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型是工笔人物画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造型自成一套独立的艺术语言,包括了以“意”造型、以“线”造型和以“色”造型。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线条;造型;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国画源远流长,国画大致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方面。人物画是发展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分为工笔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而工笔人物画又是最先趋于成熟的。从工笔人物画中看造型艺术,可大致归为以“意”造型、以“线”造型和以“色”造型。
以“意”造型就是意向造型,它既不是纯客观的模仿描绘,也不是纯主观的抽象表达。与具象造型、抽象造型不同,它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就是外形,“神”就是神韵。如果说“形”是外壳的话,那么“神”就是灵魂。意向造型中画家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更注重的是通过对自然事物、对生活、对物象的观察体验后,升华成一种情感后产生的一种艺术形象。所以中国画主张“意在笔先”、“以意运笔”。
有人说写意画才主张意向造型,其实不然,工笔人物画也主张通过严谨细腻的画法抒发表达写意的心境,画面最终的气韵是否生动和画者是否在三矾九染当中去全心的追求形神兼备的意象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工笔人物画从它形成开始就不只是单纯的以记录客观物象和描绘生产生活为目的,而是通过画家心中情感所犹然而生的“意”来完成对现实生活中“象”的描绘。工笔人物画注重的是意象的内在精神的表现,以物生情,以情生意,以意生象,把握主客体的巧妙融合,强化形象的“传神”功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意象境界。
以“意”造型的真谛在于意的似和神的似,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迁想妙得”。艺术源于生活,画家应到生活中去体验人生、感悟艺术。“意”的含义深奥而广泛,画家应对此具有独到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化“意”。所谓“画如其人”,“一切美的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④。 一副画多么的豪放、自然、含蓄、壮观等,无不是画家本身情感的寄托,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的融合,使画面更有意境之美。所以,画家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创作出有涵养、有意境的作品。
线描是中国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具有各自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但是却有着共同点就是以“线”造型。谢赫“六法”中提到的“骨法用笔”,《潘天寿语录》中提到的“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⑤等都体现了国画中线的重要性。
以“线”造型就是用书法行笔的方法,中锋用笔勾勒墨线来塑造艺术形象。中国线描艺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描绘物象的“十八描”法,这“十八描”包括了全方面的线条表现手法及应用,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柳叶描”、“折芦描”、“减笔描”等。
纵观中国绘画史,线描艺术贯穿其中,唐代是线描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画大家,他们在艺术实践中,赋予了每一根线条情感和生命。例如,以“画圣”著称的吴道子而言,他那“吴带当风”的线条风格成为了传统线描艺术中的重要典范,他的运笔飞扬流动,充满迎风飘举的感觉,用如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纹,流畅而又有顿挫,赋予了线条极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历代名画记》称他笔下的人物“虬須云鬓,数尺飞动,笔根出毛,力腱有余”。除吴道子还有顾恺之、阎立本等他们对线描的表现和运用都各具特色,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线条以不一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却都有极高的艺术美感,更说明了线描是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语言。若是把线和造型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加直接的体现出了作品的灵动。
线作为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之一,其敏锐直接的表现出客观物象的能力是其他造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分为主线和次线,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主线是附之于造型上的,如果主线都没在结构上,而是飘着的,就没有达到线和造型的結合。次线是附之于主线上的,用来表现一些衣纹等。在工笔人物画中,以“线”造型要做到概括提炼,画出精华,删除多余,不管是主线还是次线都要学会在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主要的线来概括,更要掌握在线里面分出主次和空间关系,运用疏密、虚实对比,使静止的线条被赋予生命,一幅画中的线就犹如音乐中的节拍一样,流畅飘逸、松弛紧张的节奏会令人产生丰富的视觉韵律,所以要把握好整幅画用线的节奏感。这样才能达到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标准。工笔人物画中线的顿挫转折、粗细长短、轻重缓急等都影响着整幅作品最终的气韵是否生动,所以说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在注意到了对比和节奏后还要考虑用哪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感受,这就需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意趣来寄予每一根线条内涵。
