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师风面临着新的问题,明确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并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师德水平。
关键词:师德建设;内涵;策略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也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因素。为对抗市场经济大潮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带来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崇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一、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透析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办好一所高校,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培养优秀教师必备的也是关键的因素。纵观当前高校的教师队伍,在主流尚好的同时,在某些教师身上,师德修养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有:
一是不思进取,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上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热心于走旁门左道,习惯于因循守旧,以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从业日久也进步甚微。部分教师不能够主动学习高等教育理念和专业领域新知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过时;在走出大学校门即任教的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中,有些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却不能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参加挂职学习锻炼主动性不强,不愿意接触一线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而不能自知,有自知而不能自纠,有自纠而不彻底;或专业知识不全面,只懂一门其他的知之甚少;或只知依课本讲知识,课本上有多少就讲多少,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章节的知识点在哪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是什么,以书教书;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平铺直叙,无轻重缓急难易;或缺乏课堂驾驭能力、与学生沟通互动能力,课堂提问设计水平低下,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没有几人跟随老师;或缺乏判断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不知道学生是否在跟随听课,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内容,不知道学生可能存在哪些疑惑……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二是不讲奉献,缺乏敬业精神。守不住三尺讲台的清寒,抵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个人利益为上。有的以到外面接项目、赚外快为第一要务,学校工作为辅,对份内工作甚至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缺乏敬业精神;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有的习惯工作之前先讲待遇,没有待遇的事情不做;有的甚至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持不支持态度,如对学校出台的制度持无原则的反对态度,毫不考虑制度出台的出发点,拈轻怕重,不服从安排,期望不现实的自由主义。
三是罔顾师尊,育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将自身责任仅限于教室之内、讲台之上的授业之言,一下讲台、一出教室门即对学生不闻不问,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违纪行为、心理问题等视若无睹。个别教师不学习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缺乏师表意识,语言粗俗、仪表不整,有的缺乏自律精神,行为不谨,举止不端。个别教师甚至罔顾师德师尊,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或利用职权私吞学生经费、任意支配入党及评优名额、与学生交往不得体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同时,高校。内部制度制约不到位,也是导致师德师风建设不力的重要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偏差。市场经济下,教育的物质基础获得了快速优化,但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铺开,使得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混乱,急功近利、轻奉献重索取, 职业道德意识淡漠,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形成衍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土壤与温床。
二是高校内部的制度导向缺失。有的高校行政机关风气浓厚,教师地位、待遇等反教学、育人一线倾斜;部分高校职称评审晋级以科研、学术主导,一线教书育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此外,师德师风表现虽为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畴,但作为软性指标,远不及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硬性指标好操作,如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易流于形式,对教师威摄力不大。
三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价值导向失衡。古人家家户户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推崇“师道尊严”,古代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究“行为士范,言为士则”。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物质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老一辈教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待生如子的人文情怀,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气节日渐淡薄。传统的教师及教育价值观部分崩溃,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新的价值体系难以重构。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忽视道德情操、师德修养的陶冶和提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旧,不能深入人心,所起作用极为有限,教师多仅凭感性的职业良心行事,缺乏理性、自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大多数才刚刚成年,或接近成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到学校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以后工作所需的必要技能,更需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应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的综合体现。
首先,师德应体现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及对职业生涯的甘于奉献。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弹性比较大,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对其时间及质量予以准确的量化,工作效果与教师本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可能相距甚远,所获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及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师来说,高尚的师德不仅需要坚定的职业信念,更需要在安于平凡、甘于奉献中坚守。讲台上的人生,攀不上显赫的名声、地位、权力、财富,享不到悠闲、自在、舒适、安逸,却少不了种种辛苦、操劳、责任、压力,只有能够坚守师德操守、甘做人梯奉献的教师,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荣誉感激励、约束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其次,师德应体现对职业对象的深切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可互动的个体生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爱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影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原教育部长周济提出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则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极具爱心、深谙爱的艺术的大家。一位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他才能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需求,对学生的心理感同身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和感染学生。相应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与善意的学生,也往往更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引发了学生的敌意和仇视情绪,则哪怕所教十分正确,学生也可能拒不接受。
第三,师德应体现对职业道德约束的心理接受与言行外化。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甚至,“身教”之潜够默化,比“言传”来得更为直观有效,影响深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遵守独具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教师只有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约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
