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妆市场消费趋势

来源 :中国化妆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危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美容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高风险。一些美妆业的界限已被打破——如今跨品类产品发布司空见惯,在一款产品中融入食品、健康和美容跨界概念。新冠肺炎疫情让消费者重新专注于真正最重要的东西,消费也已经转向——预计甚至将出现肌肤饮食等。毫无疑问,其中一些将会挤压美妆企业的收益。
  01.市场及消费者的变化与概况
  在后疫情时期,除了担心疫情对健康、收入和就业有影响,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和态度正不断地发生改变。当然,中国市场依旧还是最值得关注的。英敏特数据显示,人们更支持国货——7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更愿意购买国货来支持经济;进一步增加环保意识——69%的中国消费者认同叫外卖会加重环保负担;物质主义减少——64%的中国消费者认同生活应该变得不那么物质主义。
  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美容业不仅从疫情中挺过来了,而且还以更快速的状态进行着革新。事实上,在近几年中,美容及个人护理品类增势更强劲,消费者对个人形象的认知度日渐提升以及对更优质生活的追求是驱动该品类增长的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对该品类的影响有限,因为消费者对美容及个人护理的基本需求不太可能被撼动。随着工作和生活恢复常态,消费者对美容个护产品的消费热情也出现了回暖迹象。
  根据英敏特统计,该品类于2019年的消费支出总额已达到了3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中国消费者对个人形象的认知度日渐提升以及对更优质生活的追求,再加上热门新兴购物方式(尤其是直播)的推波助澜,拉动了该品类的支出。
  在选择美容个护产品时,安全性仍然是不变的首要因素,因为在选择美容个护产品时,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认为产品安全有保证是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认知已经从曾经的主流“植物/草本”宣称,演变为提供“配方精简”“简约”和“不合”宣称的产品,尤其是在面部护肤品和女性护理用品品类。
  02.中国消费者热衷尝新并追求功效
  消费支出的增长不仅仅源于趋优购买更高端的产品,而且来自于使用更多类型的产品,正如在面部护肤、彩妆、家用面部美容仪甚至是医美服务/产品中所观察到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很热衷于探索带有高科技、吸引人的概念或新兴成分的新产品。
  同时,消费者对美容个护产品的了解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高。分别有18%和38%的被访者认为他们对护肤/化妆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这也解释了他们追求专业解决方案(例如由资深研发人员研发的产品)的原因。英敏特观察到,2019年有更多的专业产品上市,特别是面部护肤品、家用美容仪、防晒霜和洗发护发品类。
  进一步举例,从面部护理到身体护理,再到洗发护发产品,中国的美妆与个人护理市场无一不讲究“功效”二字。成分将会持续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一消费趋势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
  英敏特研究显示,高达7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对“有特定功效的成分”尤为关注,65%则表示会深入了解这些成分产生功效的原理。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7%)关注美妆个护产品成分信息的中国女性城市消费者认同“了解哪种成分适合自己的皮肤需求很重要”。
  60%关注美容成分信息的中国女性城市消费者表示信任专业机构推介的成分信息。具有专业形象的KOL比非专业KOL更受认可(40%:17%)。此外,虽然中国女性城市消费在购买美妆产品时更倾向于听取朋友或家人的意见,但在成分认知方面,店内渠道(43%)比朋友或家人(34%)更有影响力。
  在中国,美妆与个人护理产品的功效之争愈演愈烈,现已上升到成分层面。大多数消费者要求品牌提升成分透明度,并在宣称护肤效果时提供更多依据,因此向消费者宣传成分信息时,科学依据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品牌渠道、第三方平台和专业KOL(关键意见领袖)正塑造着消费者敏锐的成分认知。目前,品牌在美容成分认知宣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平台正通过专业的KOL和个性化分析,帮助消费者在成分认知方面变得更加精明。
  03.低线城市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进化
  低线级城市女性受丰富的信息渠道和购物渠道的推动,正在从认知、态度、行为,到产品使用等层面,快速追赶一线城市消费者,释放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但是在这一进程中,有些人快速成为低线城市的精明消费者,而大部分人仍然处于消费习惯的转变期和知识的积累期,因此在与高线级城市相似的数据背后却有着认知的差异。
  他们的信任仍然根植于其早已习惯了的渠道和人群,比如虽然网购护肤品,但是心里却惴惴不安,担心是假货;又或者关注了知名博主,却觉得博主的短视频是在打广告。因此适用于高线城市消费者的市场策略,却不一定适用于低线城市消费者。
