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日,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主管国际化工作的核心成员们在结束了欧洲五分行开业仪式及达沃斯论坛等活动后,终于回家过年。
始于1月16日的工行高管欧洲之行,由董事长姜建清带队,包括工行主管国际化的副行长、国际部负责人以及新闻发言人等随行。从1月17日开始,在马不停蹄完成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米兰和马德里五家分行对外营业仪式典礼后,工行团队又开始着手另一项更重大的行动。
美国中部时间1月21日,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之日,工行与东亚银行签署了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协议。姜建清表示,对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收购,是工行国际化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工行国际化始于1993年新加坡分行的开设,18年来,通过兼并收购与申设分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目前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近200家机构,与15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根据工行2009年年报,截至2009年底,工行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23家境外营业性机构全部实现盈利,境外税前利润增长165.0%。
也有专家指出,工行国际化应持审慎原则,在后危机时代,工行在当地市场与业务的开拓上还存在潜在风险。另外,工行在如何实现本土化、争取非中资企业客户及全球化管理经验上将面临挑战。
布局美国
根据工行与东亚银行签署的协议,工行将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2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工行将负责美国东亚银行的营运和管理。同时,东亚银行还拥有卖出期权,在本次交易完成后,按双方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日期,将其剩余股份转让给工行。
这已不是工行与东亚银行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9年6月,东亚银行为巩固在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的地位,收购工行旗下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5%的股权。同月,东亚银行向工行出售其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当年7月6日,工行控股的加拿大东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有限公司。
总部设于纽约的美国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于2001年通过收购美国加州的Grand National Bank而成立。2006年5月美国东亚银行收购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美国国家银行,进一步扩充了在美国市场的网络。
目前,美国东亚银行在美国拥有13家分行,分别位于纽约和加州,主营零售银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东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7.17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开始收缩或减缓市场扩张,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破产,2010年这一数据为157家,为1992年以来美国银行破产数量最多的一年。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美国东亚银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处于亏损状态,“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标准”。业界人士分析,东亚银行可能考虑撤出美国市场。
不过,东亚银行在2009年年报中称,对于美国东亚银行,东亚银行已采取措施以控制减值贷款,包括出售部分贷款组合和采取更严谨的拨备政策。
而对于工行来说,看中的就是美国东亚银行这块牌照。姜建清表示:“收购将使工行获得美国商业银行牌照,填补工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提升工行在美机构的经营实力。”
早在2008年9月,工行便获得了在美国的批发银行业务许可,当年10月15日,工行在纽约的首家分行正式开业。由于一直未获得美国零售银行的业务,从2009年初开始,工行纽约分行开始通过参与银团贷款发展业务,致力于快速扩张在美国的趸售(批发)银行业务。
“这个牌照相当珍贵。”工行内部人士透露,之前,工行在美国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分布在华人区,业务拓展困难。而美国零售银行业务市场巨大,进入这块业务,对工行业务扩张意义重大。
工行对外公告称,此次收购将进一步扩大在北美地区的经营网络,为工行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工行进入中小型商业贷款市场以及消费者存款和贷款市场。
根据监管要求,本次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的最终完成,还须分别获得中国银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上述参与收购的工行人士说,由于工行具有国有控股银行性质,交易还须接受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查。目前,美国当地媒体反对的声音不容忽视。
对该笔收购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问题,该人士说“这不是简单地去设一个分行,非常复杂”。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说,由于美国监管方的谨慎,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后,只能在被收购方原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发展,因此工行在美国的业务扩张幅度不可能太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则认为,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面临的是当前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形势、比国内竞争更充分的金融市场,以及是否适应美国当地零售银行市场情况。收购若成功,业务的整合、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将是成功的关键。
新扩张术
金融危机提供了海外扩张的新机遇,近三年工行国际化驶入快速道。
2008年,工行开始加速海外扩张,过一年完成了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收购,并在悉尼、纽约、迪拜、多哈设立分行。
从2009年6月开始,在仅一年半的时间内,工行以平均一个半月完成一次收购或者申设分行的速度,分别进入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收购方式进入加拿大、泰国和美国3个国家;以申设分行的方式进入罗马尼亚、越南、阿布扎比、巴基斯坦、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等,共9个国家和地区。
而十年前,工行的国际化扩张步伐要慢得多。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工行仅完成了10项境外股权收购与申设分行。
工行内部人士说,本轮金融危机后,工行国际化步子迈得更大,并紧随国家高层领导的外事访问路径。2010年12月17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之时,工行在巴基斯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得巴基斯坦央行正式批准。
