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成为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活化历史课堂,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历史新课堂。
1.创设情景,趣化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把探究性学习镶嵌在活动和情景中,以情景展示过程,以过程锤炼情景;以活动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活动。我们使用的情景有:
1.1文字情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丰富情感只有用文字才能表达清楚。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造纸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地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而发明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史学观点,我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东方朔献策,竟用两个大力士才把竹简编连的长文抬进宫去。
材料二:与此同时,有人用丝帛来写字,叫“帛书”,绢帛既轻柔,又平滑,易于用笔,携带方便。可是这种纸,价格昂贵,一般人哪里用得起!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想一想用竹简和绢帛写字有什么缺点?如何来弥补这些缺陷?
丰富的感知材料、鲜明的文字表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用文字情景实现了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1.2图片情景。新教材中编列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立意丰富的图片往往为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建构带来飞来之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如万里长城图片、兵马俑图片、人面纹方鼎图片,五鱼纹彩陶盆图片等,都给学生以美的震撼、美的启迪、美的思索。美的东西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兵马俑中的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是四匹马驾一辆车,学生观看这幅图片之后,对“驷”这个字就没有了陌生感,一看就知道这是指四匹马驾一辆车。
1.3音像情景。没有音像素材的课是没有感染力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了音像材料的辅助作用,引用了大量音像素材,如《三国鼎立的形成》、《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还有我们自己制作的《追踪郑玄》、《晏婴考察记》等等。丰富的音像资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1.4思辩情景。如“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秦始皇是个伟人还是个暴君;蒋介石有没有历史功绩;从司马迁的求生和屈原的求死,到岳飞英勇抗金,却惨遭宋高宗和秦桧杀害的历史故事中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等等。这类创新性的思辩情景,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形式灵活,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国家、人类的命运,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我们重塑了历史,促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近距离沟通,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学习变得有生动有趣,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对话。
2.丰富形式,活化课堂
运用各种形式实施教学,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使学生在欣赏、品味历史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完成与历史的对话。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们运用辩论赛的形式,对曹操这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和分工情况,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每组队员公平竞争选出辩手,组成辩论队(各5人)。正方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一位贡献巨大的政治家”,首先发言,使争论进入了白热化;反方认为“曹操过大于功,是一位乱世害民的窍国大盗”,进行有力的驳斥,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激烈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遨游,辩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甚至有些小观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辩论中来,掀起了辩论的高潮。虽然他们的有些观点还比较稚嫩,甚至不准确,但是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敢于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高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快捷的网络优势,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考察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举行历史故事会、仿制历史文物等形式,充实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在“活”的课堂中培养了“活”的思维,学到了“活”的历史知识。
3.回归生活,实化课堂
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高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地方资源。著名的“高密八景”(长陵春色、东浦荷香、龙潭夜雨、古城晚照、晏塚穹碑、郑祠古柏、淮沙落雁、九穴栖鸳)和“高密三绝”(剪纸、泥捏、扑灰年画)是高密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经学大师郑玄、春秋名相晏婴、清代大青天刘墉、历史见证人刘连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捻军两入高密、义和团运动在高密、高密小刀会始末、孙家口伏击战的历史故事成为高密人的骄傲。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经常有选择地实地采风,探寻这些遗址遗迹、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的由来,并融汇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生活,生活与历史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性,也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4.以史导情,美化课堂
新教材独特的“导言提示”结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染力,利于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单元知识脉络;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将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中,带来美的享受,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隋唐精湛的书法艺术,两宋不拘一格、挥酒自如的行书,为学生所折服;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使学生仿佛身临画境;在《文学艺术》(上)一课中,编者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衬托唐朝诗歌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味到了历史的文学之美;精巧的战国“司南”图片、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图片、繁华的唐都长安图片,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人伟大的创造之美;屈原以死明志的精神,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至理名言,杨家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英勇杀敌的无畏气概,无数抗日英烈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美的理念中升华了对历史的理解,享受到了学史的乐趣。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与人的性格、情感息息相关。因此,历史学习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更离不开人与人情感的互通,我们要善于将课堂化为舞台,将学生变为演员,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极寻找表演的素材,极力重塑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同时,广大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思辩历史,以历史人的思维与历史对话,交流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和乐趣,才能让历史新课堂永铸生命的青春活力。
收稿日期:2008-05-03
1.创设情景,趣化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把探究性学习镶嵌在活动和情景中,以情景展示过程,以过程锤炼情景;以活动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活动。我们使用的情景有:
1.1文字情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丰富情感只有用文字才能表达清楚。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造纸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地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而发明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史学观点,我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东方朔献策,竟用两个大力士才把竹简编连的长文抬进宫去。
材料二:与此同时,有人用丝帛来写字,叫“帛书”,绢帛既轻柔,又平滑,易于用笔,携带方便。可是这种纸,价格昂贵,一般人哪里用得起!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想一想用竹简和绢帛写字有什么缺点?如何来弥补这些缺陷?
