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搜集和取舍历史资源是新课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提升兴趣开阔思维的方法和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影视文学作品的繁荣,历史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渠道。但在繁荣里面,历史的和非历史的资料鱼龙混杂,不仅影响学生的视觉,也混淆了人们明辨真假是非的能力。一个人的思想来源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因此教会学生辨别真假,学会提取是新课改历史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一、学会辨别真伪性
历史就是生活,故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不能说任何时间出现的都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如影视电影,文学作品都有历史的成份,但其目的性是供人娱乐,必然有其夸张荒诞伪历史的因素存在,如《神话》取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社会生活。人物和大背景是真实的,但故事的细节和发展夸张及荒诞了历史的真实性。如当时人们穿的衣服、吃的饭、说的话、行为举止,就参杂了许多现代因素,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缺乏明辨能力,特别是对一些明星的喜爱,故把明星夸张荒诞伪历史的表演都当成真实性的历史事件,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学生错误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那么怎样辨认历史的真实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识现在,因为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只有认识现在的各个方面,了解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后面的动力。如现在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现在的制度、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而对于秦朝的人们的生活,就应该取决于当时的制度、经济和思想文化。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行为习惯、语言、生活放入古代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其次学会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不是历史教学意义上的比较,而是像商品比较一样,把同样的历史放在一起,如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央视的电视《三国演义》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那么三个都有的就可以判断真实性了。毕竟历史是不可篡改的。如果可比较的资料较少甚至没有,例如清朝的宫廷生活。由于掌握的可以比较东西少,在学生思想上就会形成像赵薇所演绎那样的认知吗?当然不是,同时代的不能比,我们可以和不同时代的比。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今天的生活只适应今天的社会,不可能把今天的生活应用于古代的社会,如民主自由。那么赵薇所表现的就是把现代生活运用在古代了,这是艺术的需要但不是历史的真实的。再次学会辩证的看待。任何历史的都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如我们的思想不能说过去的就是错的现在就是对的,或说现在的是错过去的就是对的。一位哲学家说过存在即合理。通过辩证的看问题就会把自己的心胸打开,接纳各方面的知识为我们对知识的取舍奠定基础。如武侠小说和网络小说,虽然有许多糟粕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可取供我们学习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也就不可能产生对历史真伪的辨别。如蒙恬这个历史人物,不知道其是何许人,也就不可能考证蒙恬拿着大炮打匈奴的正确性了。不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也就不知为什么穿着印有日本军旗招摇的人会成为人们唾骂的靶子。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我们辨别真伪的基础。
二、寻找典型性
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面镜子,一代文豪为什么是一面镜子?那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相比更能全面的反映俄国19世纪社会,更具有典型性。但不是托尔斯泰全部的作品而是其中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最具有典型性。历史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因此材料的来源也必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社会生活等都有其自己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找到所需要的典型性材料。因此在寻找典型性的时候就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首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历史的一个方面来寻找典型性。如探究活动课《“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可供教师查阅的资料很多,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到反映欧洲中世纪全貌的所有资料,只要找到其中一个方面就可窥其全貌,也就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了。例如封建庄园及教堂建筑不正体现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吗!其次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经济形态决定其历史形态。人们吃、穿、住、想。用就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我们了解了一个时期的经济状况,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其他历史状况。把经济作为了解历史的典型是寻找典型性最基本的取向。当然对于其它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
在众多的历史资源中寻找一两个典型实列来说明问题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典型性不但提高了教学工作,也有助学生的成长。
三 选择针对性
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其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年级有侧重理科或文科的班,而侧重文科的班又有男女比重之别和城乡比重之别。不同的学情对资料的理解和接受是不同的。女生感性多于理性,幻想大于实际。这就需要资料的来源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因学情的不相同,因此在资料的选择上就因该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选择。哪一个更据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同样可以说明欧洲中世纪的典型材料的有文学作品,建筑,绘画,史书以及影视作品。但哪一个材料的使用更能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有些史料典型性很强,更能说明问题,但由于不适合学生思维习惯与生活习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寻找适合学生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单个人看法,希望我与各位同仁,孰知历史才能有效的为学生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历史,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一、学会辨别真伪性
