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中提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数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前侧发现,我班幼儿对数量的感知掌握较好。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数,但缺乏顺序性。多数幼儿对顺数、倒数、相邻数掌握较好。正确描述图形特征和找出相似物能力欠。按规律排序能力欠,不能大胆地运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结合以上方面的问题,本学期,我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了“探究操作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首先要提供充足、多维的操作材料,符合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探索操作的关键是幼儿通过操作实现探索的目的,要想幼儿真正在操作中发挥主动性,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使探索操作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操作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准备材料的单一、枯燥,与丰富的材料结合实施才能有效保证幼儿进行探索。
1、操作材料应充分具有层次性。
操作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媒介,是幼儿思维的物质基础。因此,活动前教师可通过利用废旧物的制作或发动家长与幼儿等多种途径准备好人手一套的活动材料,如:认识时钟时,请家长配合,允许幼儿带家中钟表来园,供幼儿认识使用,教师还可组织幼儿制作钟表模型,供幼儿自己操作时使用。因为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动作阶段、形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因此,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他们准确地提供适合每一个阶段的材料,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上都获得发展。与他们每个阶段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是实物、形象(点子,事物图片)、符号标记(数字)。因此,对于统一概念的操作活动应包括实物、形象和符号三种层次的材料,这样即能符合幼儿不同需要,又能以次引导幼儿从动作所提供的材料类型的侧重点也应有不同,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强其抽象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操作材料应具有多维性
向幼儿提供的材料还应讲究其多维性,注重材料应充分体现有关数学概念的一切特征,促使幼儿在对材料特征认识全面的基础上,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具有独特性的操作结果。如让幼儿进行二等分,假使向幼儿提供的是一根仅有长度的线绳,幼儿通过操作也仅能获得将线的两头对折后从中间剪断的唯一答案。如果向幼儿提供一根既有长度又有宽度的纸条,幼儿就能以宽度的中间为中心分成相等的两份,同样对物体进行二等分,后者使幼儿思维独特性、变通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多维性,利于幼儿探索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
3.材料要一物多用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按规则排序”活动 ,所提供的材料为具有多种特征的图形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厚薄不同),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材料,则可以有转换角度的余地。如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再按大小分类,再按厚薄分类。需要让幼儿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就设计具有这些特征的材料,材料具有的特征越多,可转换的角度就越多,可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二、探索操作要有明确的规则
怎样使用材料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呢?为此,必须要设计相应的操作规则,并坚持实施。实施操作规则的做法如下:
l 操作活动的第一次投放要交待清楚,使幼儿明白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材料投放后,要密切观察了解幼儿操作的情况。出现了问题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若问题较大较普遍,应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待。需要时,应对原要求进行调整,补充完善。例如“有规律地排列图形”活动,原要求是:“按照范例排列图形”,投放后发现幼儿常是前面按范例的规律排列,越往后错误就越多。针对此种情况,补充了规则的内容:“要一边排一边说,排完了要从头说一遍。”这样规定是为了运用语言来调节幼儿的动作,增强排序的有意性,以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又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我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的几何图形,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种。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数学探究操作。
探究性教育活动是开展游戏活动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指导策略。探究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探究的过程即是游戏深入的过程。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复习认识人民币的兑换时,我通过组织玩角色游戏“自助快餐店”的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服务员、收银员,提供多种10以内价位的食品,放到盘上,并标上价钱。游戏规则是:顾客根据营养食物的搭配方法,自选食物放到餐盘中,然后计算出价钱来,到收银台前付费。收银员收钱核对钱数,并找零。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条件和角色可以进行较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的训练。活动开始时,由于幼儿对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对话不熟悉,对价钱的兑换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我就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大胆游戏,并通过评选最佳服务员、顾客、收银员的形式激励幼儿,这样游戏很快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通过这种有趣的、寓教于乐的角色游戏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四、反思与启示:
1、探究操作一直被视为数学教育中构建幼儿知识结构的有利手段,不但能调动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教师应明确探究活动的实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幼儿操作发现问题——展示操作结果——概括形成概念的活动程序,让幼儿沿着一定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教师要营造宽松、接纳、宽容的氛围。多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自选合作伙伴、自选活动材料。幼儿在主动操作的过程中会经历试误的过程,教师要宽容要等待;对奇特的想法要接纳。
3、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幼儿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听:能听懂教师在情境中提出的任务。会看:能发现材料中提供的可以利用的条件是什么?会想:能从已有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会说:能说明自己的做法,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经验。会收:收拾整理材料、玩具、文具。