  04.光靠一种成分来吸引消费者将越来越难
  在关注美妆个护产品成分的中国城市消费者看来,植物成分(了8%)、植物提取物(了2%)、中草药成分(65%)和动物成分(52%)都被认为是天然性较高的成分。对比各成分类型,消费者认为植物源成分的皮肤刺激性风险相对较低。此外,虽然微生物产物(42%)和肽(40%)被认为是最新潮的,但是消費者对它们功效的认可度不如上述植物源的成分。
  光靠—种成分来吸引所有消费者将越来越难。品牌可以考虑根据成分和配方的原料来源对产品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细分消费群体的偏好。如果生产商希望传递天然的形象但是又不想过多牺牲功效,那么植物源成分是首选。但是,为了提升未来的流行度,有必要加强这些植物源成分与其功效之间的关联,例如宣传成分产生功效的原理,并展示经实测的护肤功效。
  05.产晶美自、抗衰老和祛痘功效竞争激烈
  根据英敏特全球创新产品数据库(GNPD)数据显示,在2020年,在面部护理、身体护理到洗发护发等各大美妆与个人护理品类中,美容效果强化(85%)与天然性(68%)是美妆个护创新中最常见的宣称。同时,在2019—2020年间,在美容效果强化宣称中,抗衰老相关宣称增长态势,如增加胶原蛋白的增长了0.9个百分点,紧致的增长了0.7个百分点,减少细纹/皱纹的增长了0.4个百分点,祛痘宣称的增长率同样靠前,为1.2个百分点,美白宣称也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在成分宣称方面,含“提取物”作为成分宣称的产品所占比例在全球相对稳定,同时发酵成分有所增长,尤其是在中国(从2018年的0.4%上升到2020年的0.7%)和韩国(从2018年的0.4%上升到2020年的0.6%)。
  消费者目前正面临五花八门的美妆与个人护理产品,以及铺天盖地的成分信息。根据英敏特趋势《按指导购物> (Guided Choice),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恰当选择的品牌和机构将受到重视。既然成分信息平台可根据消费者的皮肤类型提供与美妆个护产品的匹配分数,品牌也可以尝试根据具体的皮肤类型来定位成分和配方,更好地向消费者个人宣传产品的适用性和功效。
  06.“护肤式”概念深入中国洗护发市场
  目前,随着“护肤式”概念深入洗护发领域,与护发产品相关的产品宣称也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采购需求。总体来说,中国城市消费者仍喜欢常见的功效宣称,如滋养(64%)和修护(53%),但是强韧(34%)和蓬松(33%)则已经不太有吸引力了。相反,消费者对护肤品类跨界的护理宣称反响不错,如深层清洁(64%)、增强头发/头皮抵抗力(55%)、稳定头皮/头发状态(53%)、防护(44%)和舒缓(35%)。
  受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从护肤品类跨界而来的宣称有望不断在洗护发产品中涌现,以更好地与传统宣称相呼应,同时也补充了产品的额外功效。随着洗护发产品功能升级(如护发效果更好以及覆盖头皮、发根到发尾)和相对小众形式的产品使用率的进一步扩大,预计其将不断推动市场增长。
  07.更融合的彩妆
  近年来,人民对在彩妆产品中融合护肤功效的需求日渐提升。这不仅仅是出于便利性目的,同时也能给消费者提供多种功效。57%的被访者认同在选择面部底妆产品时,“含护肤功效”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多新品示例印证了该趋势。例如,带有护肤功效的粉底(如蜜丝佛陀奇迹双萃精华粉底液),带有护唇特性的口红/唇膏(如后拱辰享:美奢华唇膏),以及稚优泉和玛丽黛佳推出的带有护肤功效的卸妆湿巾,都是跨界美妆产品的先行者。这些类型的产品创造性地将多种功效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是在不久的将来打造差异化的好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消费者积极的生活方式促使各大品牌推出满足他们对方便易用产品需求的美容个护产品。例如,潘婷(Pantene)推出了带有滋养功效的便携式发膜;欧莱雅(L,Oréal)推出便携式蒸汽发膜,宣称提供5分钟蒸汽护理:施华蔻(Schwarzkopf)和多芬(Dove)均推出了1分钟发膜,作为即时护发解决方案。防晒产品以及带有随行使用宣稱的香氛产品中也出现了类似趋势。随着生活和工作恢复常态,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
  08.展望未来
  到2024年,美容及个人护理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998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之前在无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预测为,以了.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66万亿元人民币。展望未来,2021年的增速将恢复,年增长率将从2020年的5.6%增长到了%,背后的重要驱动力是消费者对安全性和功效性的强烈需求。
  加速数字化转型,创新线下体验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网上零售体系,在19世纪未,这一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容品牌需要更热情地接受在线渠道,同时积极尝试用新的方法/工具来吸引消费者。
  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在低线城市的消费者,品牌应该制定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渠道策略,在丰富购物体验的同时,有效地接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对整体购物体验的需求。更多品牌开设了线下体验门店,让消费者有机会进行产品试用、皮肤测试以及享受店内美容服务。与此同时,线上购物平台(如品牌的天猫旗舰店)、社交媒体(如小红书)以及淘宝和抖音上新兴的直播,将消费者的热情和忠诚度更多地转向线上消费。头部KOL(如李佳琦和薇娅)的成功彰显出KOL的影响力,有59%的消费者因为社交媒体的公众号/网络博主的推荐而购买过美容和个人护理产品。
