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猪”拱伤了宏观经济,猪肉价格一路飙升,成为上半年CPI破六的主要因素。
7月1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这是两周内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猪肉价格一直走不出大涨大跌的怪圈,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涨幅都在50%以上。
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肉问题,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之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生猪生产的发展道路。
“猪周期”缩短
去年价格下跌的声音还言犹在耳,今年猪肉价格就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2011年春节后,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4次大波动。加之去年同期由于价格处于低谷以及受疫情影响,使得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70%。
“去年这个时候7块多一斤,今年涨到了15块。20年来从没这么贵过,猪肉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涨落行情如股票的猪肉价格变化让养猪多年的衡水农民李大岭感慨万千。
李大岭今年养了100头猪,估计今年收入会比去年好多了。但李大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拿不定主意,现在是否该补栏扩大规模,他担心今年猪肉价格高了,养猪的也就多了,明年价格也许会降很多。
李大岭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并先后在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为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
该课题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治民表示,从研究结果看,2007年后,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
生猪生长周期客观上促成了“猪周期”的形成,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震荡也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猪肉价格过山车般的频率和震荡幅度为世所罕见。
分析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与以往并无显著不同。包括疫情、散养户退出、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25%等等因素,都促成了本次猪肉价格的上涨。这也是历次“猪周期”共同的形成因素。
但从产业本身而言,肉价大幅波动则暴露了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偏低的现状。”王治民说。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62%。但生猪出栏数量在5万头以上的企业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比例仅1%。“像美国20世纪60年代有150万户是从事生猪生产的,到现在只有六七万户,缺少竞争力的户都慢慢给去掉了。只有这样才便于养猪行业的成熟,这个市场不会这样大起大伏的,我们国家肯定要走这个模式。”王治民说。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会副理事长任广志表示,目前的猪肉价格持续走高,虽然和散户大批退出市场有关,但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肉问题,只有走向规模化养殖模式才是唯一出路。“现在在我国,规模养殖、不上规模的养殖、千家万户散养,养猪业犹如一盘散沙,经营无序,因此,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生猪生产的发展道路。”
资本加速进入猪产业
“猪周期”高频率高幅度的波动无疑给中小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以中小养猪户为主、行业集中度偏低的养猪业却成为资本眼中的蓝海。
继2009网易CEO丁磊高调进军养猪业,又一个“外行”——一家广东房产商也高调杀入了养猪业。7月18日,广东美林基业集团总裁刘远德表示,已经投资1.5亿建成,占地800亩、30栋猪舍、存栏10万头猪的大型养猪场。
国内养猪产业链上的大集团挟则资本及政策优势,高调挺进养猪业。
6月23日,中粮集团宣布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共同出资100亿成立合资公司,从事肉鸡、生猪养殖及肉类加工等业务。此前,中粮集团已开始在国内生猪养殖领域布局,中粮集团计划总投资200多亿元在天津、江苏和武汉建立三个年出栏生猪30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三个基地已经陆续投产,年出栏150万头。
国内生猪生产的大企业,温氏集团、雨润、五丰行、新希望等大集团均表示加大投资,扩大生猪生产规模。
境外资本也不甘寂寞,跨国投行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德意志银行被曝投资6000万控股上海宏博集团,进军生猪养殖业。
国内外资本纷纷进军中国养猪业,必定加速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使行业集中化规模化速度加快。
效率是关键
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中了优势资源和生产力,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率。养猪要走规模化之路,已经是从政府到整个行业的共识。
1996年时,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比重仅占到总体生猪养殖的13.6%;2002年时,也仅有27.2%,这仍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而从2004年开始,这一数字便开始节节攀升, 2008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的比重就激增至62%。
数字已充分表明在近10年中,我国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在养猪业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开始节节攀升之时,国内许多生猪养殖企业,尤其是已经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也已经深刻认识到,仅靠扩大养殖规模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国畜牧协会副会长乔玉锋表示,2010年全国出栏生猪6.67亿头,同比增长3.4%,而2010年全国猪肉总产量为5070万吨,同比增长3.7%,这两个数字——创下历年来的最高纪录。但是生产资源的短缺,生产成本的增加将严重阻碍产量的进一步增长,而低下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又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猪肉消费需求,还是必须从其他环节入手,提高单位母猪的生产效率。
目前我国能繁线猪年提供出栏猪只约为13头左右,如果这个数字提高两头,达到广东省现有水平,每年便能减少能繁母猪670万头,节省670吨饲料;如果这一数字提高到20头,也就是目前我国国内的最高水平,那么每年可减少能繁母猪1750万头,节省1750万吨饲料;一旦这一数字达到目前丹麦的水准26头,那么每年可减少能繁母猪更是可达2500万头,节约饲料2500万吨。
乔会长的说法赢得众多养猪企业的认同。天兆猪业董事长余平先生表示,中国的生猪养殖在提高规模化的同时必须要提高效率,在精细化养殖上多下功夫。