与1993年启动国际化扩张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相比,工行的国际化策略在最近三年发生明显转折。
工行国际化的整体布局思路是,在亚洲,依托中国在东盟和亚洲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开拓东南亚市场;在欧洲,以法兰克福、卢森堡和伦敦3家机构为主,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在北美,纽约则是工行的突破口。
可以说,工行用了18年的时间,采取跟随客户“走出去”的策略,探索了一条以新兴国家和地区为重点,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辐射中国主要经贸合作地区和全球化机构网络的境内外一体化发展路径。
上述工行人士称,工行在海外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还较小,与大型国际银行如汇丰银行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本阶段的扩张,工行主要采取追随策略,利用自己的客户优势,通过建立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和全球托管系统,形成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联动效应,并通过全球化实现业务创新。
而之所以以新兴国家和地区为重点,该人士说,随着经济较快增长和当地银行业逐步开放,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较低、竞争不够充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与这些国家有许多共同的需求和管理上的类似之处。这为工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风险与挑战
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工行采取了申设与并购“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称,工行这种国际化扩张方式,解决了人力资源储备问题。以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利用被收购银行的现有人才,进入后在人力资源与管理上不会有太多困难。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胡新智则认为,这是工行“稳扎稳打”策略的体现。工行董事会汇报工作时也表示,在全球金融业出现震荡的背景下,以申设、并购和增资多种方式并举,逐步构建完善全球化机构网络体系。
姜建清曾表示,国际并购中对国际市场环境的估计非常重要。在规避跨国并购的风险时,首先要确定并购的时机和定价。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来出手。
杨再平告诉记者,工行境外网点能做到盈利,是因为金融危机后,很多被收购对象处于困难时期,收购时点很对。
不过,工行虽有实力基础,但主要资产分布国内,全球网点分布还不够,全球化管理的经验更是不足。“工行面临的挑战将是经营管理的本土化和争取非中资客户的问题。”杨再平说。
从事金融并购业的投行资深专家分析称,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佐证了继中投、平安等前期投资及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收购活动的回暖,但这种海外收购活动可能存在一系列风险,如交易本身的不确定性、交易完成后的有效整合,工行将如何面对当地客户,保证管理团队的平稳地渡,以及如何将美国业务融入到工行的全球布局中,并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等问题。
随着中国银行业近些年来的重组、改革和开放,中国银行业跟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名列世界前茅。然而,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国际化步伐。
杨再平认为,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大国,相应的风险不高的贸易融资需求特别多,这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网络的中资银行。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网络还远未形成。
始于1月16日的工行高管欧洲之行,由董事长姜建清带队,包括工行主管国际化的副行长、国际部负责人以及新闻发言人等随行。从1月17日开始,在马不停蹄完成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米兰和马德里五家分行对外营业仪式典礼后,工行团队又开始着手另一项更重大的行动。
美国中部时间1月21日,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之日,工行与东亚银行签署了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协议。姜建清表示,对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收购,是工行国际化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工行国际化始于1993年新加坡分行的开设,18年来,通过兼并收购与申设分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目前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近200家机构,与15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根据工行2009年年报,截至2009年底,工行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23家境外营业性机构全部实现盈利,境外税前利润增长165.0%。
也有专家指出,工行国际化应持审慎原则,在后危机时代,工行在当地市场与业务的开拓上还存在潜在风险。另外,工行在如何实现本土化、争取非中资企业客户及全球化管理经验上将面临挑战。
布局美国
根据工行与东亚银行签署的协议,工行将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2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工行将负责美国东亚银行的营运和管理。同时,东亚银行还拥有卖出期权,在本次交易完成后,按双方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日期,将其剩余股份转让给工行。
这已不是工行与东亚银行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9年6月,东亚银行为巩固在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的地位,收购工行旗下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5%的股权。同月,东亚银行向工行出售其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当年7月6日,工行控股的加拿大东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有限公司。
总部设于纽约的美国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于2001年通过收购美国加州的Grand National Bank而成立。2006年5月美国东亚银行收购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美国国家银行,进一步扩充了在美国市场的网络。
目前,美国东亚银行在美国拥有13家分行,分别位于纽约和加州,主营零售银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东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7.17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开始收缩或减缓市场扩张,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破产,2010年这一数据为157家,为1992年以来美国银行破产数量最多的一年。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美国东亚银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处于亏损状态,“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标准”。业界人士分析,东亚银行可能考虑撤出美国市场。
