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成玉人生的一半以上时间是在石油行业度过。从1982年加入中海油后的20多年里,傅成玉曾在这家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的各个业务板块工作。直到2003年10月,傅成玉担任中海油总经理。
傅成玉肤色黝黑,国字脸上一副硕大的方框眼镜占据了显眼的位置,颇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风格。身边人士介绍,傅成玉平素行事低调,言谈间并无央企CEO的架子。
中海油内部有不少人抱怨,傅成玉是一个“抠门”的管理者,他倡导的降低成本已经体现在公司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
2011年元旦前夕,中海油的晚宴上,一位高管起身发表新年贺词,并将满满一杯红酒一饮而尽。
“心疼死我了。”傅成玉在一旁笑言,“没有控制成本。”
不过,对中海油员工来说,傅成玉也是慷慨的管理者。中海油辅业改制期间,傅成玉曾经约职工座谈,有下岗风险的一些中年职工当场潸然泪下,这对傅成玉触动很大。最终,中海油的辅业改革没有裁掉一个人。
1月15日,在北京朝阳门内被设计成海上钻井平台的中海油总部,傅成玉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针对中海油的全产业链、整体上市、深海战略等问题,傅成玉一一做出解答。
另类“石油巨头”
“说我们公司很西化,但是我们的做法有着很浓厚的中国特色。”傅成玉谈及中海油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间,不免感慨。
这亦是傅成玉本人的经历影射。32岁时,傅成玉被公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主修石油工程专业。回国后,他参与过中海油与阿莫科等多个外资公司的合作项目。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深远。
在国内,中海油亦是有独特的“出身”:在三大石油公司之中实力最弱,不过历史包袱亦是最轻;中海油希望以企业的身份“走出去”,但在海外经常被贴上国家石油公司的标签;中海油最早与国外石油公司合资,不过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之下,仍难以抹去与生俱来的“中国味道”。
《财经国家周刊》:中海油是中国最早与国外合资的国企之一,也被认为是最“西化”的大型央企。独特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形成,对中海油“走出去”有无帮助?
傅成玉:中海油是最先学西方的,而且学得比较彻底,把西方大多数的东西都拿过来了。但是当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跨越的时候发觉非常难。
为了超越,我们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首先是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了要消化,把它揉碎了,把我们之前的东西揉碎了往一起掺。掺完了形成的东西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我们原来的,但是包含了我们和西方共同的管理上的价值和理念,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做法,所以在管理路径上跟西方都还是不同。
我们国家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主要是靠我们自己,不是靠走向海外。我们搞工业化是因为我们要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走出去,到海外建大庆主要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经济,而是为了和世界经济更深融合。
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独到的长处,这是西方石油公司所没有的。就是我们真正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当地的合作伙伴着想。
在海外,我们问的不是我想干什么,到了外国首先问你需要什么,我能给你解决啥,如果我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恐怕我在这里待不长。这需要就太多了,搞石油的人很多,搞基础设施投资的人不多,我们就可以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把中国其他搞基础设施的公司吸引进来。
中国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双赢发展的理念,是中国独有的,是在资金、技术实力至上的。
《财经国家周刊》:2005年竞购优尼科失利后,中海油在走出去方面有何新的进展?
傅成玉:我们在海外发展的这些年,虽然没有像2005年收购优尼科那样大家都在喊,吵吵嚷嚷,但是我们发展都很好、进展很快。
有些海外媒体说我们是去抢资源,实际上我们在海外开发的资源是卖给当地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当地也是需要能源的。
作为一个公司,实力是盈利能力。就像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公司到我们这里来,它帮我开发了石油,它拿资金技术,油卖给我们。我们走的路是一样的。
“长链条”战略
当国际石油公司力避大而全、小而全,强调专业化时,中海油却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开发服务、工程建设、石油产业下游业务,产业链从头做到尾。
这曾让中海油在上市之初遭遇到资本市场的冷遇。分析师无法对公司做出准确定位,只得拿一家外国公司对标一块业务、再用另一家公司对标另外一块业务进行分析。
“承销商说我们的概念不行,但我们不仅上市成功,在国际同行间还具有竞争优势。因为我们什么都能做,所以整体成本就低。中海油上市之初市值60亿美元,如今已达千亿美元规模,我们的故事是用中国国情讲出来的。”傅成玉笑言道。
如今,中海油仍在“反其道而行之”——中海油总公司旗下已拥有中海油(0883.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化学(3983.HK)、山东海化(000822.SZ)五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加上非上市公司账面价值的总价值超过9800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海油的业务非常庞杂,并不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你对此是如何考虑的,会不会剥离一些业务、推进专业化重组?
