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核心(节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庄子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下列有关“虚静”“物化”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虚静”“物化”说由老子提出来的,而后庄子加以继承和发展。
B. “坐忘”即“虚静”,它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
C. 所谓“以天合天”就是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将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主题、情感融为一体,即后世所谓情景交融。
D. 从养生学角度看,“虚静”“物化”能使人安逸快乐,年寿久长。
2. 下面所录诗句与本文所述庄子美学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情。
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所作的引申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一书阐释了许多美学理论,可见它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美学著作。
B. 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庄子》那么我们将会从哲学、文艺创作甚至修身养性诸方面受到启发。
C. 之所以“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是因为要“得意忘言”。
D.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对病梅、夭梅现象进行激烈的批判,其写作目的就是号召鬻梅者要顺其天性。这是符合庄子的美学思想的。
4. 综合全文,概括庄子的主要美学思想。
答:
5. 作者认为庄子的“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的奥妙”,请你谈谈对“奥妙”的理解。
答:
(二)艺术解读中的时间意象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犹如精神之依赖于物质,是生发于艺术中的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因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的表达才发展起来”,“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但是,艺术解读中空间意象、时间意象的生成,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形式转换问题,而是一个与理解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心理释放问题。例如,我们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感受到的肃杀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中唐社会现状以及诗人遭受迫害的种种联想,虽然是从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生命活动几乎绝迹的生态画面中引发出来的,但它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
广义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统一的绝对的时间是没有的,“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但“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和如何运动”。正因为如此,时间意象的生成在实际上就成了艺术解读者的心灵在各种具象的空间意象中的游履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但这并不是空间意象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意义,而是空间意象在时间演进中把微妙的感觉或联想激活的结果。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大多和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所以往往会有非理性的成分。例如“落花流水”,由于它潜在的时间性被空间性所遮蔽,一些读者往往就会直接把它和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往往会生成青春易逝的“第一意象”。于是,有些批评者往往就习惯性地根据阅读中生成的这种直觉性时间意象,把“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一般地看成是作者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的直接反映,其实这种批判性的结论是值得读者讨论的。事实上,不同的读者在直观“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时总是潜在地跟它所象征的生命过程的时间性存在状态关联着的。如果我们不仅懂得用过去式的眼光而且懂得用进行时式的眼光来看待创造“落花流水”形象的作者对生命的复杂历程的描写,那么也会觉得上述艺术解读中得出的“第一意象”其实是可以延伸和丰富的。而直觉生成的时间意象,由于其深深地联系于生命时间的推移和流逝,让人们在想象中看到流动变幻的具体生动的生命活动情景,甚至从更广阔意义上看到生命活动的绵延性和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性又是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的。
对于艺术解读来讲,艺术的时间意象比起艺术的空间意象是更为本质和更有挑战性的东西。因此,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才能使艺术的审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下列不能支撑“(犹如)精神之依赖物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
B. 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生发于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
D. 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关系的表达才发展起来。
2.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意象生成不是一个物理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B. 富于个性的时间意象的生成,主要由欣赏者具体处境来决定。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和大多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
D. 把“落花流水”一般地看作作者消极颓废人生观的直接反映,这是值得批评者讨论的。
3. 下列各项根据文中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雪》时间意象的生成远远地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是解读者抛开原有生态画面而让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结果。
B. 读者直接把“落花流水”与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用空间性遮蔽了时间性。
C. 空间意象在时间的演进中能够激活艺术解读者微妙的感觉或联想。
D. 为了克服艺术的空间意象缺少本质性和挑战性弊端,就必须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
4. 试举一诗句对“落花流水”(或“落花”或“流水”)的意象加以延伸。
答:
5. 试概括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生成特点。
答: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庄子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下列有关“虚静”“物化”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虚静”“物化”说由老子提出来的,而后庄子加以继承和发展。
B. “坐忘”即“虚静”,它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
C. 所谓“以天合天”就是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将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主题、情感融为一体,即后世所谓情景交融。
D. 从养生学角度看,“虚静”“物化”能使人安逸快乐,年寿久长。
2. 下面所录诗句与本文所述庄子美学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情。
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所作的引申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一书阐释了许多美学理论,可见它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美学著作。
B. 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庄子》那么我们将会从哲学、文艺创作甚至修身养性诸方面受到启发。
C. 之所以“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是因为要“得意忘言”。
D.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对病梅、夭梅现象进行激烈的批判,其写作目的就是号召鬻梅者要顺其天性。这是符合庄子的美学思想的。
4. 综合全文,概括庄子的主要美学思想。
答:
5. 作者认为庄子的“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的奥妙”,请你谈谈对“奥妙”的理解。
答:
(二)艺术解读中的时间意象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犹如精神之依赖于物质,是生发于艺术中的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因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的表达才发展起来”,“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但是,艺术解读中空间意象、时间意象的生成,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形式转换问题,而是一个与理解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心理释放问题。例如,我们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感受到的肃杀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中唐社会现状以及诗人遭受迫害的种种联想,虽然是从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生命活动几乎绝迹的生态画面中引发出来的,但它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
广义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统一的绝对的时间是没有的,“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但“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和如何运动”。正因为如此,时间意象的生成在实际上就成了艺术解读者的心灵在各种具象的空间意象中的游履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但这并不是空间意象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意义,而是空间意象在时间演进中把微妙的感觉或联想激活的结果。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大多和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所以往往会有非理性的成分。例如“落花流水”,由于它潜在的时间性被空间性所遮蔽,一些读者往往就会直接把它和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往往会生成青春易逝的“第一意象”。于是,有些批评者往往就习惯性地根据阅读中生成的这种直觉性时间意象,把“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一般地看成是作者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的直接反映,其实这种批判性的结论是值得读者讨论的。事实上,不同的读者在直观“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时总是潜在地跟它所象征的生命过程的时间性存在状态关联着的。如果我们不仅懂得用过去式的眼光而且懂得用进行时式的眼光来看待创造“落花流水”形象的作者对生命的复杂历程的描写,那么也会觉得上述艺术解读中得出的“第一意象”其实是可以延伸和丰富的。而直觉生成的时间意象,由于其深深地联系于生命时间的推移和流逝,让人们在想象中看到流动变幻的具体生动的生命活动情景,甚至从更广阔意义上看到生命活动的绵延性和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性又是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的。
对于艺术解读来讲,艺术的时间意象比起艺术的空间意象是更为本质和更有挑战性的东西。因此,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才能使艺术的审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下列不能支撑“(犹如)精神之依赖物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
B. 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生发于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
D. 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关系的表达才发展起来。
2.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意象生成不是一个物理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B. 富于个性的时间意象的生成,主要由欣赏者具体处境来决定。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和大多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
D. 把“落花流水”一般地看作作者消极颓废人生观的直接反映,这是值得批评者讨论的。
3. 下列各项根据文中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雪》时间意象的生成远远地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是解读者抛开原有生态画面而让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结果。
B. 读者直接把“落花流水”与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用空间性遮蔽了时间性。
C. 空间意象在时间的演进中能够激活艺术解读者微妙的感觉或联想。
D. 为了克服艺术的空间意象缺少本质性和挑战性弊端,就必须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
4. 试举一诗句对“落花流水”(或“落花”或“流水”)的意象加以延伸。
答:
5. 试概括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生成特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