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走过了9年历程的新疆“双语教育”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它已成为新疆各族群众关心新疆繁荣发展的重要“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中,首次将保障双语教学发展的内容列入了地方法规。
国家决定用5年时间,投入37.5亿元支持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自治区启动实施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5年免费培养11264名“学前”双语教师;我区将在6年时间里招聘1.56万名教师补充小学双语师资。2009年,新疆还将开工建设1237个学前“双语”幼儿园,预计到2012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新疆内地高中班招生人数,将在现有基数上每年新增1000人,区内初中班“十一五”末招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
我们要学汉语
喀什地区疏勒县那孜洪乡12村的阿巴斯的经历,因为语言交流障碍给他带来过切肤之痛。
当年的阿巴斯是村子里屈指可数的初中毕业生,这样的文化程度,在他们村就是文化人了。阿巴斯也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村里盛产杏子,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经商意识,能卖就卖点,卖不掉的,农民就把杏子晾成了杏干。12村当间恰好有一条公路穿过,阿巴斯就带头把自家的杏干拿到路边来卖,但这依然没法解决整个村子堆积如山的杏干,过路的司机告诉他,杏干可以拿到乌鲁木齐去卖,一定能卖出好价钱。于是,阿巴斯找来了一辆卡车,把村子里各家的杏干收集了起来,村民也十分放心这个文化人,相信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收益。
背负着村民的希望,阿巴斯一生中第一次离开这个村子,第一次远行千余公里来到乌鲁木齐。
不曾想,他的车子一停在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就有商贩过来打探价格,但由于互相都听不懂话,有的就摇摇头走了。只有一个老板围着一车质地上等的杏干恋恋不舍。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会说汉语的维吾尔族人,主动充当了他们之间的翻译。生意很快成交,那汉族老板当即数了两万元现金给了“翻译”,阿巴斯当时的心都快蹦出来了,因为,他长这么大,也没有见过这样多的现金。可是,那老板刚走,“翻译”当着阿巴斯的面又从中数去了一半放进了自己的腰包。
阿巴斯吃了一次哑巴亏,有了被欺辱的感觉。在返乡的路上,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学汉语,他要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汉语!
于是,他把自己的那份卖杏干的钱拿了出来,然后,在村子里“游说化缘”,2005年春,南疆第一所村办双语幼儿园就在那个偏僻的村庄诞生了。后来的阿巴斯成了这个村的村支部书记。
民族汉语教师大有作为
阿克陶县实验小学有一个民汉混编班,非常特别的是,这个班由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组成,而班主任老师李小燕是蒙古族,她在师范学院维语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这里任教,如今的她已经结婚生子,对学生的热情又多了一份母爱,学生喜欢她,因为她又像姐姐又像妈妈。实验小学校长感慨地说:“我们这里非常需要像李小燕这样的老师。这些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一批小翻译。我们家访的时候,这些学生就是我们和他们家长之间的翻译。”
2006年9月,我区启动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即将原来师范生两个月的实习期延长至一学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基层学校实习和支教,用汉语完整讲授一门专业课程和兼任其它教学、教辅工作。由自治区财政专项解决学生实习支教期间的生活补助、往返路费和购买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之后,我区分批选派区内13所高校、1所中等师范院校的近6000名学生到和田、喀什、阿克苏、伊犁、阿勒泰地区的基层实习支教。
去年2月,自治区首批百名学前教育高年级学生赴喀什地区实习。
如今,在我区各乡村级幼儿园,都能看到这些青春四射的实习生,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乡村条件不好,他们自己点炉子生火做饭,他们大部分都坚持了下来,都能乐观地面对困难。在阿克陶县幼儿园,整个墙面都被这些自己还是孩子的实习生绘成了“会说话的墙”,孩子们每每路过围墙,都能学到汉语知识,就是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喜欢多看几眼,跟着孩子一起学习汉语。
飞出去,是为了飞回来
疏勒县英萨罕乡17村的古拉穆罕·卡斯木,自身有残疾,老婆也是常年卧病不起,家里穷困得一贫如洗。但是,他们的两个孩子却很爱学习,饱尝了没有文化苦楚的古拉穆罕,非常支持孩子学习,天黑了,孩子要写作业,他就举着煤油灯给孩子照亮。
近两年,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内地高中班,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国家管了。说到党和国家,古拉穆罕有着无限的感恩之情。古拉穆罕总结得很朴实,也很意味深长:”没有文化的人,活着就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一辈子也没有个面子,是孩子有了文化,并因为有了文化给自己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孩子给了我们最大的面子。”如今的古拉穆罕,成为村里人们最羡慕的人,他还说,有朝一日孩子学业有成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些实事。那才是他们更大的荣耀。