傅成玉:中海油主动选择了与国际石油公司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前我们讲企业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国际上讲就是要专业化,只做精做好一条主业。
但是中海油在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是只选择一条还是把整个链都发展下去?如果选择一条,那这个链上多数环节都要死掉。所以后来我们就按照整个链来发展。
国际上要专业化,我们就搞个综合化,提出了综合性国际公司、综合性服务公司、一站式服务的发展目标。
例如,中海油的油田服务公司,七家专业公司重组在一起,什么业务都有。但国际上不是这样,上市前承销商说你要裁2000人。为什么要裁2000人呢,说你的平均销售额、人均利润达不到国际同行的平均水平。但我们就没有裁,讲故事就用中国国情讲出来,上市时不仅卖出去了,还成了国际同行间一个新的竞争优势。
《财经国家周刊》:这种模式下,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傅成玉:中海油开发一个油田,要比国际同行在中国少一年,甚至创造两年时间。时间节约了,成本就降下来。为什么效率高,就是集团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分别上市、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集团价值最大化。最大化以后,国家、股东、企业三优,大家都发展了,这就是回报。
《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同行相比,中海油的全业务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傅成玉:中海油的发展模式,国际上谁都没有。单个业务拿出去,跟哪一个外国石油公司比我们都不是最强的;但加在一起,谁也比不过我们。中海油现在有五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加在一起,再把我们没上市的资产账面价值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9800亿元。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这又是一大优势,什么业务我们自己都能干。这种综合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都很难找。
不做整体上市
《财经国家周刊》:中海油旗下上市公司众多,存续资产也不少,有没有整体上市的计划?
傅成玉:现在提倡的是整体上市,我们当时走了另外一条路,叫分拆上市。这在当初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后来大家也都接受了。
国内的石油公司,历史上每一家都是一个行业。中海油成立时石油部划给我们是成系统的,包括了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甚至是学校、医院、公安局都有。如果是整体上市,那资产价值的评估一定是以主业为主。
就石油企业而言,上市主要的价值就集中在油公司,各种专业公司在这里是卖不上钱的,也就是说对资产保值增值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专业。
就好比把一个运输公司和修路公司放在一起上市,最后是哪个大就卖哪个钱,另一块一定是显示不出来它的价值。
此外,分拆上市后,各公司还有自身的渠道优势。集团放在一起上市,就是只有这一个融资渠道,拿来的钱就这么多,有很多专业公司要发展,最后是大家都吃不饱,大家都发展不起来。捆在一起就是我们过去吃大锅饭,不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也不是单独市场主体,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你总部还得养着它。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单独上市的好,分拆之后各有各的渠道,最后发展都非常快。
《财经国家周刊》:这也就是说,中海油不会整体上市?
傅成玉:暂时是不会的。我们走的分拆上市这条路,现在大家觉得还不错。
如果再回过头来整体上市,那就是下面的上市公司都不动,再搞一个控股公司上市。
这样的话,投资者就会问:控股公司靠什么发展?控股公司主要靠下面上市公司的分红,然后再投资实业。但上市公司已经在做的你不能再投,不能同业竞争,再做别的是不是有实力?
我们每上市一个企业,就是要解决给投资者长期回报的问题,没有后备的东西跟着最好不要上市。
“十二五”万亿投资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盈利的高速增长,需要有高投入的支撑,海洋石油开发尤其如此。“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规划的投资有多少?资金从哪里来?
傅成玉:根据公司确定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总的投资额在八千亿到一万亿元左右,绝大部分都会投在海上油气开发。
当然还有“走出去”海外并购以及发展中下游业务等,但投资的主线是开发海洋能源。
中海油成立近30年,年产量达到5千万吨所需的资金主要是靠资本市场,再加上我们的自有资金。
中海油在资本市场上的评级与财政部是一个级别,这样我们融资时的成本就比较低。因为公司发展好,给股东提供了高回报,所以融资比较容易,投资者不害怕。
回报从几个方面看,一是分红,一是股价。最简单的从股市看,中海油在香港上市时股价是1.5港元,现在是18.5港元。
《财经国家周刊》:在传统的油气业务之外,中海油在液化天然气(LNG)和煤层气等前景看好的能源上近年来动作不断。在这些领域,中海油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投资规划?