第四,师德应体现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决不能容忍他的学生虚度光阴而学无所成,他的职业良心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所攻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这对教师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学生心理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真正心怀学生、师德高尚的教师,总能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与途径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坚定师德信仰、加强典型引导、规范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
第一,注重学习提升、统一认识,以理念更新带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师德师风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对此,高校及教师本身都应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及社会的步伐。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与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讲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栏目等,在充分了解教师师德水平及表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则需切实了解学生的变化及需求,并清楚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加以克服。
第二,注重宣传教育、典型引导,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并通过报告会、先进事迹汇编、宣传栏、校园网页等,大力宣传、推介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详细介绍他们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对师德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他人无形的感染与影响,宏扬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建设。
第三,注重创新方式、丰富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结合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广加宣传;对一些反面典型则进行处分,统一思想,净化队伍负面反映;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师表、师魂”等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征文、报告会、讲座、教师礼仪培训等活动;开展教育理念提升、教研教改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技能比武等业务竞赛活动,联系一个班级、参加一堂班会、帮助一个学生、指导一个社团等育人活动,鼓励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第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系统全面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专门制度,并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追查到底;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听课、考试、教研教改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严格教职工考勤制度,出台教师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职工不得无偿占用学院资源来完成以个人名义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和学生;完善和落实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从师德师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专业水平、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对责任心淡薄、自由散漫导致教学事故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对进取心不强、不重学习教学水平低下的,不予评聘教师系列岗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职称评聘、课酬等级相挂钩;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后的管理,杜绝个别老师评了职称万事大吉、不思进取的现象。
参考文献:
林伟健高校师德建设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丁红,李革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融合境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4).
何祥林,黄吴京,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 .
关键词:师德建设;内涵;策略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也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因素。为对抗市场经济大潮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带来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崇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一、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透析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办好一所高校,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培养优秀教师必备的也是关键的因素。纵观当前高校的教师队伍,在主流尚好的同时,在某些教师身上,师德修养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有:
一是不思进取,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上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热心于走旁门左道,习惯于因循守旧,以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从业日久也进步甚微。部分教师不能够主动学习高等教育理念和专业领域新知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过时;在走出大学校门即任教的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中,有些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却不能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参加挂职学习锻炼主动性不强,不愿意接触一线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而不能自知,有自知而不能自纠,有自纠而不彻底;或专业知识不全面,只懂一门其他的知之甚少;或只知依课本讲知识,课本上有多少就讲多少,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章节的知识点在哪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是什么,以书教书;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平铺直叙,无轻重缓急难易;或缺乏课堂驾驭能力、与学生沟通互动能力,课堂提问设计水平低下,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没有几人跟随老师;或缺乏判断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不知道学生是否在跟随听课,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内容,不知道学生可能存在哪些疑惑……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二是不讲奉献,缺乏敬业精神。守不住三尺讲台的清寒,抵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个人利益为上。有的以到外面接项目、赚外快为第一要务,学校工作为辅,对份内工作甚至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缺乏敬业精神;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有的习惯工作之前先讲待遇,没有待遇的事情不做;有的甚至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持不支持态度,如对学校出台的制度持无原则的反对态度,毫不考虑制度出台的出发点,拈轻怕重,不服从安排,期望不现实的自由主义。
三是罔顾师尊,育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将自身责任仅限于教室之内、讲台之上的授业之言,一下讲台、一出教室门即对学生不闻不问,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违纪行为、心理问题等视若无睹。个别教师不学习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缺乏师表意识,语言粗俗、仪表不整,有的缺乏自律精神,行为不谨,举止不端。个别教师甚至罔顾师德师尊,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或利用职权私吞学生经费、任意支配入党及评优名额、与学生交往不得体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同时,高校。内部制度制约不到位,也是导致师德师风建设不力的重要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偏差。市场经济下,教育的物质基础获得了快速优化,但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铺开,使得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混乱,急功近利、轻奉献重索取, 职业道德意识淡漠,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形成衍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土壤与温床。
