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面临生源、就业等激烈竞争,必须走特色兴校之路。研究如何建设与评估高校的办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要求各类高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可见,自十多年以前开始,我国政府就已经开始重视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下,面临生源、就业等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各高校更加强列地感受到走特色兴校之路的重要性。有无办学特色日益成为决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到目前为止,办学特色建设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研究如何建设与评估办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和特点
研究如何建设和评估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要明确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和特点。理论界对办学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目前形成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之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则规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可见,“独特优质风貌”毫无疑义是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高校发展办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因此,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具有的独特的并可以产生优质教育成效之处。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宏观的层次来看,它表现在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引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学校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从中观的的层次看,它包括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从微观的层次看,它包括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方式以及高校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范式。
高校的某个方面要成为办学特色,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性:
首先是独特性。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是要有鲜明的个性,亦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都能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谈高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离开高校的本质属性,因此高校的办学特色仍然要与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发展文化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稳定性和持久性。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大学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甚至可能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要能成为办学特色,必须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
最后是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高校的办学特色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高校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二、紧跟时代步伐,以办学思想为先导,以调研为基础,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根本,搞好办学特色建设
办学特色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应该如何来建设好自己的特色?总体来看,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在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办学治校者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不懈追求,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发展与完善。具体来看,要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1.建设办学特色,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步伐
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与文化。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哈佛大学,最初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让后代受到英国式的教育,为培养神职人员,满足教民们的需要而建立的。但哈佛没有固守于此,而是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并适应社会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坚持独立、自由、合作的办学三原则,在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半叶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哈佛形成办学特色的最为宝贵的经验,就是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
2.建设办学特色,应以办学思想为先导
办学治校者,尤其是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对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些思想对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等作用,考查中外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无一不与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如洪堡的思想与柏林大学、蔡元培的思想与北京大学、竺可桢的思想与浙江大学等。因此,创建办学特色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好校长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学者、政治家和教育家,不仅应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还应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完善的人格特征、独特的思维品质与出色的管理才能。
3.建设办学特色,要以调研为基础
形成办学特色不仅仅靠校长个人的凭空构想,还需要有科学的调查研究。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也就是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引下,认真调查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态势;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纵横比较找出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本校的特色:或者按社会急需的人才确立培养目标,或者按学科的前沿走向设置新型专业,或按拾遗补漏的原则开设各类课程,或按扬长避短的思路调整教育结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其次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特色建设的前期,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探寻建设办学特色的理论依据和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理论研究的任务是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发现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对策。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
4.建设办学特色,要以教师为关键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在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教师至少承担着三种角色:一是校长思想的实践者。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思想如果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支持,不能变成教师的教育行动,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二是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办学特色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积累的过程,往往需要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办学风格的传承者。三是特色的创造者。特色出自于创造。高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并不断追求创新的教师,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与科研特色等各项特色的建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在高校要特别强调“以师为本”,建立多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创新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5.建设办学特色,要以学生为根本
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学校如果培养不出有特色的学生,办学特色的建设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培养有特色的学生,在教育观念上要坚信学生人人有才、才各有异;在教育实际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因人而异,合理引导,以确保学生成为有特色的人才。
三、加强高校办学特色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了出来,而且还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内容之一。评估意义重大,对建设具有监督、指导和推动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评估,以评促建。
1、办学特色评估应从“有无”评估发展为“水平”评估
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最早提出要高校“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土办出各自的特色”。后来,在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2002年、2004年分别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办学特色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是一所高校获得“优秀”甚至“良好”评估结论的必备条件。
在评估方案关于办学特色的项目上,与2000年稿相比,2002年稿、2004年稿有个明显变化。前者不仅规定获得“优秀”结论要有重大特色项目,同时规定获得“良好”结论也要有特色项目;后者只规定获得“优秀”结论要有特色项目,获得其他结论则无需特色项目,弱化了对特色项目的要求。这个变化似乎表明,有特色项目只是对力争“优秀”的高校提出的要求,而对“获优”无望的高校则无此要求。
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和大众化,生源、就业的竞争更加严峻,各高校都要走特色兴校之路,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特色建设。因此,笔者认为,有特色项目应是对所有高校的普遍要求,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应是高校获得“合格”结论的基本条件。当然,办学特色也是有层次之分的。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求所有高校都具有重大或同一水平的特色项目是不现实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根据各高校特色项目的受益面宽窄、作用力强弱、示范性高低等标准,即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率大小,将其评定为重大特色项目、特色项目、有一定特色等若干等级,并依此给出相应的评估结论。比如,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受益面广、作用力大、示范性高的特色项目,可评定为重大特色项目,这应是高校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的必备条件。以此类推,有特色项目和有一定特色则分别作为获得“良好”、“合格”结论的必备条件;无特色项目的高校在评估中则应视为“不合格”。
这实质上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特色项目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特色项目的普遍性要求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而其差异性处理又是由我国国情及各高校情况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对各高等学校而言,办学特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和发展的问题;同时特色项目的水平又存在差异,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简言之,对特色项目的评估,应从以往的“有无”评估发展为“水平”评估。在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既坚持特色项目的普遍性,又承认其差异性,把普遍性要求与差异性处理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使不同水平的特色项目都得到挖掘、总结和凸现,增强其辐射力,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又可以在给出评估结论时区别对待,确保评估结论的客观和公正。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评估指挥棒引导和拉动所有高校增强特色意识,推进特色建设,创办特色学校。
2、建立明确的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历次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始终缺乏办学特色项目的具体指标,这无疑是致使评估者、建设者模糊地评估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明确办学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得特色建设和评估有据可依,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由于办学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独特优质的风貌,它不同于“传统”,有异于“先进”,也不等同于“优势”,而这一积淀过程浓缩了学校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建立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立足于对特色形成与完善作评价。特色评价应以诊断性评价为基础,要帮助学校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等方面分析特色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要从思想理念、实施计划、工作协调等方面分析特色建设中的问题;要根据特色建设情况、目标实现情况,督促学校及时提升特色品位,以特色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校工作。在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辅以选拔性评价,主要从特色的思想理念、影响大小、发展潜力、相关工作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特色是个性化的表现,不宜以固定划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允许独创,促进特色的发展。
全面合理地把握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整体水平与突出优势的统一,现状与潜力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根据上述原则以及办学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将评估指标作如下分解: