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素质与素养;对国家而言,“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甘其勋)钱定平教授在《阅读仍是第一夫人》(《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4月6日)一文中指出:“网络与信息越发达的国家读书的人越多,2006年人均读书有统计,法国人11本,日本人17本,美国21本,中国5本不到。”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到日本参加一个会议,在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上,在飞快的车速中,车厢里虽拥挤却秩序井然,或坐或蹲的日本人竟有一半人在看书。阅读既是母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又是母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取得,固然需要教师的讲授,离不开系统的课堂教学训练,但无数的事例与经验都证明由于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有限的,它的主要任务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特别是目前规范办学,学生拥有更多自主的时间,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平常的阅读实践。阅读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阅读品质的优劣。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品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在文章开头已经谈了阅读对一个国家及个人的重要意义,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对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猎奇和消遣,被动或被迫地去读,便谈不上良好阅读品质的培养。北大教授曹文轩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优雅的人生姿态。这就是说,对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原动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作为基础和工具学科在个学科中的地位及语文能力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其次,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去引导。当今社会上很多作家、记者及主持人等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他们并非都是“文字科班”出身,但有共性,那就是对阅读的兴趣和刻苦自读的实践。有人说真正的政治家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美国选总统都要看谁会讲。另外还可以举行读书交流会,一开始请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主持并介绍自读经验与体会,逐步发展到轮流主持交流。传统的阅读有“无比的优越性”,躺着、坐着、站着、马上、枕上、厕上、小河边、绿荫下,只要有时间,一册在手,想读就读。坐拥书城自然好读书,云游天下也不耽搁——行囊里揣上心爱的读物就行,走到哪读到哪,自在而惬意。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也浩如烟海,我坚定地认为,唯有朗读,方能真正拯救阅读。
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讲鲁迅作品的时候,要靠朗读才能进入作品。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很强的语感,培养其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其优良的气质。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扩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这句话是很精当的,朗读是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测试一个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给他一篇适当的文章,看他的朗读情况就可做出基本的判断。
朗读教学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放声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学校每星期为语文学科安排几节早读课,这是非常宝贵的,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早读,早读时要提前赶到教室,督促每一位学生放声早读。多布置背诵是督促学生多朗读的好方法,背诵要重在检查,尤其要检查那些不喜欢朗读的学生。检查背诵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走过场,而要人人过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背诵朗读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朗读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另外,每个读书人都会清楚地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自己的启蒙教师寿镜吾老先生的上课有一段精彩描写:学生读书老师也读书;学生停下来了,老师还在大声读,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试想一下,我们上过的课能让学生记住40年吗?缺少真诚的情感体验,缺少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是学生打不起精神,让学生学后即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寿镜吾先生相比,我们既未能像他那样在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刻地体验其所表达的感情,又未能像他那样在课堂上投入真实的情感并陶醉其间。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渐渐地被冰冷冷的理性分析及烦琐的练习考试所取代。语文课没有了“情”也就没有了“趣”,时间一长,无趣也就变成了无聊。教师大多无“情”,学生基本无“趣”,便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尴尬现实。“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自身阅读品质的培养和完善,而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运用个人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幸在2009年4月18日参加了由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承办的语文报杯名师大讲堂,会上名师们十余节公开课节节有教师投入的诵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曹文轩、黄厚江、王栋升等专家教授给予精彩点评,并示范朗读。特别是黄先生浓厚的方言朗读引起了大家的阵阵掌声,黄先生语重心长地总结说:“我知道这掌声的包容,但我要告诉大家,我黄厚江这样的水平都敢读,大家还有什么害怕的。”真希望连云港这把朗读的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
三、提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怎么读和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三方面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给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要自然流畅:气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节奏恰当;三是要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这里提出要求,重要的是指导帮助学生按照朗读要求,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这需花很大力气。当然朗读也有一定技巧,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有了阅读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读的特点,它不仅仅是课堂教读,更重要的是课堂教读的延伸。读什么?曹文轩说:“要读有高贵血统的书,书是有辈份的,不是以时间来确定,具有经典品质就是爷爷辈的。”根据中学生实际,阅读的选择应注意:第一,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一种精读活动,而不是走马观花只为追求情节的随意浏览。第二,阅读面要广,读物要典型。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阅读部分选文来看,文体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范围上有现代作品古代作品,有本国作品外国作品。所谓的“广”即指此提示;所谓的“典型”首先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所提供的阅读作品,还有就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时文,当然也不排除类似《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报刊。第三,处理好面的关系。阅读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阅读过程极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定时向学生推荐作品(或组织课内自读)时,要点明训练的重点并要求写阅读心得,因为如果每次都要求面面俱到又会犯形式主义错误,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第四,要时刻“备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能力强的促一促,落在后边的帮一帮,既避免学生急功近利、贪多求速的心理,又力戒遇难而退的畏惧心理。