傅成玉:你说到的这两种能源都是和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全球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就是往清洁和绿色能源转型。LNG比天然气还干净。它在冷冻负160°时体积缩小600倍,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二氧化碳、硫等有害元素就过滤掉了。同时热效率更高,更安全,不爆炸。
天然气在石油最贵时还便宜20%,是非常好的资源。我们现在已经签订的固定长期合同是一年1600万吨,到“十二五”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简单的乘以一点三,就相当于石油的热当量,接近4000万吨石油,但是比石油便宜,热值还高,还清洁。
现在LNG市场比较便宜,主要是由美国的页岩气开采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煤层气也是这样。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是3000万吨一年的固定长期合同。合同期是25年左右,相当于把十几亿吨石油存在国外。
(本刊记者戴芊对此文亦有贡献)
傅成玉肤色黝黑,国字脸上一副硕大的方框眼镜占据了显眼的位置,颇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风格。身边人士介绍,傅成玉平素行事低调,言谈间并无央企CEO的架子。
中海油内部有不少人抱怨,傅成玉是一个“抠门”的管理者,他倡导的降低成本已经体现在公司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
2011年元旦前夕,中海油的晚宴上,一位高管起身发表新年贺词,并将满满一杯红酒一饮而尽。
“心疼死我了。”傅成玉在一旁笑言,“没有控制成本。”
不过,对中海油员工来说,傅成玉也是慷慨的管理者。中海油辅业改制期间,傅成玉曾经约职工座谈,有下岗风险的一些中年职工当场潸然泪下,这对傅成玉触动很大。最终,中海油的辅业改革没有裁掉一个人。
1月15日,在北京朝阳门内被设计成海上钻井平台的中海油总部,傅成玉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针对中海油的全产业链、整体上市、深海战略等问题,傅成玉一一做出解答。
另类“石油巨头”
“说我们公司很西化,但是我们的做法有着很浓厚的中国特色。”傅成玉谈及中海油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间,不免感慨。
这亦是傅成玉本人的经历影射。32岁时,傅成玉被公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主修石油工程专业。回国后,他参与过中海油与阿莫科等多个外资公司的合作项目。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深远。
在国内,中海油亦是有独特的“出身”:在三大石油公司之中实力最弱,不过历史包袱亦是最轻;中海油希望以企业的身份“走出去”,但在海外经常被贴上国家石油公司的标签;中海油最早与国外石油公司合资,不过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之下,仍难以抹去与生俱来的“中国味道”。
《财经国家周刊》:中海油是中国最早与国外合资的国企之一,也被认为是最“西化”的大型央企。独特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形成,对中海油“走出去”有无帮助?
傅成玉:中海油是最先学西方的,而且学得比较彻底,把西方大多数的东西都拿过来了。但是当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跨越的时候发觉非常难。
为了超越,我们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首先是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了要消化,把它揉碎了,把我们之前的东西揉碎了往一起掺。掺完了形成的东西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我们原来的,但是包含了我们和西方共同的管理上的价值和理念,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做法,所以在管理路径上跟西方都还是不同。
我们国家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主要是靠我们自己,不是靠走向海外。我们搞工业化是因为我们要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走出去,到海外建大庆主要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经济,而是为了和世界经济更深融合。
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独到的长处,这是西方石油公司所没有的。就是我们真正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当地的合作伙伴着想。
在海外,我们问的不是我想干什么,到了外国首先问你需要什么,我能给你解决啥,如果我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恐怕我在这里待不长。这需要就太多了,搞石油的人很多,搞基础设施投资的人不多,我们就可以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把中国其他搞基础设施的公司吸引进来。
中国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双赢发展的理念,是中国独有的,是在资金、技术实力至上的。
《财经国家周刊》:2005年竞购优尼科失利后,中海油在走出去方面有何新的进展?
傅成玉:我们在海外发展的这些年,虽然没有像2005年收购优尼科那样大家都在喊,吵吵嚷嚷,但是我们发展都很好、进展很快。
有些海外媒体说我们是去抢资源,实际上我们在海外开发的资源是卖给当地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当地也是需要能源的。
作为一个公司,实力是盈利能力。就像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公司到我们这里来,它帮我开发了石油,它拿资金技术,油卖给我们。我们走的路是一样的。
“长链条”战略
当国际石油公司力避大而全、小而全,强调专业化时,中海油却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开发服务、工程建设、石油产业下游业务,产业链从头做到尾。
这曾让中海油在上市之初遭遇到资本市场的冷遇。分析师无法对公司做出准确定位,只得拿一家外国公司对标一块业务、再用另一家公司对标另外一块业务进行分析。
“承销商说我们的概念不行,但我们不仅上市成功,在国际同行间还具有竞争优势。因为我们什么都能做,所以整体成本就低。中海油上市之初市值60亿美元,如今已达千亿美元规模,我们的故事是用中国国情讲出来的。”傅成玉笑言道。
如今,中海油仍在“反其道而行之”——中海油总公司旗下已拥有中海油(0883.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化学(3983.HK)、山东海化(000822.SZ)五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加上非上市公司账面价值的总价值超过9800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海油的业务非常庞杂,并不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你对此是如何考虑的,会不会剥离一些业务、推进专业化重组?
