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 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 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 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 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 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 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 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 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 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 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 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 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 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 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 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 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 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 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 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 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 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 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 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 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 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 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 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 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 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 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 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 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 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 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 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 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 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 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 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 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 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 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 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 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 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 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 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