不过,东亚银行在2009年年报中称,对于美国东亚银行,东亚银行已采取措施以控制减值贷款,包括出售部分贷款组合和采取更严谨的拨备政策。
而对于工行来说,看中的就是美国东亚银行这块牌照。姜建清表示:“收购将使工行获得美国商业银行牌照,填补工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提升工行在美机构的经营实力。”
早在2008年9月,工行便获得了在美国的批发银行业务许可,当年10月15日,工行在纽约的首家分行正式开业。由于一直未获得美国零售银行的业务,从2009年初开始,工行纽约分行开始通过参与银团贷款发展业务,致力于快速扩张在美国的趸售(批发)银行业务。
“这个牌照相当珍贵。”工行内部人士透露,之前,工行在美国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分布在华人区,业务拓展困难。而美国零售银行业务市场巨大,进入这块业务,对工行业务扩张意义重大。
工行对外公告称,此次收购将进一步扩大在北美地区的经营网络,为工行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工行进入中小型商业贷款市场以及消费者存款和贷款市场。
根据监管要求,本次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的最终完成,还须分别获得中国银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上述参与收购的工行人士说,由于工行具有国有控股银行性质,交易还须接受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查。目前,美国当地媒体反对的声音不容忽视。
对该笔收购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问题,该人士说“这不是简单地去设一个分行,非常复杂”。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说,由于美国监管方的谨慎,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后,只能在被收购方原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发展,因此工行在美国的业务扩张幅度不可能太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则认为,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面临的是当前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形势、比国内竞争更充分的金融市场,以及是否适应美国当地零售银行市场情况。收购若成功,业务的整合、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将是成功的关键。
新扩张术
金融危机提供了海外扩张的新机遇,近三年工行国际化驶入快速道。
2008年,工行开始加速海外扩张,过一年完成了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收购,并在悉尼、纽约、迪拜、多哈设立分行。
从2009年6月开始,在仅一年半的时间内,工行以平均一个半月完成一次收购或者申设分行的速度,分别进入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收购方式进入加拿大、泰国和美国3个国家;以申设分行的方式进入罗马尼亚、越南、阿布扎比、巴基斯坦、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等,共9个国家和地区。
而十年前,工行的国际化扩张步伐要慢得多。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工行仅完成了10项境外股权收购与申设分行。
工行内部人士说,本轮金融危机后,工行国际化步子迈得更大,并紧随国家高层领导的外事访问路径。2010年12月17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之时,工行在巴基斯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得巴基斯坦央行正式批准。
与1993年启动国际化扩张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相比,工行的国际化策略在最近三年发生明显转折。
工行国际化的整体布局思路是,在亚洲,依托中国在东盟和亚洲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开拓东南亚市场;在欧洲,以法兰克福、卢森堡和伦敦3家机构为主,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在北美,纽约则是工行的突破口。
可以说,工行用了18年的时间,采取跟随客户“走出去”的策略,探索了一条以新兴国家和地区为重点,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辐射中国主要经贸合作地区和全球化机构网络的境内外一体化发展路径。
上述工行人士称,工行在海外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还较小,与大型国际银行如汇丰银行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本阶段的扩张,工行主要采取追随策略,利用自己的客户优势,通过建立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和全球托管系统,形成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联动效应,并通过全球化实现业务创新。
而之所以以新兴国家和地区为重点,该人士说,随着经济较快增长和当地银行业逐步开放,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较低、竞争不够充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与这些国家有许多共同的需求和管理上的类似之处。这为工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风险与挑战
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工行采取了申设与并购“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称,工行这种国际化扩张方式,解决了人力资源储备问题。以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利用被收购银行的现有人才,进入后在人力资源与管理上不会有太多困难。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胡新智则认为,这是工行“稳扎稳打”策略的体现。工行董事会汇报工作时也表示,在全球金融业出现震荡的背景下,以申设、并购和增资多种方式并举,逐步构建完善全球化机构网络体系。
姜建清曾表示,国际并购中对国际市场环境的估计非常重要。在规避跨国并购的风险时,首先要确定并购的时机和定价。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来出手。
杨再平告诉记者,工行境外网点能做到盈利,是因为金融危机后,很多被收购对象处于困难时期,收购时点很对。
不过,工行虽有实力基础,但主要资产分布国内,全球网点分布还不够,全球化管理的经验更是不足。“工行面临的挑战将是经营管理的本土化和争取非中资客户的问题。”杨再平说。
从事金融并购业的投行资深专家分析称,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佐证了继中投、平安等前期投资及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收购活动的回暖,但这种海外收购活动可能存在一系列风险,如交易本身的不确定性、交易完成后的有效整合,工行将如何面对当地客户,保证管理团队的平稳地渡,以及如何将美国业务融入到工行的全球布局中,并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等问题。
随着中国银行业近些年来的重组、改革和开放,中国银行业跟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名列世界前茅。然而,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国际化步伐。
杨再平认为,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大国,相应的风险不高的贸易融资需求特别多,这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网络的中资银行。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网络还远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