以“线”造型还可巧妙的利用夸张的手法,如形象的夸张、表情的夸张等,使形象由客观真实变为艺术真实,令形象特点更加个性鲜明。这种夸张的手法也不能随心所欲,要在基础的造型之上对物象进行合理的夸张,这样才能增强视觉记忆和艺术感染力,令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中国画的着色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史前时代彩陶上颜色的表现就有了象征性的意义,随后不管是帛画还是壁画等都在用色上拥有独特的表现性。国画的色彩和西方油画不同,前者旨在“随类赋彩”,减弱或者干脆排除环境色、光源色等客观色彩的因素,画家不拘泥于眼睛看到的颜色,而是更倾向于主观处理,对颜色进行概括、提炼、升华,把复杂的颜色进行提炼概括,把单调的颜色进行趣味性表现,具有意向的特点。
着色在工笔画中分为淡彩和重彩两种风格。淡彩呈现的是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而重彩就表现了浑厚斑斓的特色。淡彩具有单纯而丰富、平涂而不单调的特色,唐代的壁画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它的着色虽然是用原色平涂的,但是却很有装饰性,也不枯燥乏味。工笔的着色还巧妙的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的结果,使画面产生美感。
着色虽然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只是一个分支,但是在整个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着色讲究“三矾九染”,就是通过多次的渲染来达到效果,不管是渲染,统染还是罩染都不能着急,要一遍一遍的着色,这样画面才能够沉稳不浮躁。
在工笔人物画中如果说线是骨的话,那么色就是肉。不仅线要表现的好,而且整体色调还要和谐统一,这样一幅画才算完整。
参考文献:
⑴ 唐勇力编《厚德载物》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⑵ 刘临编《取精用弘》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⑶ 贺西林、赵力编《中国美术史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第2版
⑷ 徐建融编《从古典到现代》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⑸ 邵琦、孙海燕编《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任南南,女,汉族,出生于河北省,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专业为中国画人物。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线条;造型;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国画源远流长,国画大致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方面。人物画是发展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分为工笔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而工笔人物画又是最先趋于成熟的。从工笔人物画中看造型艺术,可大致归为以“意”造型、以“线”造型和以“色”造型。
以“意”造型就是意向造型,它既不是纯客观的模仿描绘,也不是纯主观的抽象表达。与具象造型、抽象造型不同,它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就是外形,“神”就是神韵。如果说“形”是外壳的话,那么“神”就是灵魂。意向造型中画家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更注重的是通过对自然事物、对生活、对物象的观察体验后,升华成一种情感后产生的一种艺术形象。所以中国画主张“意在笔先”、“以意运笔”。
有人说写意画才主张意向造型,其实不然,工笔人物画也主张通过严谨细腻的画法抒发表达写意的心境,画面最终的气韵是否生动和画者是否在三矾九染当中去全心的追求形神兼备的意象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工笔人物画从它形成开始就不只是单纯的以记录客观物象和描绘生产生活为目的,而是通过画家心中情感所犹然而生的“意”来完成对现实生活中“象”的描绘。工笔人物画注重的是意象的内在精神的表现,以物生情,以情生意,以意生象,把握主客体的巧妙融合,强化形象的“传神”功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意象境界。
以“意”造型的真谛在于意的似和神的似,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迁想妙得”。艺术源于生活,画家应到生活中去体验人生、感悟艺术。“意”的含义深奥而广泛,画家应对此具有独到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化“意”。所谓“画如其人”,“一切美的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④。 一副画多么的豪放、自然、含蓄、壮观等,无不是画家本身情感的寄托,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的融合,使画面更有意境之美。所以,画家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创作出有涵养、有意境的作品。
线描是中国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具有各自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但是却有着共同点就是以“线”造型。谢赫“六法”中提到的“骨法用笔”,《潘天寿语录》中提到的“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⑤等都体现了国画中线的重要性。
