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典:诺奖之行》记录了莫言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整个过程。它比起之前的一些获奖作品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新颖的设计风格,图文并茂的组合和精美的印制质量,用纸质图书的形式演绎了一章“固态电影”。
该书的复调结构,用多个“声音”描述了“盛典”:
第一个“声音”是以陪同莫言参与盛典的朋友身份进行的叙述,字里行间充满灵性的旁白讲述。
第二个“声音”则是莫言自己的。一方面补充了对陪同者不能亲历、只能获奖者才能参加的事件的叙述,如在王宫举行的国王晚宴;另一方面莫言的叙述也以一位长者的沉稳、淡然的心态,讲述了他对文学、人性和世界的理解——一种难得的淡然、通达和智慧。
第三个“声音”是莫言在诺贝尔一周所做的公开演讲以及所接受的媒体采访实录,言语行间,读到莫言睿智、幽默、宽厚的大家风范的一面。
第四个“声音”来自那些精美的图片,图片从来都是好故事的源头。特别的版式也让人觉得此类书也可以这样做,精致而且透着一股很牛气的时尚范儿。
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莫言有很多细致的心理。风尘仆仆乍到斯德哥尔摩,莫言提出希望先去饭店,“换一下衣服,洗一把脸”——“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向主办方提出自己的要求”,不是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我太太确实太累了,我为她才这样”。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稀罕的,是不易的,是被神挑选的。跟世间其他很多事情不一样的是,这跟努力与否有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努力与否不是关键,但要发现关键之处在哪里,又必须努力才行。这一点,也是人生非常吊诡和无理的一点——人得走过整个人生,才知道自己人生的限制在哪里,就像贝多芬对他的学生说的那样,你得非常非常努力地弹琴,这样你才确定你自己根本不会弹琴。”
莫言说:“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
事实上,从来都没人为文学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因为它既真实又虚构,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有人说它是灯塔,有人说它是明镜。有人注重它的形式,有人喜欢它的情感。柏拉图当年说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文学是对真实的模仿,现象世界在他看来是次等的。但亚里士多德却将被放逐了的文学挽救了回来,他认为文学除了模仿外,更能揭示世界的本质,文学始终高于现实。
其实,任何人,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文学,深入自己的生活或者成长历程,让语言的魔力深入到神经末梢里去,那种被放大的痛楚和欢愉,是对生活的有力唤醒。在莫言这样的作家璀璨坚实的文笔下,你会发现现实又是那么美,那么结实,那么让人相信。当然,这是文学的力量。
该书的复调结构,用多个“声音”描述了“盛典”:
第一个“声音”是以陪同莫言参与盛典的朋友身份进行的叙述,字里行间充满灵性的旁白讲述。
第二个“声音”则是莫言自己的。一方面补充了对陪同者不能亲历、只能获奖者才能参加的事件的叙述,如在王宫举行的国王晚宴;另一方面莫言的叙述也以一位长者的沉稳、淡然的心态,讲述了他对文学、人性和世界的理解——一种难得的淡然、通达和智慧。
第三个“声音”是莫言在诺贝尔一周所做的公开演讲以及所接受的媒体采访实录,言语行间,读到莫言睿智、幽默、宽厚的大家风范的一面。
第四个“声音”来自那些精美的图片,图片从来都是好故事的源头。特别的版式也让人觉得此类书也可以这样做,精致而且透着一股很牛气的时尚范儿。
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莫言有很多细致的心理。风尘仆仆乍到斯德哥尔摩,莫言提出希望先去饭店,“换一下衣服,洗一把脸”——“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向主办方提出自己的要求”,不是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我太太确实太累了,我为她才这样”。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稀罕的,是不易的,是被神挑选的。跟世间其他很多事情不一样的是,这跟努力与否有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努力与否不是关键,但要发现关键之处在哪里,又必须努力才行。这一点,也是人生非常吊诡和无理的一点——人得走过整个人生,才知道自己人生的限制在哪里,就像贝多芬对他的学生说的那样,你得非常非常努力地弹琴,这样你才确定你自己根本不会弹琴。”
莫言说:“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
事实上,从来都没人为文学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因为它既真实又虚构,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有人说它是灯塔,有人说它是明镜。有人注重它的形式,有人喜欢它的情感。柏拉图当年说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文学是对真实的模仿,现象世界在他看来是次等的。但亚里士多德却将被放逐了的文学挽救了回来,他认为文学除了模仿外,更能揭示世界的本质,文学始终高于现实。
其实,任何人,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文学,深入自己的生活或者成长历程,让语言的魔力深入到神经末梢里去,那种被放大的痛楚和欢愉,是对生活的有力唤醒。在莫言这样的作家璀璨坚实的文笔下,你会发现现实又是那么美,那么结实,那么让人相信。当然,这是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