二是高校内部的制度导向缺失。有的高校行政机关风气浓厚,教师地位、待遇等反教学、育人一线倾斜;部分高校职称评审晋级以科研、学术主导,一线教书育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此外,师德师风表现虽为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畴,但作为软性指标,远不及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硬性指标好操作,如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易流于形式,对教师威摄力不大。
三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价值导向失衡。古人家家户户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推崇“师道尊严”,古代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究“行为士范,言为士则”。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物质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老一辈教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待生如子的人文情怀,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气节日渐淡薄。传统的教师及教育价值观部分崩溃,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新的价值体系难以重构。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忽视道德情操、师德修养的陶冶和提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旧,不能深入人心,所起作用极为有限,教师多仅凭感性的职业良心行事,缺乏理性、自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大多数才刚刚成年,或接近成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到学校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以后工作所需的必要技能,更需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应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的综合体现。
首先,师德应体现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及对职业生涯的甘于奉献。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弹性比较大,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对其时间及质量予以准确的量化,工作效果与教师本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可能相距甚远,所获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及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师来说,高尚的师德不仅需要坚定的职业信念,更需要在安于平凡、甘于奉献中坚守。讲台上的人生,攀不上显赫的名声、地位、权力、财富,享不到悠闲、自在、舒适、安逸,却少不了种种辛苦、操劳、责任、压力,只有能够坚守师德操守、甘做人梯奉献的教师,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荣誉感激励、约束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其次,师德应体现对职业对象的深切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可互动的个体生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爱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影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原教育部长周济提出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则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极具爱心、深谙爱的艺术的大家。一位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他才能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需求,对学生的心理感同身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和感染学生。相应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与善意的学生,也往往更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引发了学生的敌意和仇视情绪,则哪怕所教十分正确,学生也可能拒不接受。
第三,师德应体现对职业道德约束的心理接受与言行外化。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甚至,“身教”之潜够默化,比“言传”来得更为直观有效,影响深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遵守独具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教师只有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约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
第四,师德应体现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决不能容忍他的学生虚度光阴而学无所成,他的职业良心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所攻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这对教师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学生心理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真正心怀学生、师德高尚的教师,总能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与途径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坚定师德信仰、加强典型引导、规范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
第一,注重学习提升、统一认识,以理念更新带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师德师风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对此,高校及教师本身都应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及社会的步伐。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与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讲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栏目等,在充分了解教师师德水平及表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则需切实了解学生的变化及需求,并清楚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加以克服。
第二,注重宣传教育、典型引导,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并通过报告会、先进事迹汇编、宣传栏、校园网页等,大力宣传、推介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详细介绍他们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对师德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他人无形的感染与影响,宏扬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建设。
第三,注重创新方式、丰富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结合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广加宣传;对一些反面典型则进行处分,统一思想,净化队伍负面反映;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师表、师魂”等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征文、报告会、讲座、教师礼仪培训等活动;开展教育理念提升、教研教改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技能比武等业务竞赛活动,联系一个班级、参加一堂班会、帮助一个学生、指导一个社团等育人活动,鼓励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第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系统全面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专门制度,并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追查到底;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听课、考试、教研教改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严格教职工考勤制度,出台教师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职工不得无偿占用学院资源来完成以个人名义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和学生;完善和落实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从师德师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专业水平、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对责任心淡薄、自由散漫导致教学事故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对进取心不强、不重学习教学水平低下的,不予评聘教师系列岗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职称评聘、课酬等级相挂钩;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后的管理,杜绝个别老师评了职称万事大吉、不思进取的现象。
参考文献:
林伟健高校师德建设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丁红,李革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融合境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4).
何祥林,黄吴京,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