四、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品质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以上所谈几个方面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只要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行为上持之以恒,定有收获。现在有一种误解:现代社会传媒已经多样化了,文字阅读还会像历来认为的那么重要、那样不可少吗?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高速发展、现代传媒无所不在,人们主要也是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从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要求绝不过时。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在文章开头已经谈了阅读对一个国家及个人的重要意义,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对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猎奇和消遣,被动或被迫地去读,便谈不上良好阅读品质的培养。北大教授曹文轩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优雅的人生姿态。这就是说,对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原动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作为基础和工具学科在个学科中的地位及语文能力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其次,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去引导。当今社会上很多作家、记者及主持人等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他们并非都是“文字科班”出身,但有共性,那就是对阅读的兴趣和刻苦自读的实践。有人说真正的政治家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美国选总统都要看谁会讲。另外还可以举行读书交流会,一开始请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主持并介绍自读经验与体会,逐步发展到轮流主持交流。传统的阅读有“无比的优越性”,躺着、坐着、站着、马上、枕上、厕上、小河边、绿荫下,只要有时间,一册在手,想读就读。坐拥书城自然好读书,云游天下也不耽搁——行囊里揣上心爱的读物就行,走到哪读到哪,自在而惬意。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也浩如烟海,我坚定地认为,唯有朗读,方能真正拯救阅读。
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讲鲁迅作品的时候,要靠朗读才能进入作品。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很强的语感,培养其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其优良的气质。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扩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这句话是很精当的,朗读是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测试一个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给他一篇适当的文章,看他的朗读情况就可做出基本的判断。
朗读教学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放声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学校每星期为语文学科安排几节早读课,这是非常宝贵的,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早读,早读时要提前赶到教室,督促每一位学生放声早读。多布置背诵是督促学生多朗读的好方法,背诵要重在检查,尤其要检查那些不喜欢朗读的学生。检查背诵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走过场,而要人人过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背诵朗读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朗读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另外,每个读书人都会清楚地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自己的启蒙教师寿镜吾老先生的上课有一段精彩描写:学生读书老师也读书;学生停下来了,老师还在大声读,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试想一下,我们上过的课能让学生记住40年吗?缺少真诚的情感体验,缺少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是学生打不起精神,让学生学后即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寿镜吾先生相比,我们既未能像他那样在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刻地体验其所表达的感情,又未能像他那样在课堂上投入真实的情感并陶醉其间。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渐渐地被冰冷冷的理性分析及烦琐的练习考试所取代。语文课没有了“情”也就没有了“趣”,时间一长,无趣也就变成了无聊。教师大多无“情”,学生基本无“趣”,便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尴尬现实。“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自身阅读品质的培养和完善,而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运用个人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幸在2009年4月18日参加了由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承办的语文报杯名师大讲堂,会上名师们十余节公开课节节有教师投入的诵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曹文轩、黄厚江、王栋升等专家教授给予精彩点评,并示范朗读。特别是黄先生浓厚的方言朗读引起了大家的阵阵掌声,黄先生语重心长地总结说:“我知道这掌声的包容,但我要告诉大家,我黄厚江这样的水平都敢读,大家还有什么害怕的。”真希望连云港这把朗读的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
三、提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怎么读和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三方面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给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要自然流畅:气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节奏恰当;三是要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这里提出要求,重要的是指导帮助学生按照朗读要求,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这需花很大力气。当然朗读也有一定技巧,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有了阅读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读的特点,它不仅仅是课堂教读,更重要的是课堂教读的延伸。读什么?曹文轩说:“要读有高贵血统的书,书是有辈份的,不是以时间来确定,具有经典品质就是爷爷辈的。”根据中学生实际,阅读的选择应注意:第一,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一种精读活动,而不是走马观花只为追求情节的随意浏览。第二,阅读面要广,读物要典型。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阅读部分选文来看,文体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范围上有现代作品古代作品,有本国作品外国作品。所谓的“广”即指此提示;所谓的“典型”首先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所提供的阅读作品,还有就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时文,当然也不排除类似《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报刊。第三,处理好面的关系。阅读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阅读过程极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定时向学生推荐作品(或组织课内自读)时,要点明训练的重点并要求写阅读心得,因为如果每次都要求面面俱到又会犯形式主义错误,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第四,要时刻“备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能力强的促一促,落在后边的帮一帮,既避免学生急功近利、贪多求速的心理,又力戒遇难而退的畏惧心理。
四、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品质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以上所谈几个方面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只要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行为上持之以恒,定有收获。现在有一种误解:现代社会传媒已经多样化了,文字阅读还会像历来认为的那么重要、那样不可少吗?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高速发展、现代传媒无所不在,人们主要也是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从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要求绝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