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教学中,学生能品读到很多优美的文章,常为文中优美的语言而留连忘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和学生共同品读文中优美的语言。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就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真正内涵、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主要包括词语品析、句子品析和文段品读,在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如下:
一、把握重点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下的作用
在写景叙事中,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很见作者的功力,常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悠长的情味。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文章时,要善于把握这些词语,能够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和理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很多学生会找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还有学生会找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采蜜时热闹沸腾的景象,不仅写出了声音还有动作。通过把握这些重点词语,学生可以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再如,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本文通过写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文章很能勾起学生对儿时游戏的回忆。在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儿时是否做过类似文中描人影画竹影的游戏?”在引起学生共鸣后,可以让学生品味生动形象表现童趣的句子,有些学生就会体会出“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中的“一跳一跳”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红光的消失在儿童眼里却充满动感。
二、抓住修辞手法的精妙对突出表达效果的作用
汉语言生动优美,“它表情达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主要靠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一些精妙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文中使用的精妙修辞来品味,来获得语言的美感。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紫藤萝瀑布”做了恰当准确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并通过个人品味和小组讨论,使很多学生对文中的景物描写产生自己独到的分析。有的学生会抓住“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发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体会把紫藤萝写成流动的瀑布和欢乐的人群而描绘出的紫藤萝盛开的勃勃生机。还有学生会抓住“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中使用的拟人,体会作者写出的花开的繁盛。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从比喻、拟人的修辞理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的’”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的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三、体会生动细致的描写对突出描写对象的作用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文章作者对文中的人或物的性格、品格、特征都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抓住相关语句反复品味,从中可获得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描写人物最基本的五种方法,那就是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对物的描写,要体会描写的顺序和描写的角度等。在每接触一篇新课文时,都要让学生体会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从而让学生品味语言美。例如,前面提到的《竹影》,学生在品味生动形象表现童趣的句子时,有的学生就会抓住文中“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这一段对孩子们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表现出的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特别是结局部分,学生会从神态“脸色惨白”、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语言“放学了,——你们走吧”等细致的刻画中,深深体悟出韩麦爾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文章的内涵所在,感悟和品味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灵活地运用好语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反复揣摩、品味、吟咏,使作品的气韵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一、把握重点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下的作用
在写景叙事中,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很见作者的功力,常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悠长的情味。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文章时,要善于把握这些词语,能够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和理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很多学生会找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还有学生会找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采蜜时热闹沸腾的景象,不仅写出了声音还有动作。通过把握这些重点词语,学生可以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再如,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本文通过写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文章很能勾起学生对儿时游戏的回忆。在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儿时是否做过类似文中描人影画竹影的游戏?”在引起学生共鸣后,可以让学生品味生动形象表现童趣的句子,有些学生就会体会出“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中的“一跳一跳”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红光的消失在儿童眼里却充满动感。
二、抓住修辞手法的精妙对突出表达效果的作用
汉语言生动优美,“它表情达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主要靠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一些精妙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文中使用的精妙修辞来品味,来获得语言的美感。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紫藤萝瀑布”做了恰当准确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并通过个人品味和小组讨论,使很多学生对文中的景物描写产生自己独到的分析。有的学生会抓住“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发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体会把紫藤萝写成流动的瀑布和欢乐的人群而描绘出的紫藤萝盛开的勃勃生机。还有学生会抓住“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中使用的拟人,体会作者写出的花开的繁盛。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从比喻、拟人的修辞理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的’”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的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三、体会生动细致的描写对突出描写对象的作用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文章作者对文中的人或物的性格、品格、特征都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抓住相关语句反复品味,从中可获得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描写人物最基本的五种方法,那就是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对物的描写,要体会描写的顺序和描写的角度等。在每接触一篇新课文时,都要让学生体会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从而让学生品味语言美。例如,前面提到的《竹影》,学生在品味生动形象表现童趣的句子时,有的学生就会抓住文中“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这一段对孩子们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表现出的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特别是结局部分,学生会从神态“脸色惨白”、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语言“放学了,——你们走吧”等细致的刻画中,深深体悟出韩麦爾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文章的内涵所在,感悟和品味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灵活地运用好语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反复揣摩、品味、吟咏,使作品的气韵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