□ 编辑 潘阳 □ 美编 王迪
7月1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这是两周内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猪肉价格一直走不出大涨大跌的怪圈,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涨幅都在50%以上。
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肉问题,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之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生猪生产的发展道路。
“猪周期”缩短
去年价格下跌的声音还言犹在耳,今年猪肉价格就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2011年春节后,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4次大波动。加之去年同期由于价格处于低谷以及受疫情影响,使得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70%。
“去年这个时候7块多一斤,今年涨到了15块。20年来从没这么贵过,猪肉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涨落行情如股票的猪肉价格变化让养猪多年的衡水农民李大岭感慨万千。
李大岭今年养了100头猪,估计今年收入会比去年好多了。但李大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拿不定主意,现在是否该补栏扩大规模,他担心今年猪肉价格高了,养猪的也就多了,明年价格也许会降很多。
李大岭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并先后在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为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
该课题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治民表示,从研究结果看,2007年后,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
生猪生长周期客观上促成了“猪周期”的形成,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震荡也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猪肉价格过山车般的频率和震荡幅度为世所罕见。
分析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与以往并无显著不同。包括疫情、散养户退出、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25%等等因素,都促成了本次猪肉价格的上涨。这也是历次“猪周期”共同的形成因素。
但从产业本身而言,肉价大幅波动则暴露了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偏低的现状。”王治民说。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62%。但生猪出栏数量在5万头以上的企业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比例仅1%。“像美国20世纪60年代有150万户是从事生猪生产的,到现在只有六七万户,缺少竞争力的户都慢慢给去掉了。只有这样才便于养猪行业的成熟,这个市场不会这样大起大伏的,我们国家肯定要走这个模式。”王治民说。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会副理事长任广志表示,目前的猪肉价格持续走高,虽然和散户大批退出市场有关,但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肉问题,只有走向规模化养殖模式才是唯一出路。“现在在我国,规模养殖、不上规模的养殖、千家万户散养,养猪业犹如一盘散沙,经营无序,因此,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生猪生产的发展道路。”
资本加速进入猪产业
“猪周期”高频率高幅度的波动无疑给中小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以中小养猪户为主、行业集中度偏低的养猪业却成为资本眼中的蓝海。
继2009网易CEO丁磊高调进军养猪业,又一个“外行”——一家广东房产商也高调杀入了养猪业。7月18日,广东美林基业集团总裁刘远德表示,已经投资1.5亿建成,占地800亩、30栋猪舍、存栏10万头猪的大型养猪场。
国内养猪产业链上的大集团挟则资本及政策优势,高调挺进养猪业。
6月23日,中粮集团宣布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共同出资100亿成立合资公司,从事肉鸡、生猪养殖及肉类加工等业务。此前,中粮集团已开始在国内生猪养殖领域布局,中粮集团计划总投资200多亿元在天津、江苏和武汉建立三个年出栏生猪30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三个基地已经陆续投产,年出栏150万头。
国内生猪生产的大企业,温氏集团、雨润、五丰行、新希望等大集团均表示加大投资,扩大生猪生产规模。
境外资本也不甘寂寞,跨国投行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德意志银行被曝投资6000万控股上海宏博集团,进军生猪养殖业。
国内外资本纷纷进军中国养猪业,必定加速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使行业集中化规模化速度加快。
效率是关键
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中了优势资源和生产力,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率。养猪要走规模化之路,已经是从政府到整个行业的共识。
1996年时,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比重仅占到总体生猪养殖的13.6%;2002年时,也仅有27.2%,这仍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而从2004年开始,这一数字便开始节节攀升, 2008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的比重就激增至62%。
数字已充分表明在近10年中,我国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在养猪业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开始节节攀升之时,国内许多生猪养殖企业,尤其是已经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也已经深刻认识到,仅靠扩大养殖规模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国畜牧协会副会长乔玉锋表示,2010年全国出栏生猪6.67亿头,同比增长3.4%,而2010年全国猪肉总产量为5070万吨,同比增长3.7%,这两个数字——创下历年来的最高纪录。但是生产资源的短缺,生产成本的增加将严重阻碍产量的进一步增长,而低下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又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猪肉消费需求,还是必须从其他环节入手,提高单位母猪的生产效率。
目前我国能繁线猪年提供出栏猪只约为13头左右,如果这个数字提高两头,达到广东省现有水平,每年便能减少能繁母猪670万头,节省670吨饲料;如果这一数字提高到20头,也就是目前我国国内的最高水平,那么每年可减少能繁母猪1750万头,节省1750万吨饲料;一旦这一数字达到目前丹麦的水准26头,那么每年可减少能繁母猪更是可达2500万头,节约饲料2500万吨。
乔会长的说法赢得众多养猪企业的认同。天兆猪业董事长余平先生表示,中国的生猪养殖在提高规模化的同时必须要提高效率,在精细化养殖上多下功夫。
□ 编辑 潘阳 □ 美编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