4、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操作活动明确方向。每一次探究操作活动都有不一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问题要求,注意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用语言正确表达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通过前侧发现,我班幼儿对数量的感知掌握较好。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数,但缺乏顺序性。多数幼儿对顺数、倒数、相邻数掌握较好。正确描述图形特征和找出相似物能力欠。按规律排序能力欠,不能大胆地运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结合以上方面的问题,本学期,我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了“探究操作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首先要提供充足、多维的操作材料,符合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探索操作的关键是幼儿通过操作实现探索的目的,要想幼儿真正在操作中发挥主动性,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使探索操作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操作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准备材料的单一、枯燥,与丰富的材料结合实施才能有效保证幼儿进行探索。
1、操作材料应充分具有层次性。
操作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媒介,是幼儿思维的物质基础。因此,活动前教师可通过利用废旧物的制作或发动家长与幼儿等多种途径准备好人手一套的活动材料,如:认识时钟时,请家长配合,允许幼儿带家中钟表来园,供幼儿认识使用,教师还可组织幼儿制作钟表模型,供幼儿自己操作时使用。因为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动作阶段、形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因此,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他们准确地提供适合每一个阶段的材料,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上都获得发展。与他们每个阶段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是实物、形象(点子,事物图片)、符号标记(数字)。因此,对于统一概念的操作活动应包括实物、形象和符号三种层次的材料,这样即能符合幼儿不同需要,又能以次引导幼儿从动作所提供的材料类型的侧重点也应有不同,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强其抽象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操作材料应具有多维性
向幼儿提供的材料还应讲究其多维性,注重材料应充分体现有关数学概念的一切特征,促使幼儿在对材料特征认识全面的基础上,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具有独特性的操作结果。如让幼儿进行二等分,假使向幼儿提供的是一根仅有长度的线绳,幼儿通过操作也仅能获得将线的两头对折后从中间剪断的唯一答案。如果向幼儿提供一根既有长度又有宽度的纸条,幼儿就能以宽度的中间为中心分成相等的两份,同样对物体进行二等分,后者使幼儿思维独特性、变通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多维性,利于幼儿探索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
3.材料要一物多用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按规则排序”活动 ,所提供的材料为具有多种特征的图形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厚薄不同),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材料,则可以有转换角度的余地。如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再按大小分类,再按厚薄分类。需要让幼儿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就设计具有这些特征的材料,材料具有的特征越多,可转换的角度就越多,可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二、探索操作要有明确的规则
怎样使用材料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呢?为此,必须要设计相应的操作规则,并坚持实施。实施操作规则的做法如下:
l 操作活动的第一次投放要交待清楚,使幼儿明白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材料投放后,要密切观察了解幼儿操作的情况。出现了问题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若问题较大较普遍,应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待。需要时,应对原要求进行调整,补充完善。例如“有规律地排列图形”活动,原要求是:“按照范例排列图形”,投放后发现幼儿常是前面按范例的规律排列,越往后错误就越多。针对此种情况,补充了规则的内容:“要一边排一边说,排完了要从头说一遍。”这样规定是为了运用语言来调节幼儿的动作,增强排序的有意性,以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又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我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的几何图形,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种。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数学探究操作。
探究性教育活动是开展游戏活动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指导策略。探究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探究的过程即是游戏深入的过程。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复习认识人民币的兑换时,我通过组织玩角色游戏“自助快餐店”的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服务员、收银员,提供多种10以内价位的食品,放到盘上,并标上价钱。游戏规则是:顾客根据营养食物的搭配方法,自选食物放到餐盘中,然后计算出价钱来,到收银台前付费。收银员收钱核对钱数,并找零。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条件和角色可以进行较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的训练。活动开始时,由于幼儿对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对话不熟悉,对价钱的兑换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我就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大胆游戏,并通过评选最佳服务员、顾客、收银员的形式激励幼儿,这样游戏很快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通过这种有趣的、寓教于乐的角色游戏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四、反思与启示:
1、探究操作一直被视为数学教育中构建幼儿知识结构的有利手段,不但能调动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教师应明确探究活动的实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幼儿操作发现问题——展示操作结果——概括形成概念的活动程序,让幼儿沿着一定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教师要营造宽松、接纳、宽容的氛围。多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自选合作伙伴、自选活动材料。幼儿在主动操作的过程中会经历试误的过程,教师要宽容要等待;对奇特的想法要接纳。
3、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幼儿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听:能听懂教师在情境中提出的任务。会看:能发现材料中提供的可以利用的条件是什么?会想:能从已有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会说:能说明自己的做法,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经验。会收:收拾整理材料、玩具、文具。
4、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操作活动明确方向。每一次探究操作活动都有不一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问题要求,注意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用语言正确表达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