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块化认知负荷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Y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并出现趋向于简化趋势,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模块化语言的频繁使用;语言模块化的使用是人类语言使用进步的一个标志,体现了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寻求便捷地传递信息的努力。语言的使用规则具有规定性、强制性的特点,但是其具体的运用实例却具有创造性,并且这一现象随着交流语境的变化而演变。本文就语言的发展演变使得语言模块化在语言使用中日益增多的现象,从心理认知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简化 语言模块 心理认知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外语应用能力的掌握,而外语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做到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与语言有关的认知方面,以便于从人的大脑的记忆特点方面来寻求解决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一些障碍,以促进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其中较为著名的研究者就是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ohn Sweller和Cooper根据语言教与学的特点,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所涉及到的主要是针对“工作记忆负荷”,以人的认知特点为依据,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提供各种基本的有效手段来作为辅助,以形成更快更有效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荷”。这套理论由于其特有的特点而可以普遍运用于各领域,但目前应用最多的主要还是在语言的习得方面。本文根据语言使用的发展特点,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对于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模块现象进行探讨。
  二 认知负荷与语言学习
  认知负荷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工作记忆的负荷”,涉及到“内在认知负荷”与“外部认知负荷”两部分,所谓的“内在认知负荷”主要与材料的本身特点即相互关联性有关,而“外部认知负荷”主要与学习的环境有关。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认知负荷与语言的关联性紧密相关,根据MacWhinney的理论,关联性涉及到的主要是神经系统如何处理分析语言,以及大脑以网状结的方式来存储信息,即经过强化后,大脑对语言的处理就会从形式处理转向意义处理,并形成一种图式结构,而语言的认知图式结构主要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关联理论。这套理论的核心认为,在恰当的教育环境中,经过适当的组织,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主体间的传递,即考虑到人体的记忆力有限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视、听、说等多种媒介进行辅助来促进各种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 语言的产生及运用
  语言能力涉及到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知识,显性通常指的是对语言的字面的知识的了解和运用,隐性通常指的是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暗含的意义,即意外之意。而语言的运用即将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通常包括接受和产出两个阶段,所谓接受主要是指听和读(listening and reading),而产出则涉及到说和写(speaking and writing)两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具有内部动机、组织严密的复杂而积极的过程,包括语言刺激、编码、信息传递渠道的选择、解码、反馈等过程,涉及到意图(动机)转换信息形成并执行言语计划——言语传递自我监控反馈等阶段,从而达到意义的交流。
  语言的使用具有程序性、创新性和有限性等特点。所谓程序性主要是指语言的使用是有规则限制的;而创新性则指的是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语言运用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和事件都具有相异性,包括语言的选择、词汇的运用、意义的表达与传递等。所谓有限性是指由于大脑认知负荷方面的因素,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次最多也只能将8—10个孤立的单词进行遣词造句,这种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求助于很多方法,而运用模块化的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技巧。
  人类语言运用的基础是单个的词汇,在日常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掌握2000个左右基本的单词就可以使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词汇是构成外语学习的基础,与语言中孤立的众多词汇相比较,结构相对固定的语块结构具有容易提取、加工处理较快等特点,能够对语言诸方面的记忆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交际等方面,提高语用综合能力等都有较强的效果,而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语言神经系统的关联理论(connectionism,MacWhinney),即大脑是以网状结的方式存储语言,然后通过神经系统来分析和处理并进行交流。而语言模块化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语块的运用涉及到语言的关联性问题,也就是各语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性。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复杂的认知负荷问题,即将众多的单个语素结合起来表达一个主题,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将孤立的单词进行串联运用,这是人类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总结和创造,这一成果使得人们在语言表达时能够大大缩减大脑中的语言检索过程,例如,就像人在说话时,如果第一个单词为doctor,第二个单词首先想到的就会是nurse或其他相关领域的词汇,而很少会想到如machine,tree等这样的词汇,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由于单词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这就使得语言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关联性,即通过设定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表明语言的各个单位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形象使得我们在选词造句时就会优先选择临近核心词汇的语言要素,即人类语言运用的刺激诱因是受到语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影响的。而最能够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常犯的“口误”或“笔误”。
  同时,正如人们在说汉语时穿插使用成语可以使话语变得文雅富有情调一样,英语语言的模块化运用也可以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为流畅,语句更为优美典雅。对于语块,顾名思义就是由于长期的使用而使得结构相对固定的语言结构。针对这一语言现象,不同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具有区别,自从Jespersen首次使用了“formula”(公式化语言)与“freeexpression”(非固定表达语素)这两种表达称谓以来,不同的语言研究者对语言模块化作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语言学家Nattinger and DeCarrico使用lexical phrase,并把这种现象从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成四种类型:1、Poly—words(多词性);2、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公式化表述);3、Phrasal Constraints(短语结构);4、Sentence Builders(句子构成成分);Michael Lewis则提出了lexical item,并指出多单词构成的语块,尤其是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语块,并且能在母语当中找到对应成分的,可以极大地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   上述这些论断虽然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语块的特点,并且各有侧重和交叉重叠现象,但是综合起来基本的观点就是:语块是频繁使用的、具有固定或半固定结构的、意义可识别的,而且能够拥有特定变化灵活度的预制结构。通过使用这些语块结构,我们就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使文章的语言结构更为流畅而富有逻辑性。
