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情感体验。紧扣情感需求,找准情感契合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文章 情感体验 契合点 动之以情 情感美队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语文是一门生动而富于情感的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都是情感的美文、心灵的鸡汤,他们情动而辞发,笔下的情景、人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师生心灵的体验等。
一、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操
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时往往不对课文进行深层分析和探究。忽略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大搞“一言堂”,糟蹋了好的文章。因为能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无不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牢牢把握教材特点,如苏轼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清新婉约;岳飞《满江红》的激昂慷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心血和泪水凝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品味、鉴赏,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气氛,并使它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文章以背影开篇,到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最后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由此再让学生背诵一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推而广之,再让学生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音乐感染、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乐其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恨其所恨,释放的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有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就让大家回忆春游的情景,爬上山顶时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欣赏美景的那种美好体验。再联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引发了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理解也更丰富、更深刻了。
三、紧扣情感需求,找准情感契合点
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所以,教师上课时需要将情感丰富地表露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情感来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次散步的小片段,展示了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在母亲与儿子意见分歧后,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建议走小路的过程中,把我对母亲的尊重和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展示出来,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等。通篇浓浓的情感让我们读起来如沐和风、如浴春雨,这正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学生读到这里,自然而然地结合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二十年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点滴思考,虽然粗浅,但效果的确不错。如果语文教师都能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对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所以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的情感美,体验情感美,丰我情感、富我精神,在美中生活、在美中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文章 情感体验 契合点 动之以情 情感美队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语文是一门生动而富于情感的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都是情感的美文、心灵的鸡汤,他们情动而辞发,笔下的情景、人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师生心灵的体验等。
一、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操
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时往往不对课文进行深层分析和探究。忽略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大搞“一言堂”,糟蹋了好的文章。因为能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无不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牢牢把握教材特点,如苏轼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清新婉约;岳飞《满江红》的激昂慷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心血和泪水凝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品味、鉴赏,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气氛,并使它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文章以背影开篇,到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最后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由此再让学生背诵一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推而广之,再让学生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音乐感染、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乐其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恨其所恨,释放的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有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就让大家回忆春游的情景,爬上山顶时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欣赏美景的那种美好体验。再联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引发了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理解也更丰富、更深刻了。
三、紧扣情感需求,找准情感契合点
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所以,教师上课时需要将情感丰富地表露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情感来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次散步的小片段,展示了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在母亲与儿子意见分歧后,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建议走小路的过程中,把我对母亲的尊重和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展示出来,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等。通篇浓浓的情感让我们读起来如沐和风、如浴春雨,这正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学生读到这里,自然而然地结合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二十年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点滴思考,虽然粗浅,但效果的确不错。如果语文教师都能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对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所以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的情感美,体验情感美,丰我情感、富我精神,在美中生活、在美中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