代要求的人才或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激发他们调整自己、发展自己,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形成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校,自我教育最好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师要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制,将班里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地分配到每一位学生,实行责任到人,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增强班级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换位思考问题,体会教师教导的艰辛,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在这种机制下,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对于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要加以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表扬和总结,以增强学生们进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加快他们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步伐。我在开展“评说汉武帝”活动辩论的过程中,把全班分成A、B二组。A组认为:“汉武帝是十全十美的帝王。”B组认为:“汉武帝有功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而且是知错就改的人物。”当各队把自己的三位主辩手都推出来的时候,开始了各位在主辩手的排序和所持分论点的分工,在“团队必胜”的精神鼓舞下,各组精诚合作,主动交流,筛选论据,主辩手根据大家努力筛选来的材料,围绕自己所阐述的分论点撰写了辩论文,然后同组的三个辩手还分别交换辩论文进行沟通,进一步完善自己辩论的分论点,形成三个人的整合辩论效果,以一致驳倒对方为目的。通过教师的指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中考的方向和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归纳综合能力,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