  人的语言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兼有多重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即人类先天就具有能够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人的语言运用具有可塑性及拓展性,即人类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习得相应的语言,并且通过努力还可以习得多种语言。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因为语言的运用具有极大的选择灵活性和搭配的不可确定性,而这就增加了语言使用及处理的难度。人类的大脑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处理能力却很有限,通过使用语块,就可以提高人们利用语言的能力及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从而大大促进语言的使用功能。
  四 语块与本族语者
  尽管语言能力很难衡量,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如果语言表达比较清楚、流利、连续、富于逻辑性、全面,就可以说是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学习者都不能够同时处理十个以上孤立的单词,但是本族语者对自己语言的掌握却是任何外语学习者所不能比拟的。本族语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处置能力、更流利的语速,以及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与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本族语者更多的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习得,而非外语学习者那样孤立片面地去背诵语言单位。通过这种强化,本族语者逐渐形成一种针对语言的整体掌握的意识,即语块意识,并且将这些语块储存于长期记忆中,而这种意识能够促使使用者缩短语言单位的搜索时间,从而在交流运用的过程中也能够更便捷地将相互关联的语言单位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提取使用,由此形成较高的语言使用能力。通过对本族语者言语交流的统计,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重复的部分大约占有45%,而这其中语块的重复使用占比高达62%。这种高频率地使用语块,使得本族语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将所需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取、整理、编排,从而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五 语块与非本族语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很多人寻求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来作为交流的工具。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工作环境高度复杂、人类的认知系统高度紧张的时代,作为非本族语者来说,由于语言及生活环境的因素,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就会比本族语者欠缺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的掌握问题,尤其是语素的记忆方法。相比于本族语者的语言整体记忆来说,非本族语言者更多地侧重于孤立地去记忆语言单位,同时在语言的提取和运用方面也缺乏逻辑连续性,并且容易受到母语与目标语在词汇及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异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而经常会产生“Chinglish(中式英语)”及“broken English”(蹩脚英语)的现象。同时在学习掌握目标语的初级阶段,由于语块自身的意义和结构的特点,出于谨慎考虑,非本族语者也不愿意频繁使用语块,这也使得非本族语者对目标语的掌握存在着欠缺。而且据统计,在日常的信息交流中,非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语块的比例只有大约30%,大大低于本族语者62%的比例。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非本族语者而言,尽可能多地掌握语块不仅可以减轻大脑的工作记忆负荷,而且可以促进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 结语
  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大约有2000个左右最为常见和频繁使用的孤立的基本单词构成了人们90%左右的交流信息和内容,但是还有10%的信息需要一些比较不常见的语素来表达,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负担。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总是力图通过较少的努力来追求达到最大的信息交流的目的,即通过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来促进信息的传递,在这方面可以说,语块是一种比较便利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的交流工具。语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当中都有广泛的使用,虽然语块是由各个孤立的单词所构成,并且在这种结构中通常都存在着一种核心要素,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结构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进行总结提炼的结果,使得这些语言要素已经成为具有特定句法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特有的功能和效用,所以在使用时我们并不能将其各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简单地相加,例如:“I’m sorry to have you wait so long”或“It’s a pity that…”,“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等。将孤立的单词通过这些结构进行组合记忆能够极大地减轻记忆负荷;同时经过长期反复地使用,这些语块已经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术和语用功能,成为语言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将语言的习得与人的认知负荷或工作记忆负荷相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人的认知特点,能够更有效地搞清楚语言的组织和运用在人脑处理信息时所处的状态,从而为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提供更好的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菁:《论翻译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外语界》,2002年第4期。
  [2] Victoria Fromkin,Bobert Rodman,Nina Hyam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章兼中主编:《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王卫强,男,1975—,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只重视知识讲授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逐步被淘汰。STS教育的有效利用可以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充分地融合,使学生发挥课堂
氮芥作为国家监控化学品,日常生产生活中较少接触,导致职业病的报道较为罕见.2000年8月31日下午某医药助剂厂发生一起氮芥所致的急性中毒事故,报道如下.一、事故经过2000年8月31日下午16时,某医药助剂厂生产车间环合釜突然发生冲料,致使车间内4名工人被飞溅的浅咖啡色糊状物料沾污(其中1人沾污面积较大).4人在现场作简单的清理冲洗,约30 min后分别出现恶心、剧烈呕吐,急送市第一人民医院.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