丰富的感知材料、鲜明的文字表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用文字情景实现了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1.2图片情景。新教材中编列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立意丰富的图片往往为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建构带来飞来之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如万里长城图片、兵马俑图片、人面纹方鼎图片,五鱼纹彩陶盆图片等,都给学生以美的震撼、美的启迪、美的思索。美的东西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兵马俑中的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是四匹马驾一辆车,学生观看这幅图片之后,对“驷”这个字就没有了陌生感,一看就知道这是指四匹马驾一辆车。
1.3音像情景。没有音像素材的课是没有感染力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了音像材料的辅助作用,引用了大量音像素材,如《三国鼎立的形成》、《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还有我们自己制作的《追踪郑玄》、《晏婴考察记》等等。丰富的音像资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1.4思辩情景。如“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秦始皇是个伟人还是个暴君;蒋介石有没有历史功绩;从司马迁的求生和屈原的求死,到岳飞英勇抗金,却惨遭宋高宗和秦桧杀害的历史故事中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等等。这类创新性的思辩情景,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形式灵活,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国家、人类的命运,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我们重塑了历史,促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近距离沟通,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学习变得有生动有趣,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对话。
2.丰富形式,活化课堂
运用各种形式实施教学,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使学生在欣赏、品味历史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完成与历史的对话。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们运用辩论赛的形式,对曹操这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和分工情况,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每组队员公平竞争选出辩手,组成辩论队(各5人)。正方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一位贡献巨大的政治家”,首先发言,使争论进入了白热化;反方认为“曹操过大于功,是一位乱世害民的窍国大盗”,进行有力的驳斥,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激烈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遨游,辩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甚至有些小观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辩论中来,掀起了辩论的高潮。虽然他们的有些观点还比较稚嫩,甚至不准确,但是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敢于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高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快捷的网络优势,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考察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举行历史故事会、仿制历史文物等形式,充实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在“活”的课堂中培养了“活”的思维,学到了“活”的历史知识。
3.回归生活,实化课堂
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高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地方资源。著名的“高密八景”(长陵春色、东浦荷香、龙潭夜雨、古城晚照、晏塚穹碑、郑祠古柏、淮沙落雁、九穴栖鸳)和“高密三绝”(剪纸、泥捏、扑灰年画)是高密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经学大师郑玄、春秋名相晏婴、清代大青天刘墉、历史见证人刘连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捻军两入高密、义和团运动在高密、高密小刀会始末、孙家口伏击战的历史故事成为高密人的骄傲。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经常有选择地实地采风,探寻这些遗址遗迹、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的由来,并融汇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生活,生活与历史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性,也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4.以史导情,美化课堂
新教材独特的“导言提示”结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染力,利于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单元知识脉络;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将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中,带来美的享受,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隋唐精湛的书法艺术,两宋不拘一格、挥酒自如的行书,为学生所折服;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使学生仿佛身临画境;在《文学艺术》(上)一课中,编者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衬托唐朝诗歌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味到了历史的文学之美;精巧的战国“司南”图片、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图片、繁华的唐都长安图片,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人伟大的创造之美;屈原以死明志的精神,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至理名言,杨家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英勇杀敌的无畏气概,无数抗日英烈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美的理念中升华了对历史的理解,享受到了学史的乐趣。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与人的性格、情感息息相关。因此,历史学习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更离不开人与人情感的互通,我们要善于将课堂化为舞台,将学生变为演员,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极寻找表演的素材,极力重塑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同时,广大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思辩历史,以历史人的思维与历史对话,交流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和乐趣,才能让历史新课堂永铸生命的青春活力。
收稿日期:200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