艾米孜·阿吉是英萨罕乡2村的村民,因为开了一个小面粉厂,年收入上万,所以,日子过得还比较殷实。他有6个孩子,他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老大、老三已经考入新疆医学院,老二在和田师专就读,老四、老五考入内地高中班,最小的今年正备战内地高中班的考试。6个孩子中,4个都是女儿,虽然有万八千的收入,但供几个孩子上学,依然有些吃力,有人就劝他,花这么多钱供女孩子上学,多折本,反正要嫁人。艾米孜·阿吉很认真地说:“金子,就是留下一筐也会花完的,只有知识,才是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
自从有了内初班和内高班,孩子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也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带回了家乡。自治区还专门组织贫困学生家长赴内地参观等一系列活动。
英吉沙县是喀什地区考入内高班学生最多的地方,连续6年,都名列地区榜首。英吉沙县教育局领导说:“这要得益于我们组织的‘回乡学生宣讲团’,每年放暑假,我们都会把在内高班内初班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谈所见所闻,谈亲身感受。这一举措非常有效果,考入内高内初班成为学生们的奋斗且标,因为,这是一条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路,通过这条路,他们可以走出去,看到更多,学到更多,将来回到家乡也能做得更多……”
一次,安排宣讲团在英吉沙县一中操场演讲,家长和学生闻讯而来,本来只能容纳千余人的操场,不想一下子来了3000多人。
那里,寄托着学生和家长多少梦
内高内初班,飞天的台阶
1994年,喀什六中招收了第一批双语班学生,古丽尼莎·艾力亚斯是这批学生的班主任。第一批的54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如今都已经工作了,并都被分配到了重要的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成为“双语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政府以“全国劳模”的殊荣奖励了古丽尼莎的付出,她还受到了温总理的接见。她说:“比起最初的教学条件,现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太好了,自治区又给了这么好的政策,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新疆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双语教育’。”
从2000年秋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内地12个发达城市在新疆首批招收了1000名新疆各族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此,拉开了内高班的办班序幕。如今,这个群体已经扩大到了1.7万多人,分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的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自2000年以来,内高班已经累计完成了九届共2.4万余人的招生任务。
如今,考上内高班已成为新疆广大青少年、特别是边远农牧区青少年的梦想和荣耀。2007年内高班招生5000人,实际报考人数达到了3.3万人,2008年则超过了3.6万人。为了满足新疆学生的迫切需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截至2007年,已完成了4次扩招,至2008年,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了1.7万人。2004年至2008年,已有五届近6500名内高班学生在内地毕业。每年毕业生中有90%以上顺利升入内地高校进行学习,85%的毕业生被全国重点院校录取。2008年,首届近千名内高班大学生毕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中,首次将保障双语教学发展的内容列入了地方法规。
国家决定用5年时间,投入37.5亿元支持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自治区启动实施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5年免费培养11264名“学前”双语教师;我区将在6年时间里招聘1.56万名教师补充小学双语师资。2009年,新疆还将开工建设1237个学前“双语”幼儿园,预计到2012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新疆内地高中班招生人数,将在现有基数上每年新增1000人,区内初中班“十一五”末招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
我们要学汉语
喀什地区疏勒县那孜洪乡12村的阿巴斯的经历,因为语言交流障碍给他带来过切肤之痛。
当年的阿巴斯是村子里屈指可数的初中毕业生,这样的文化程度,在他们村就是文化人了。阿巴斯也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村里盛产杏子,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经商意识,能卖就卖点,卖不掉的,农民就把杏子晾成了杏干。12村当间恰好有一条公路穿过,阿巴斯就带头把自家的杏干拿到路边来卖,但这依然没法解决整个村子堆积如山的杏干,过路的司机告诉他,杏干可以拿到乌鲁木齐去卖,一定能卖出好价钱。于是,阿巴斯找来了一辆卡车,把村子里各家的杏干收集了起来,村民也十分放心这个文化人,相信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收益。
背负着村民的希望,阿巴斯一生中第一次离开这个村子,第一次远行千余公里来到乌鲁木齐。
不曾想,他的车子一停在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就有商贩过来打探价格,但由于互相都听不懂话,有的就摇摇头走了。只有一个老板围着一车质地上等的杏干恋恋不舍。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会说汉语的维吾尔族人,主动充当了他们之间的翻译。生意很快成交,那汉族老板当即数了两万元现金给了“翻译”,阿巴斯当时的心都快蹦出来了,因为,他长这么大,也没有见过这样多的现金。可是,那老板刚走,“翻译”当着阿巴斯的面又从中数去了一半放进了自己的腰包。
阿巴斯吃了一次哑巴亏,有了被欺辱的感觉。在返乡的路上,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学汉语,他要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汉语!