  本土化与定制服务
  从品牌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本土品牌不断增加,对进口品牌的需求也非常旺盛。随着消费者日益成熟,国际品牌需要从“向中国销售”转向“为中国制造”,更多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美容美妆品牌正在为消费者从线上到线下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体验。英敏特数据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把我的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如DNA或皮肤类型等分享给美容品牌”,以及42%的受访者表示对提供个性化配方的护肤、护发产品感兴趣。
  纯净美容与可持续
  英敏特数据显示,77%的女性受访者认同纯净美容产品比主流产品更安全,同时74%的18~49岁美妆产品购买者认为美妆品牌应该履行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对健康的关注将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动力,也将有望为产品创新提供新的角度。不过,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纯净美容是一个新兴概念,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发展。然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存在。首要问题是,消费者对纯净美容没有清晰的认知——约有一半的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分辨某产品是不是属于纯净美容产品,并且有将近20%的消费者认同纯净美容产品只是噱头。此外,由于缺乏行业指导以及缺乏纯净美容品牌相关知识,消费者往往会将自己熟悉的品牌当成纯净美容品牌。纯净美容刚刚起步,品牌需要从本土化出发从不同角度诠释纯净。
其他文献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收录了《红烛》《致云雀》两首以物为写作对象的现代诗,教学时可依照传统咏物诗的欣赏路径,注意诗歌即物达情、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分析诗歌从物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联想和抒情,又是如何将物的特质与人的品质进行关联的,引导学生掌握由物及人的阅读方法,理解诗歌主旨,读懂这一类诗歌。
自2011年天猫推出“双十一”狂欢购物节以来,每年“双十一”,天猫销售额都不断创下新高。在这期间,“双十一”购物节的周期不断变长,2020年的售卖期更是由原来的一轮变为了两轮。虽然从整体来看,天猫2020年“双十一”购物节营业额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消费主义的狂欢下,消费者对于拉长周期的两轮售卖期体验如何仍有待考证。本研究以网上节日促销中顾客感知价值体系为基础,从消费者的感知角度,对参与天猫“双十一”不同营销周期时长的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进行对比,以此探讨“双十一”两轮营销策略的可取程度。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在泰国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发展特点、运营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泰国新媒体发展状况,并从西方国家对泰国的长期影响、泰国对华友好的意见领袖稀缺、民间层面对泰传播不发达、虚假新闻影响中国形象等角度,探讨了当前做好对泰传播,特别是中泰新媒体合作面临的挑战,并从统筹整合对泰新媒体传播资源、加强双方媒体和智库人员交流、强化对泰传播新
民间游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朴素智慧。经过筛选和创编的民间游戏,能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提升情趣、滋养心灵、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勇敢、坚韧等意志品质,让幼儿在自然中享受游戏的快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是幼儿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活动符合幼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首“诗”?“第一名是女孩子/乖巧听话是女孩子/干净整洁是女孩子/成绩倒数是男孩子/不屑做班干部是男孩子/与同伴起肢体冲突是男孩子……”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状态会带给父母各种各样的“惊喜”与“惊吓”。每对父母都在期待,身边小小的男孩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飞得远、看得高,拥有美好的人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孩危机”“拯救男生”“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