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已日益被广大教师,尤其是小班教师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在小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应用广泛,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数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如何在小班教学中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 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第一次,我让同桌两人合作,用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进行如下操作:①先将三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②在这排正方体正面靠左的位置摆放一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从正面观察其形状;③师问:假如让你再添一个正方体,怎样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呢?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个摆一个看,然后交换. 当我把任务布置后,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摆起来,可是摆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常摆错. 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次,我让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但在“再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问题提出后,我并不急着让学生立刻动手,而是让同桌两人在观察前面摆的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讨论:怎样摆才能达到这一目标?然后再动手去摆.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很快地摆出了所有的摆法. 并总结得出:要想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只能摆在原来正方体的正面或背面,而不能摆在其他面. 从表面上看,第一次的合作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效果却明显不如第二次的合作,因为第二次合作前,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了合作的最终目标,促进了合作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合作心理需求
需求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 只有激起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合作学习才会富有实效.
(一)创设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
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讨论才能解决;二是任务是可以分解的,需要分工进行才能完成.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到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的讨论价值. 如果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独立完成,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是否需要合作才能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创设. 教师如果能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动机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让合作有厚实的“物质”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创设动画情境,课件显示“小猴连续不断地将各种形状的饼干随机地一个一个扔给小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当然很难独立数出各种饼干的个数. 在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学生自发产生合作的需求. 相反,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小猴把饼干一起交给小熊,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通过分别数一数的方法得知各种饼干的块数,也就不会产生合作的需求了. 显然,只有当学生面临需要合作的问题情境时,才会自行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也为合作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必须留给学生读题、审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为小组合作讨论做好准备,同时,当学生对问题有了发现并产生困惑后,可能会因为个人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从而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这时再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积极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课始,教师出示一系列算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规律.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因个体学习的局限性而感到力不从心,便主动与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迫切希望交流. 这样,在学生急切期待合作的情况下,教师再满足其要求,效果当然不言自明.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一)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 有关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有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讨论的内容必须具有思考性、开放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①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合作活动,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②挖掘教材内涵,领会编排意图.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够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二)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
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进而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思考性、探索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要设计出好的研讨问题,必须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定. 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以分数为基础的,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是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小数的. 因此,在确定教学起点时,不能只钻研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追求时尚的花架子,要适时、恰当地组织运用这一形式,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它的效益和功能.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有实效.
一、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 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第一次,我让同桌两人合作,用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进行如下操作:①先将三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②在这排正方体正面靠左的位置摆放一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从正面观察其形状;③师问:假如让你再添一个正方体,怎样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呢?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个摆一个看,然后交换. 当我把任务布置后,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摆起来,可是摆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常摆错. 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次,我让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但在“再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问题提出后,我并不急着让学生立刻动手,而是让同桌两人在观察前面摆的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讨论:怎样摆才能达到这一目标?然后再动手去摆.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很快地摆出了所有的摆法. 并总结得出:要想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只能摆在原来正方体的正面或背面,而不能摆在其他面. 从表面上看,第一次的合作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效果却明显不如第二次的合作,因为第二次合作前,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了合作的最终目标,促进了合作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合作心理需求
需求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 只有激起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合作学习才会富有实效.
(一)创设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
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讨论才能解决;二是任务是可以分解的,需要分工进行才能完成.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到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的讨论价值. 如果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独立完成,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是否需要合作才能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创设. 教师如果能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动机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让合作有厚实的“物质”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创设动画情境,课件显示“小猴连续不断地将各种形状的饼干随机地一个一个扔给小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当然很难独立数出各种饼干的个数. 在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学生自发产生合作的需求. 相反,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小猴把饼干一起交给小熊,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通过分别数一数的方法得知各种饼干的块数,也就不会产生合作的需求了. 显然,只有当学生面临需要合作的问题情境时,才会自行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也为合作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必须留给学生读题、审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为小组合作讨论做好准备,同时,当学生对问题有了发现并产生困惑后,可能会因为个人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从而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这时再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积极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课始,教师出示一系列算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规律.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因个体学习的局限性而感到力不从心,便主动与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迫切希望交流. 这样,在学生急切期待合作的情况下,教师再满足其要求,效果当然不言自明.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一)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 有关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有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讨论的内容必须具有思考性、开放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①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合作活动,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②挖掘教材内涵,领会编排意图.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够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二)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
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进而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思考性、探索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要设计出好的研讨问题,必须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定. 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以分数为基础的,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是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小数的. 因此,在确定教学起点时,不能只钻研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追求时尚的花架子,要适时、恰当地组织运用这一形式,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它的效益和功能.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