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樹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形成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那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研究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课堂上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一个长方形纸片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问题一出,学生就跃跃欲试,纷纷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画、剪、拼,想到多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又如“时、分认识”,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以外,注重实践性。如:让学生动手拨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还让学生拨出早晨起床时刻和晚上睡觉时刻。这样设计练习,既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的干涉,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解答:“有两框梨子共重6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梨子6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框梨子的重量相等。结果两框梨子各有多少千克?”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借助图画理解题意,有的列式求解:(60-6×2)÷2(乙筐);(60+6×2)÷2(甲筐);60÷2—6(乙筐);60÷2+6(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梨子重X千克,2(X+6)=60;设甲筐梨子重X千克。2(X-6)=60。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路。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4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果,在一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习后,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如: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练习时,通过题组练习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了,而其结构不变,解题思路和方法也不变。从长期的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是以思维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态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到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践或验证;从多角度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联结点把它们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索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樹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形成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那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研究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课堂上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一个长方形纸片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问题一出,学生就跃跃欲试,纷纷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画、剪、拼,想到多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又如“时、分认识”,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以外,注重实践性。如:让学生动手拨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还让学生拨出早晨起床时刻和晚上睡觉时刻。这样设计练习,既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的干涉,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解答:“有两框梨子共重6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梨子6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框梨子的重量相等。结果两框梨子各有多少千克?”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借助图画理解题意,有的列式求解:(60-6×2)÷2(乙筐);(60+6×2)÷2(甲筐);60÷2—6(乙筐);60÷2+6(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梨子重X千克,2(X+6)=60;设甲筐梨子重X千克。2(X-6)=60。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路。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4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果,在一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习后,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如: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练习时,通过题组练习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了,而其结构不变,解题思路和方法也不变。从长期的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是以思维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态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到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践或验证;从多角度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联结点把它们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索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