以“线”造型就是用书法行笔的方法,中锋用笔勾勒墨线来塑造艺术形象。中国线描艺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描绘物象的“十八描”法,这“十八描”包括了全方面的线条表现手法及应用,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柳叶描”、“折芦描”、“减笔描”等。
纵观中国绘画史,线描艺术贯穿其中,唐代是线描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画大家,他们在艺术实践中,赋予了每一根线条情感和生命。例如,以“画圣”著称的吴道子而言,他那“吴带当风”的线条风格成为了传统线描艺术中的重要典范,他的运笔飞扬流动,充满迎风飘举的感觉,用如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纹,流畅而又有顿挫,赋予了线条极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历代名画记》称他笔下的人物“虬須云鬓,数尺飞动,笔根出毛,力腱有余”。除吴道子还有顾恺之、阎立本等他们对线描的表现和运用都各具特色,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线条以不一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却都有极高的艺术美感,更说明了线描是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语言。若是把线和造型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加直接的体现出了作品的灵动。
线作为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之一,其敏锐直接的表现出客观物象的能力是其他造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分为主线和次线,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主线是附之于造型上的,如果主线都没在结构上,而是飘着的,就没有达到线和造型的結合。次线是附之于主线上的,用来表现一些衣纹等。在工笔人物画中,以“线”造型要做到概括提炼,画出精华,删除多余,不管是主线还是次线都要学会在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主要的线来概括,更要掌握在线里面分出主次和空间关系,运用疏密、虚实对比,使静止的线条被赋予生命,一幅画中的线就犹如音乐中的节拍一样,流畅飘逸、松弛紧张的节奏会令人产生丰富的视觉韵律,所以要把握好整幅画用线的节奏感。这样才能达到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标准。工笔人物画中线的顿挫转折、粗细长短、轻重缓急等都影响着整幅作品最终的气韵是否生动,所以说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在注意到了对比和节奏后还要考虑用哪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感受,这就需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意趣来寄予每一根线条内涵。
以“线”造型还可巧妙的利用夸张的手法,如形象的夸张、表情的夸张等,使形象由客观真实变为艺术真实,令形象特点更加个性鲜明。这种夸张的手法也不能随心所欲,要在基础的造型之上对物象进行合理的夸张,这样才能增强视觉记忆和艺术感染力,令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中国画的着色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史前时代彩陶上颜色的表现就有了象征性的意义,随后不管是帛画还是壁画等都在用色上拥有独特的表现性。国画的色彩和西方油画不同,前者旨在“随类赋彩”,减弱或者干脆排除环境色、光源色等客观色彩的因素,画家不拘泥于眼睛看到的颜色,而是更倾向于主观处理,对颜色进行概括、提炼、升华,把复杂的颜色进行提炼概括,把单调的颜色进行趣味性表现,具有意向的特点。
着色在工笔画中分为淡彩和重彩两种风格。淡彩呈现的是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而重彩就表现了浑厚斑斓的特色。淡彩具有单纯而丰富、平涂而不单调的特色,唐代的壁画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它的着色虽然是用原色平涂的,但是却很有装饰性,也不枯燥乏味。工笔的着色还巧妙的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的结果,使画面产生美感。
着色虽然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只是一个分支,但是在整个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着色讲究“三矾九染”,就是通过多次的渲染来达到效果,不管是渲染,统染还是罩染都不能着急,要一遍一遍的着色,这样画面才能够沉稳不浮躁。
在工笔人物画中如果说线是骨的话,那么色就是肉。不仅线要表现的好,而且整体色调还要和谐统一,这样一幅画才算完整。
参考文献:
⑴ 唐勇力编《厚德载物》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⑵ 刘临编《取精用弘》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⑶ 贺西林、赵力编《中国美术史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第2版
⑷ 徐建融编《从古典到现代》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⑸ 邵琦、孙海燕编《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任南南,女,汉族,出生于河北省,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专业为中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