历史就是生活,故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不能说任何时间出现的都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如影视电影,文学作品都有历史的成份,但其目的性是供人娱乐,必然有其夸张荒诞伪历史的因素存在,如《神话》取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社会生活。人物和大背景是真实的,但故事的细节和发展夸张及荒诞了历史的真实性。如当时人们穿的衣服、吃的饭、说的话、行为举止,就参杂了许多现代因素,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缺乏明辨能力,特别是对一些明星的喜爱,故把明星夸张荒诞伪历史的表演都当成真实性的历史事件,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学生错误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那么怎样辨认历史的真实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识现在,因为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只有认识现在的各个方面,了解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后面的动力。如现在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现在的制度、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而对于秦朝的人们的生活,就应该取决于当时的制度、经济和思想文化。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行为习惯、语言、生活放入古代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其次学会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不是历史教学意义上的比较,而是像商品比较一样,把同样的历史放在一起,如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央视的电视《三国演义》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那么三个都有的就可以判断真实性了。毕竟历史是不可篡改的。如果可比较的资料较少甚至没有,例如清朝的宫廷生活。由于掌握的可以比较东西少,在学生思想上就会形成像赵薇所演绎那样的认知吗?当然不是,同时代的不能比,我们可以和不同时代的比。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今天的生活只适应今天的社会,不可能把今天的生活应用于古代的社会,如民主自由。那么赵薇所表现的就是把现代生活运用在古代了,这是艺术的需要但不是历史的真实的。再次学会辩证的看待。任何历史的都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如我们的思想不能说过去的就是错的现在就是对的,或说现在的是错过去的就是对的。一位哲学家说过存在即合理。通过辩证的看问题就会把自己的心胸打开,接纳各方面的知识为我们对知识的取舍奠定基础。如武侠小说和网络小说,虽然有许多糟粕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可取供我们学习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也就不可能产生对历史真伪的辨别。如蒙恬这个历史人物,不知道其是何许人,也就不可能考证蒙恬拿着大炮打匈奴的正确性了。不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也就不知为什么穿着印有日本军旗招摇的人会成为人们唾骂的靶子。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我们辨别真伪的基础。
二、寻找典型性
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面镜子,一代文豪为什么是一面镜子?那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相比更能全面的反映俄国19世纪社会,更具有典型性。但不是托尔斯泰全部的作品而是其中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最具有典型性。历史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因此材料的来源也必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社会生活等都有其自己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找到所需要的典型性材料。因此在寻找典型性的时候就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首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历史的一个方面来寻找典型性。如探究活动课《“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可供教师查阅的资料很多,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到反映欧洲中世纪全貌的所有资料,只要找到其中一个方面就可窥其全貌,也就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了。例如封建庄园及教堂建筑不正体现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吗!其次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经济形态决定其历史形态。人们吃、穿、住、想。用就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我们了解了一个时期的经济状况,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其他历史状况。把经济作为了解历史的典型是寻找典型性最基本的取向。当然对于其它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
在众多的历史资源中寻找一两个典型实列来说明问题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典型性不但提高了教学工作,也有助学生的成长。
三 选择针对性
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其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年级有侧重理科或文科的班,而侧重文科的班又有男女比重之别和城乡比重之别。不同的学情对资料的理解和接受是不同的。女生感性多于理性,幻想大于实际。这就需要资料的来源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因学情的不相同,因此在资料的选择上就因该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选择。哪一个更据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同样可以说明欧洲中世纪的典型材料的有文学作品,建筑,绘画,史书以及影视作品。但哪一个材料的使用更能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有些史料典型性很强,更能说明问题,但由于不适合学生思维习惯与生活习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寻找适合学生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单个人看法,希望我与各位同仁,孰知历史才能有效的为学生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历史,热爱历史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