于是,他把自己的那份卖杏干的钱拿了出来,然后,在村子里“游说化缘”,2005年春,南疆第一所村办双语幼儿园就在那个偏僻的村庄诞生了。后来的阿巴斯成了这个村的村支部书记。
民族汉语教师大有作为
阿克陶县实验小学有一个民汉混编班,非常特别的是,这个班由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组成,而班主任老师李小燕是蒙古族,她在师范学院维语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这里任教,如今的她已经结婚生子,对学生的热情又多了一份母爱,学生喜欢她,因为她又像姐姐又像妈妈。实验小学校长感慨地说:“我们这里非常需要像李小燕这样的老师。这些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一批小翻译。我们家访的时候,这些学生就是我们和他们家长之间的翻译。”
2006年9月,我区启动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即将原来师范生两个月的实习期延长至一学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基层学校实习和支教,用汉语完整讲授一门专业课程和兼任其它教学、教辅工作。由自治区财政专项解决学生实习支教期间的生活补助、往返路费和购买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之后,我区分批选派区内13所高校、1所中等师范院校的近6000名学生到和田、喀什、阿克苏、伊犁、阿勒泰地区的基层实习支教。
去年2月,自治区首批百名学前教育高年级学生赴喀什地区实习。
如今,在我区各乡村级幼儿园,都能看到这些青春四射的实习生,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乡村条件不好,他们自己点炉子生火做饭,他们大部分都坚持了下来,都能乐观地面对困难。在阿克陶县幼儿园,整个墙面都被这些自己还是孩子的实习生绘成了“会说话的墙”,孩子们每每路过围墙,都能学到汉语知识,就是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喜欢多看几眼,跟着孩子一起学习汉语。
飞出去,是为了飞回来
疏勒县英萨罕乡17村的古拉穆罕·卡斯木,自身有残疾,老婆也是常年卧病不起,家里穷困得一贫如洗。但是,他们的两个孩子却很爱学习,饱尝了没有文化苦楚的古拉穆罕,非常支持孩子学习,天黑了,孩子要写作业,他就举着煤油灯给孩子照亮。
近两年,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内地高中班,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国家管了。说到党和国家,古拉穆罕有着无限的感恩之情。古拉穆罕总结得很朴实,也很意味深长:”没有文化的人,活着就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一辈子也没有个面子,是孩子有了文化,并因为有了文化给自己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孩子给了我们最大的面子。”如今的古拉穆罕,成为村里人们最羡慕的人,他还说,有朝一日孩子学业有成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些实事。那才是他们更大的荣耀。
艾米孜·阿吉是英萨罕乡2村的村民,因为开了一个小面粉厂,年收入上万,所以,日子过得还比较殷实。他有6个孩子,他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老大、老三已经考入新疆医学院,老二在和田师专就读,老四、老五考入内地高中班,最小的今年正备战内地高中班的考试。6个孩子中,4个都是女儿,虽然有万八千的收入,但供几个孩子上学,依然有些吃力,有人就劝他,花这么多钱供女孩子上学,多折本,反正要嫁人。艾米孜·阿吉很认真地说:“金子,就是留下一筐也会花完的,只有知识,才是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
自从有了内初班和内高班,孩子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也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带回了家乡。自治区还专门组织贫困学生家长赴内地参观等一系列活动。
英吉沙县是喀什地区考入内高班学生最多的地方,连续6年,都名列地区榜首。英吉沙县教育局领导说:“这要得益于我们组织的‘回乡学生宣讲团’,每年放暑假,我们都会把在内高班内初班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谈所见所闻,谈亲身感受。这一举措非常有效果,考入内高内初班成为学生们的奋斗且标,因为,这是一条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路,通过这条路,他们可以走出去,看到更多,学到更多,将来回到家乡也能做得更多……”
一次,安排宣讲团在英吉沙县一中操场演讲,家长和学生闻讯而来,本来只能容纳千余人的操场,不想一下子来了3000多人。
那里,寄托着学生和家长多少梦
内高内初班,飞天的台阶
1994年,喀什六中招收了第一批双语班学生,古丽尼莎·艾力亚斯是这批学生的班主任。第一批的54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如今都已经工作了,并都被分配到了重要的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成为“双语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政府以“全国劳模”的殊荣奖励了古丽尼莎的付出,她还受到了温总理的接见。她说:“比起最初的教学条件,现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太好了,自治区又给了这么好的政策,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新疆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双语教育’。”
从2000年秋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内地12个发达城市在新疆首批招收了1000名新疆各族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此,拉开了内高班的办班序幕。如今,这个群体已经扩大到了1.7万多人,分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的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自2000年以来,内高班已经累计完成了九届共2.4万余人的招生任务。
如今,考上内高班已成为新疆广大青少年、特别是边远农牧区青少年的梦想和荣耀。2007年内高班招生5000人,实际报考人数达到了3.3万人,2008年则超过了3.6万人。为了满足新疆学生的迫切需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截至2007年,已完成了4次扩招,至2008年,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了1.7万人。2004年至2008年,已有五届近6500名内高班学生在内地毕业。每年毕业生中有90%以上顺利升入内地高校进行学习,85%的毕业生被全国重点院校录取。2008年,首届近千名内高班大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