傅成玉:中海油主动选择了与国际石油公司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前我们讲企业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国际上讲就是要专业化,只做精做好一条主业。
但是中海油在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是只选择一条还是把整个链都发展下去?如果选择一条,那这个链上多数环节都要死掉。所以后来我们就按照整个链来发展。
国际上要专业化,我们就搞个综合化,提出了综合性国际公司、综合性服务公司、一站式服务的发展目标。
例如,中海油的油田服务公司,七家专业公司重组在一起,什么业务都有。但国际上不是这样,上市前承销商说你要裁2000人。为什么要裁2000人呢,说你的平均销售额、人均利润达不到国际同行的平均水平。但我们就没有裁,讲故事就用中国国情讲出来,上市时不仅卖出去了,还成了国际同行间一个新的竞争优势。
《财经国家周刊》:这种模式下,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傅成玉:中海油开发一个油田,要比国际同行在中国少一年,甚至创造两年时间。时间节约了,成本就降下来。为什么效率高,就是集团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分别上市、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集团价值最大化。最大化以后,国家、股东、企业三优,大家都发展了,这就是回报。
《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同行相比,中海油的全业务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傅成玉:中海油的发展模式,国际上谁都没有。单个业务拿出去,跟哪一个外国石油公司比我们都不是最强的;但加在一起,谁也比不过我们。中海油现在有五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加在一起,再把我们没上市的资产账面价值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9800亿元。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这又是一大优势,什么业务我们自己都能干。这种综合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都很难找。
不做整体上市
《财经国家周刊》:中海油旗下上市公司众多,存续资产也不少,有没有整体上市的计划?
傅成玉:现在提倡的是整体上市,我们当时走了另外一条路,叫分拆上市。这在当初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后来大家也都接受了。
国内的石油公司,历史上每一家都是一个行业。中海油成立时石油部划给我们是成系统的,包括了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甚至是学校、医院、公安局都有。如果是整体上市,那资产价值的评估一定是以主业为主。
就石油企业而言,上市主要的价值就集中在油公司,各种专业公司在这里是卖不上钱的,也就是说对资产保值增值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专业。
就好比把一个运输公司和修路公司放在一起上市,最后是哪个大就卖哪个钱,另一块一定是显示不出来它的价值。
此外,分拆上市后,各公司还有自身的渠道优势。集团放在一起上市,就是只有这一个融资渠道,拿来的钱就这么多,有很多专业公司要发展,最后是大家都吃不饱,大家都发展不起来。捆在一起就是我们过去吃大锅饭,不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也不是单独市场主体,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你总部还得养着它。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单独上市的好,分拆之后各有各的渠道,最后发展都非常快。
《财经国家周刊》:这也就是说,中海油不会整体上市?
傅成玉:暂时是不会的。我们走的分拆上市这条路,现在大家觉得还不错。
如果再回过头来整体上市,那就是下面的上市公司都不动,再搞一个控股公司上市。
这样的话,投资者就会问:控股公司靠什么发展?控股公司主要靠下面上市公司的分红,然后再投资实业。但上市公司已经在做的你不能再投,不能同业竞争,再做别的是不是有实力?
我们每上市一个企业,就是要解决给投资者长期回报的问题,没有后备的东西跟着最好不要上市。
“十二五”万亿投资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盈利的高速增长,需要有高投入的支撑,海洋石油开发尤其如此。“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规划的投资有多少?资金从哪里来?
傅成玉:根据公司确定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总的投资额在八千亿到一万亿元左右,绝大部分都会投在海上油气开发。
当然还有“走出去”海外并购以及发展中下游业务等,但投资的主线是开发海洋能源。
中海油成立近30年,年产量达到5千万吨所需的资金主要是靠资本市场,再加上我们的自有资金。
中海油在资本市场上的评级与财政部是一个级别,这样我们融资时的成本就比较低。因为公司发展好,给股东提供了高回报,所以融资比较容易,投资者不害怕。
回报从几个方面看,一是分红,一是股价。最简单的从股市看,中海油在香港上市时股价是1.5港元,现在是18.5港元。
《财经国家周刊》:在传统的油气业务之外,中海油在液化天然气(LNG)和煤层气等前景看好的能源上近年来动作不断。在这些领域,中海油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投资规划?
傅成玉:你说到的这两种能源都是和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全球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就是往清洁和绿色能源转型。LNG比天然气还干净。它在冷冻负160°时体积缩小600倍,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二氧化碳、硫等有害元素就过滤掉了。同时热效率更高,更安全,不爆炸。
天然气在石油最贵时还便宜20%,是非常好的资源。我们现在已经签订的固定长期合同是一年1600万吨,到“十二五”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简单的乘以一点三,就相当于石油的热当量,接近4000万吨石油,但是比石油便宜,热值还高,还清洁。
现在LNG市场比较便宜,主要是由美国的页岩气开采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煤层气也是这样。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是3000万吨一年的固定长期合同。合同期是25年左右,相当于把十几亿吨石油存在国外。
(本刊记者戴芊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