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核心(节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庄子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下列有关“虚静”“物化”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虚静”“物化”说由老子提出来的,而后庄子加以继承和发展。
  B. “坐忘”即“虚静”,它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
  C. 所谓“以天合天”就是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将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主题、情感融为一体,即后世所谓情景交融。
  D. 从养生学角度看,“虚静”“物化”能使人安逸快乐,年寿久长。
  2. 下面所录诗句与本文所述庄子美学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情。
  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所作的引申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一书阐释了许多美学理论,可见它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美学著作。
  B. 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庄子》那么我们将会从哲学、文艺创作甚至修身养性诸方面受到启发。
  C. 之所以“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是因为要“得意忘言”。
  D.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对病梅、夭梅现象进行激烈的批判,其写作目的就是号召鬻梅者要顺其天性。这是符合庄子的美学思想的。
  4. 综合全文,概括庄子的主要美学思想。
  答:
  
  5. 作者认为庄子的“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的奥妙”,请你谈谈对“奥妙”的理解。
  答:
  
  
  (二)艺术解读中的时间意象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犹如精神之依赖于物质,是生发于艺术中的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因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的表达才发展起来”,“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但是,艺术解读中空间意象、时间意象的生成,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形式转换问题,而是一个与理解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心理释放问题。例如,我们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感受到的肃杀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中唐社会现状以及诗人遭受迫害的种种联想,虽然是从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生命活动几乎绝迹的生态画面中引发出来的,但它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
  广义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统一的绝对的时间是没有的,“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但“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和如何运动”。正因为如此,时间意象的生成在实际上就成了艺术解读者的心灵在各种具象的空间意象中的游履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但这并不是空间意象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意义,而是空间意象在时间演进中把微妙的感觉或联想激活的结果。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大多和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所以往往会有非理性的成分。例如“落花流水”,由于它潜在的时间性被空间性所遮蔽,一些读者往往就会直接把它和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往往会生成青春易逝的“第一意象”。于是,有些批评者往往就习惯性地根据阅读中生成的这种直觉性时间意象,把“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一般地看成是作者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的直接反映,其实这种批判性的结论是值得读者讨论的。事实上,不同的读者在直观“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时总是潜在地跟它所象征的生命过程的时间性存在状态关联着的。如果我们不仅懂得用过去式的眼光而且懂得用进行时式的眼光来看待创造“落花流水”形象的作者对生命的复杂历程的描写,那么也会觉得上述艺术解读中得出的“第一意象”其实是可以延伸和丰富的。而直觉生成的时间意象,由于其深深地联系于生命时间的推移和流逝,让人们在想象中看到流动变幻的具体生动的生命活动情景,甚至从更广阔意义上看到生命活动的绵延性和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性又是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的。
  对于艺术解读来讲,艺术的时间意象比起艺术的空间意象是更为本质和更有挑战性的东西。因此,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才能使艺术的审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下列不能支撑“(犹如)精神之依赖物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
  B. 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生发于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
  D. 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关系的表达才发展起来。
  2.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意象生成不是一个物理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B. 富于个性的时间意象的生成,主要由欣赏者具体处境来决定。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和大多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
  D. 把“落花流水”一般地看作作者消极颓废人生观的直接反映,这是值得批评者讨论的。
  3. 下列各项根据文中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雪》时间意象的生成远远地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是解读者抛开原有生态画面而让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结果。
  B. 读者直接把“落花流水”与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用空间性遮蔽了时间性。
  C. 空间意象在时间的演进中能够激活艺术解读者微妙的感觉或联想。
  D. 为了克服艺术的空间意象缺少本质性和挑战性弊端,就必须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
  4. 试举一诗句对“落花流水”(或“落花”或“流水”)的意象加以延伸。
  答:
  5. 试概括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生成特点。
  答:
其他文献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1~2题。  1. 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 内蒙古 B. 山东 C. 宁夏 D. 陕西  2. 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 甘肃 B. 四川 C. 内蒙古 D. 山东  读我国甲、乙两地地形区示意图,回答第3题。  3. 两
期刊
“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图中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  1. 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
期刊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1. 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
期刊
下图左侧为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图,右侧是以30°视角分别从A、B、C、D四点俯看本区的网面立体图,该地人口密集,是东南亚主要水稻产地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 左图等高线中A、B、C、D四个观测点所见到的起伏形态依次对应的是( )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 一般而言,热带雨林区因高温高湿,蚊虫滋生,土壤养分淋失,以致农业不彰(
期刊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回答1~2题。  1. 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A. 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 导致湖泊土地沙漠化  C. 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 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  2. 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期刊
下图甲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路图”,乙为“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丙为“长江流量图”,据图回答1~3题。  1. 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三个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除陕西省外,另外两个是指( )  A. 湖北、河南 B. 河北、北京  C. 河南、河北 D. 湖北、安徽  2. 按照原计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本该于2007年年底通水,可是由于治污等多重因素影响
期刊
读欧洲某半岛图,回答1~3题。  1. 该半岛森林火险等级最高的时期应该是( )  A. 1、2 月份 B. 4、5 月份  C. 7、8 月份 D. 11、12 月份  2. P地为该半岛最高处,海拔2376米,有关半岛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多西少,西部降水大约900~1200mm  B. 西多东少,东部降水大约400~700mm  C. 东多西
期刊
“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2011年12月1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据此回答1~2题。  1. “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  A. 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B. 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  C. 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
期刊
在葡萄挂果、哈密瓜收摘的夏至日,某科考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面向东北方向拍摄到的景观。据此并读图完成1~3题。  1. 拍摄到此景观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6∶40 B. 8∶30 C. 15∶25 D. 18∶05  2. 从照片上的景观信息可知,此前该地的盛行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3. 从照片上
期刊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读表完成1~2题。  以色列1999年部分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  1.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以色列的农业应重点发展( )  A. 粮食种植业 B. 乳畜业  C. 园艺业 D. 家禽饲养业  2. 从虚拟水角度看,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 )  ①大量引入水密集型的产品 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③大量生产水密集型的产品 ④大规模引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